在场 . 师弟刘于朋赴滇扶贫纪实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师弟刘于朋赴滇扶贫纪实

作者:王雅萍 发表时间:2023-08-07 点击数:82

导师难得将弟子们召集在一起,我们这些隔着代的校友才有机会见面。于是退了休的我也有机会领略了正在一线打拼的师弟师妹们的精彩。


师弟刘于朋讲起了他去云南参加的扶贫攻坚战。随着他的描摹,一个个镜头像放电影似的在我眼前掠过:他独自在峰峦叠嶂的深山里走着,时而沟壑纵横,时而悬崖绝壁。那里是99.9%的山区,到处山石嶙峋,爬山是生活的基本功。当他第一次去他挂钩的那个村落,感觉自己就像在不停地攀岩,当他终于在一个山头露了脸,一下子看到了他要去的那个村子。他兴奋得用双臂撑起自己的身体,一跃而上,感觉像从深山沟里跳上了地面。其实,那还是半山腰,那里的村子都建在半山腰。于是这一幕就像一个聚焦的镜头,在我的心里定了格,总也挥之不去。好像那个镜头里藏了多少秘密一样。


扶贫攻坚战6.jpg


其实他去的那个地方,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我并不陌生。我曾和于朋一起在长宁区政府工作过,1996年的时候,区里正是对口那里的扶贫工作。每年区里都要派干部去州里任个秘书长之类的职务。任职的干部也会回来给我们讲那里的贫困状况,有些人家连穿衣都困难,甚至有一套衣服一家人轮流穿着外出的极端例子,让人唏嘘不已。于是帮扶资金毫不犹豫地打过去,发动社会捐款捐物,一车一车送过去。那里的州领导也带着歌舞团来区里答谢演出。场面都是热热闹闹的,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似乎也没人刨根问底。我是下过乡的人,对农村的那些事儿多少还是心里有数的。就像一架老水车,“嘎吱嘎吱”地转悠着,很难从根本上改变面貌。这一次于朋去的扶贫攻坚,究竟有多大成效,我不敢想象。下去扶贫攻坚的干部们到底能做成些什么事儿?还是仅仅做点表面文章?这才是镜头里最大的秘密,也是挥之不去的根本所在。我突然有了采访师弟的冲动,换句话说,更是想解开自己心中的困惑。


他一口答应了我的邀约。对他而言,他所经历的扶贫攻坚的过程都历历在目,也用不着准备,都是信手拈来的事儿。只是他没讲几句,就把我脑子里原来的那些“老黄历”都掀翻了。


这一次,他们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要求,派去的干部不再坐镇于州政府,而是直接到县里担任常委、副县长。这样区里需要多派两名干部,区里在红河州包了三个县。他被派到了绿春县,一个连县名都很有故事的地方。以前,那里就是六个村子的范围,1958年成立了县,拟名为“六村县”。很多人说搞不懂,这里到底是村还是县?周恩来总理根据当地“绿水青山、四季如春”的特点,定名为“绿春县”。“绿”是多音词,用于地名读作“lu”,与当地人原先的叫法在口音上也没什么不同。县名由此一炮叫响。


接着他简略地给我介绍了那个地方的特点:那是一个云端下的小城,云影笼罩着山顶,云团轻拂着小城。全县3096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上海的面积,找不到一块一平方公里的平地;那里少数民族是多数。哈尼族占人口的87.6%,还有彝族等。汉族只有3000多人,在总人口24.5万中,连个零头都不到;那里是边境地区,和越南交界的边界线长达153公里;那是个深度国家级贫困县。根据这四大特点,他给绿春县画了个相,叫“山(山区)、少(少数民族)、边(边疆)、穷(贫穷)”集一身。脱贫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扶贫攻坚战2.jpg


他是2017年去的,根据国家标准,对全县1.2万贫困户建档立卡(以下简称建档户),涉及5.6万贫困人口。到2019年他的扶贫工作结束前,要作出评估,以确保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我听他这么一说,还真为他捏把汗。这可是场硬仗,实打实的攻坚战。看来,要拿下这里的山头,他还得拿出十八般武艺。


当时,作为从上海派去绿春县直接投入脱贫攻坚战的他,面对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两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不用心去做的话,也许一晃就混过去了,最后到底做了些什么,未必有个所以然。这话说到我心里去了。那么“不混”该是怎么个做法?这是我最关心的,也是我最想听的,更想听出个所以然。


