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 . 张瑞林的海上艺缘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张瑞林的海上艺缘

作者:鱼丽 发表时间:2023-08-07 点击数:552

苏州瑞光塔的灵气宛然汇聚于集宝堂。透过阳台的窗棂,树荫笼着一团团绿梦。墙上,有唐云、程十发的小品,还有几幅老先生与上海画家刘旦宅、朱屺瞻、唐云、刘海粟等人的合影。书情画意,清风徐来;黑白旧影,引人思絮。


正对着集宝堂的瑞光塔(作者摄).jpg

正对着集宝堂的瑞光塔(作者摄)


楼上堂厅的画案上摊着水墨画。楼下的展厅,两面墙上,一帧一帧图片,讲述老先生与百位艺坛名家大师交往的花絮往事,展示着他人生的光辉与梦想。朱红大门,门楣上方,“集宝堂”三字由国学大师钱仲联先生所书。黑底金字,厚重生辉。


张瑞林在上海美术馆合影(图片由集宝堂提供).jpg


仲春时节,随唐云弟子谢力文先生,一同走进集宝堂,拜访古吴轩创始人,古吴轩出版社首任社长张瑞林先生。他开创了全国地级市中第一家出版社,老先生今年已八十八岁高龄,但思维敏捷,谈吐流畅,精神矍铄。张瑞林有一笔名,墨林,在古语中意为翰墨之林,比喻为诗文书画荟萃之处。集宝堂,是珍宝汇聚成一体之堂,赏鉴萃华,艺苑缀英。


八十八岁高龄的张瑞林先生与作者(谢力文摄于集宝堂).jpg

八十八岁高龄的张瑞林先生与作者(谢力文摄于集宝堂)


张瑞林是常熟人,1935年出生于杨园,15岁参加革命工作,年少志远,奋发进取,先后在常熟县昆承区和苏州(地区)市交际处任职。1962年,由机关下基层担任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副社长,从而结缘文化事业。20世纪70年代,白手起家,创建古吴轩书画艺术公司,任总经理。1988年,古吴轩出版社在古吴轩的基础上建立,张瑞林先生为圆此梦,开拓书画新领域,曾奔走长达五年的时间。他以“扬古国文化,聚画坛珍宝”为人生企向,内心深处蕴藏着强烈的事业追求。


与老先生聊天,欣赏墙上那几帧合影,知他来上海颇为频繁。唐府、程府,朱屺瞻、刘海粟所居的衡山宾馆、上海大厦等,均留下他深深浅浅足迹。一杯清茶牵引起往事,他向笔者讲述了与刘海粟的一段艺术情缘。


张瑞林与刘海粟(图片由集宝堂提供).jpg


时光荏苒,四十三年前,1980年7月,84岁高龄的刘海粟先生复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后不久,在该院党委副书记凡一、国画系副主任张文俊的陪同下,携夫人夏伊乔来苏州写生,由古吴轩接待。张瑞林和同事吴鸿烈专程去火车站迎接海老一行,并落榻在南林饭店一号楼。在古色古香的南林饭店,刘海粟为古吴轩题写匾额,留下墨宝,成为第一位为“古吴轩”宝号题签的大家。


第二天上午,张瑞林陪刘老一行前往光福司徒庙写生,作了一幅巨大的《清奇古怪》水墨画。刘海粟用艺术家的激情,在纸上奏出一曲千年古柏顽强的生命颂歌。这也成为大师心情最舒畅、最有灵感时的创作精品。


在集宝堂的二楼,我看到另一幅朱屺老画的“墨柏”镜心。海老题诗堂“风火雷霆劫不磨,刘海粟题年方八五”。朱屺老落款“瑞林同志正之,庚申九月同游苏州光福画于柏园精舍,二瞻老民”。张瑞林先生兴致很高,手指着画,讲述着当年的故事,仿佛还历历在目,一切像是发生在昨天。


张瑞林先生是位有心人,几十年来,他与艺术界的交往厚重而稠密,这些微痕均被他记录下来。深笃友情,久而弥珍。他收有七百多封来往信函,这些手札藏珍由吴作人题《瑞林方家藏手札》,精雅琳琅,碎雪宏声,令人感佩。内有与刘海粟的两封手札,淡淡的墨迹书写着当年交往的情谊,极具史料价值。


其一:瑞林同志:在京忽忽一晤未能多谈,《枫桥夜泊》的诗墨迹烦即摄拍速寄上海为要!我们在京休养,11月初去青岛,在月底回沪。海  7.14 (《枫桥夜泊》拓片寄三十张来)


其二:瑞林同志:您好!我写的《枫桥夜泊》诗墨迹,《书法大系》要用,今袁志煌同志专程到苏摄影请接待。刘海粟  1983年8月9日  北京


袁志煌是刘海粟的亲属。往事手札,意义甚笃,函中所提到的《枫桥夜泊》墨迹相关故事,也与刘海粟当年来苏采风有关。


古吴之地,秋光明媚,刘海粟来苏后,兴致很高。游览了寒山寺、西园、留园,美好的景致留在他的心里。寒山寺的诗碑,让他有了挥毫书写的冲动。


寒山寺的唐张继《枫桥夜泊》诗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成为苏州寒山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人了解历史,追慕先贤的见证。在当时,寒山寺有文征明、俞曲园诗碑。文征明所书,漫漶不清;俞曲园所书,已成绝响。由于此诗在社会上影响大、流传广,给刘海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欲挥毫作书,接续前贤,让这诗文书碑的文化传统延绵下去。


1981年春,刘海粟在上海大厦闭门谢客,挥毫为古吴轩重书《枫桥夜泊》一诗。原来,刘海粟来苏后,没有再直接回南京,而是回到上海。因复兴路寓居正在装修,无法住进旧居。于是,张瑞林先生联系上海外白渡桥的上海大厦孙维勤总经理,请他帮忙安排解决二老的饮食住行,二老在此居住,长达两三年。在此期间,张瑞林先生经常赴沪拜访刘海粟与夫人,陪二老聊天。刘海粟在重书《枫桥夜泊》这首诗时,特别嘱咐张瑞林,所写墨迹要刻石立在千年古刹寒山寺内,并与文征明、俞曲园的诗碑竖在一起。受此重托,张瑞林先生自然极为认真而慎重,特地委派得力助手何善云前去上海,在上海大厦等候三天。据悉,刘海粟每天写到深夜两三点钟,最终在许多张书法中挑选了两张精品力作,其中的一幅用来刻石。据刘老夫人夏伊乔说,刘海粟书墨之后,因疲劳过度发了两次寒热,但对能完成这项书愿,与前贤对话,他仍感欣慰。


接着,张瑞林先生亲自去无锡鸿声里寻找刻石师傅。不久,就刻好两块,其中一块立寒山寺正宗碑廊,还有一块立于观前街28号古吴轩,后移人民路总店。张瑞林先生同时将碑拓及时邮寄给刘老。刘海粟见到碑拓后十分高兴,说道:“苏州古吴轩会办事,办好事,有事业心、责任感。”自此,古吴轩的美誉也传扬开来,书画界人士争相夸赞古吴轩。


为实现刘海粟先生的愿望,张瑞林曾多次出面打报告给市政府,请求核准刘老“重书唐张继诗碑”立在寒山寺的愿望。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94年4月27日,刘海粟所书诗碑终于在寒山寺与明代文衡山、清代俞曲园、民国张继的诗碑立在一起,成为千年古刹寒山寺的新景观,原稿保存于古吴轩,成为遗墨珍品。


1996年初夏,刘海粟夫人夏伊乔与