我知道他是一个有目标和有责任心的人,但面对这样的困难,能否成功也很难说。我的心也被他提了起来,七上八下的。他坦言,为此他对自己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练腿,深入基层,走家串户。也对自己作出了规划,每个乡镇都要去作一番调研,做到全覆盖;基层穷在哪里?困在哪里?他们缺什么?需要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至于每个县领导都要挂钩一个村,那么他挂钩的村,每个家庭都要走到。尤其是“建档户”的情况,更要了如指掌。甚至以他们的情况作为自己手中的典型,来思考解决全县“建档户”的问题。二是练脑,善于谋划切合实际的项目。在扶贫过程中,每年沪滇两地政府都会给出一笔资金,社会方方面面也会投入一批帮扶资金,如何将这些资金真正起到作用,关键是要谋划好项目,通过一个个项目,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如果仅仅对贫困户授之以鱼,那么很可能今天有了,明天就没了。那种对资源的消耗实在是太快了。只有授之以渔,才能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就会有可持续的效果。三是练体,让自己有足够的力量,顶住各种压力,抵御各种困难,把一个个扶贫帮困的项目落到实处。换句话说,就是要练就超强的执行力,将两地政府拿出的资金,提出的要求,给出的任务,落实到解决“建档户”困难的实处。他形象地将这种能力比喻为发挥“桥梁”的作用。政府的资源,包括通过社会动员所获得的资源和“建档户”的需求是两头,就要通过他们的工作,将资源和需求匹配起来,让这些资金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中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扶贫攻坚战3.jpg


听着他侃侃而谈,看着他年富力强的姿态,我似乎感觉到了绿春嶙峋的山石对他的磨砺,扶贫攻坚的战火对他的淬炼,与之前看到的师弟不一样了,他看上去成熟、稳重、老练多了。


他说他去扶贫的两年,只做了三件事。这倒让我有点惊愕,不知是他的谦虚,还是他的实诚。抑或是年轻人世面见多了,眼界开阔了,便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他虽然说得很轻松、很淡然的样子,却让我感觉到一种举重若轻的架势。


原来他所说的三件事都是力拔千钧的大事。第一件是将沪滇所拨的财政资金用好。2017年,在他手里过的财政资金有1000多万元,2018年增加到3400万元,2019年达到4500万元。政府财政脱贫资金的力度越来越大,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然政府的资金大多数都是投到硬件建设里面去的,比如建村卫生站,村里的那些烂泥路都修成水泥路等。也有一部分财政资金转化到他们扶贫的具体项目中,都要看得到落实的情况。这一块都有来自方方面面的督促检查,每个月都有表格填报,包括资金的库存情况,考核他工作的成效。特别是资金投入转化成项目以后,项目的推进有时是比较难以掌控的。那里的气候,一遇到雨季,项目往往难以推进;少数民族的节日多,一过节就没人干活了,也就没有了进度。国务院每年都要进行考核,尤其是一些持续性的项目,他都必须如期完成。


第二件是精心谋划,落实扶贫项目。看得出他是一个有思想、有点子、也很精明强干的人。在他看来,扶贫项目要做有益、有效、并且有长效性带动的事情,所以他始终围绕着产业扶贫来推动。他细细地梳理了绿春县的特点:交通不发达,76%的森林覆盖率,被誉为“中国氧吧”。借助大森林,发展什么产业更合适?这个问题一直萦绕着他。那天在森林里赶路的时候,他被一群蜜蜂围得团团转。像触电一样解开了萦绕他的问题。“对了,发展养蜂业!”这里气候还好,四季如春,一年四季都可以产蜂产蜜。一个灵感激活了他全身的活力。他来云南扶贫前,在长宁区工作。区内正好有一家专营蜂蜜的公司,经人介绍后,他即刻给公司的老总拨去电话,老总很赞赏他的思路。当然要说养蜂,老总是内行,告诉他要引进好的蜂种。他慎重地决定投入300万财政扶贫资金发展养蜂产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选购引进了好的蜂种,发给“建档户”。先期由1.5万箱开始的养蜂产业像星星之火一样点燃。长宁的那家蜂蜜专营公司也来到绿春县,就地建了一个蜂蜜加工厂。农民养蜂收得的蜂蜜,卖或不卖都由他们自己决定,市场进行回收。蜂蜜加工厂建起来以后,解决了蜂种问题。加工厂将蜂种直接交给了建档户,以后不用再引,完全可以自产蜂种,一百箱一百箱地自我循环,不用出钱,直接增加了农户的收入。这个产业扶贫一炮打响,直到现在还在继续推进。长宁这家公司的老板也做大了,到云南的很多地方去发展这个产业,在西双版纳甚至昆明,都有他的基地。


于朋谋划的第二个产业是茶叶加工。绿春县的产茶总量在红河州当数第一,茶叶种植面积20万亩。但茶农的收入却很低,究其原因是他们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那些茶农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自己种出来后,留下自己所需,剩下的都直接让人收购了去,拿到的自然是最少的收益。人家收去加工一下再卖出去,收益就成倍地往上升。他在这个问题上也反复思索,即使县里的茶农能力有限,不指望翻几番的收益,但抓住这个加工环节,如果能从每斤10元的收益增加到每斤20元的收益,那就翻了一番。于是他通过区有关部门与区内的企业“拼多多”联系,一起签署了一个框架协议,请“拼多多”也加入到扶贫攻坚中来。“拼多多”一出马,专业培训就跟上了,要求农户精选种子,不打农药,施有机肥。这样种出来的茶叶,品相就不一样了,质量也不一样了,卖出去的价格更不一样了。包括晒茶叶,以前农民往马路上一倒,茶叶随地就污染了,价格怎么上得去?“拼多多”建立了培训基地,种植、采摘、烘焙,一条龙地引导、把关,解决粗糙、不精细的问题。与此同时,他又请长宁区市场局的同仁去那里,帮助当地打品牌,进市场。他们去了几次,全新的绿春茶叶的品牌形成了。当然这个产业有更多的规格,于是他们请了专家,以欧盟雨林计划为标准,提升当地茶叶的水平,今后可向立顿公司推荐购买绿春的茶叶。立顿的李博士也去了几次,认可了茶叶的规格,这个产业就蓬勃地发展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茶叶的升级,文化的交流,既为当地扶了贫,也扶持了上海的企业,获得了双赢。我想这两个产业很成功,得益于他这些年积累起来的人脉,得益于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他的老单位、老关系,他才像孙悟空那样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呢。


扶贫攻坚战9.jpg


他谋划的第三个产业是红米。那里的红米是种植在梯田上的,而且是用古法种植的。他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曾有过三部曲的成功实践。在红河州,唯有梯田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产红米,古而有之,因此种植的方法是全人工的,价值很高。尤其是红米附带的硒元素,含量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崇尚文明,追求自然的循环。那里的房子都在半山腰,大片的森林,开出了一些梯田。天上下雨,森林吸收,将雨水藏在山里和梯田里。田里一年到头都有水,都有蓄水功能。水多了空气潮湿,潮湿的空气上升后会再下雨。雨水多了,那里的房子都盖在山上。背后有山,门口有水。发展红米产业,虽说是传统,现在的人不愿种。产量低,种植工序复杂,赚不了多少钱。可是如果不种红米,那些梯田也没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支撑?所以他的第一步曲,找到长宁临空园区,请园区的各家企业开展去绿春县认领稻田的公益行动。


我向他投去惊异的眼光都收不回来了,他在长宁怎么能指挥得动临空园区的企业?但又不能冲着他这么说,只能改变一下口吻,“你太厉害了,你这个扶贫攻坚战还真有力道,就像指挥千军万马一样……”


“嗨,那是区委区政府做的总动员,说我是在前线的战壕里,全区方方面面都是我的大后方,只要我一呼,他们就百应!”


“哦,你是拿了尚方宝剑了,怪不得可以挥舞得这么游刃有余了……”


“当然企业家对扶贫攻坚的公益行动还是很支持的。”他也很感慨,继续为我作精彩介绍。


临空的一些老总直接去了绿春,与当地农民签约。比如说,“你的30亩红米地,能收多少米?我都认下来,直接收购,”这样减少了流通环节,让农户看到了实际利益,提高了种植的积极性。他们也开始精耕细作,因为多产一斤就多一斤的收入。签约后,企业就把钱款打过来。解决了农民买种子和买其他一些材料的问题。第一批就签了19家,165亩地。他也趁热打铁,成立了红米种植合作社,解决红米收购、运输等问题。当年就收了6.3万斤,临空园区都收购下来。直到现在每年都还在做。红米到了园区,他们继续开展“公益长跑”,发动社会方方面面认购。东航认购去了以后做寿司,不仅改善了航空食品的微量元素,增加了营养成分,他们公司还主动去当地开展帮困助学活动。


扶贫攻坚战1.jpg


他的第二步曲:将红米做成伴手礼。城市里的年轻人是讲究文化气息的,需要精致的有特色的礼品。于是找了当地的彝族姑娘,刺绣出氤氲着当地民族风情的图案,做成红米的包装袋。犹如给丑小丫穿上了红舞鞋,给穷小子穿上了贵族服饰,加上工艺考究,即刻显出不凡气质,受到很多人的青睐。不仅让当地农户收益大增,还让很多少数民族的妇女增加了收入,提高了在家庭中的地位。华阳服装企业更是兴致勃勃地设计了不少新款,送到绿春县,加工刺绣当地风土人情的图案,让服装也增添了传统文化的元素。他越讲越得意,犹如将传统与时尚一起捏在手里,绽放出最璀璨的礼花;我如同品着一壶好茶,越喝越有味道。


扶贫攻坚战4.jpg


他的第三步曲:打造红米产业链。为增加扶贫攻坚战的宣传力度,东方卫视专门增设了《我们在行动》的栏目。他把栏目组请到了绿春县。电视台自有他们的魔力,发动名人一起来参与,推广认购红米产品。在蔡国庆等几位明星的现场鼎力支持下,整个现场沸腾了,企业家认购了960万元。资金有了,县里办起了红米加工厂。米线曾是云南特产,现在他们加工出了红米线,卖成品,更受欢迎。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形成了良性循环。


扶贫攻坚战11.jpg


他做的第三件事是根据当地实际,将扶贫落在扶“智”上,重点开展教育扶贫,以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在发动社会面一起扶贫时,特别对那些单亲家庭、对失去父母的孩子、对残疾孩子、对那些特别困难的,千方百计落实义务教育。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提高他们立足于社会发展的能力。再是针对高中生、大学生遇到的就业问题,解决他们的困难,从某种角度是保证了全家的生活水平。于是他与春秋航空公司联系,春秋的董事长王正华也非常支持,主动做了一个扶贫奖学计划,不仅帮助困难的学生,还奖励在县里教学的老师。并且通过中转站,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转到教学条件相对差的地方,去改变那些地方教学落后的状况。当然对这些教师都得奖励,鼓励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那里的教育状况。另一方面,春秋航空推出了“就业扶贫”,航空公司在当地招空姐。只要符合年龄等各方面条件,他们每年都招。第一批就招了9位,在当地引起了很大反响。当地农民说,这不仅是脱贫,而是在解决他们致富的问题。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去大城市工作,感到有了盼头。就这样,农民也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要让山沟沟里多多地飞出金凤凰。也让更多的孩子看到了希望,只要自己努力,也可以到大城市去工作。他们的祖辈、父辈,一辈子都没出过县城,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而当他们受了教育,劳动就业就完全不一样了。后来航空公司还在那里招了地勤人员、飞行员等,让男子汉们也看到了希望。他们到上海培训的时候都将他们安排在社区学院学习,社区食堂用餐,可以说将全社会的力量都发动起来了。而当了空乘人员的年轻姑娘,从头到脚都换上民族服装为乘客服务,还真是一道风景。爱尔眼科也出了高招,他们为全县九个乡镇开展白内障眼科检查全覆盖的工作,又请专业机构专门为绿春县城一条街搞了民族画廊,竟成功申报上了世界吉尼斯纪录。为绿春文旅发展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采访已进入尾声,但他意犹未尽。虽然他已离开两、三年,但他的心还是一直牵挂着那里。2020年5月,通过各项指标考核,绿春县也已经脱贫;他在那里所开创的三大产业都在继续发展着;他不断地听到从那里传来的喜讯,这是最让他聊以自慰的。


扶贫攻坚战5.jpg


我也深深地透了口气,当然是为他扶贫攻坚的战绩。他的工作竟然可以做得这样扎实、有效、可持续,后生可畏更可喜!但不知什么缘故,我的眼前依然浮现出他最开始时给我描摹的那一幕镜头。只是我曾经以为那镜头里不知藏了多少秘密。而现在却已豁然开朗,正是那个镜头解开了我心头所有的疑惑。原来绿春的山山水水就是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原型:它是国家级的深度贫困县,所以这场战斗对绿春而言,是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展开的。就像这里的大山连绵起伏,就像这里的梯田层层叠叠。而打赢这场战斗,靠的是指挥员敢于跃上山头,既善于站高远眺,又勇于短兵相接;靠的是社会各个阶层踊跃参与,全力投入。就像淮海战役是靠人民群众的独轮车推出来的一样深邃透彻。于是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梯田,焕发出了持续不断的生命力,才有了蜜蜂的引路,茶叶的飘香,红米文化的世代相传。


扶贫攻坚战12.jpg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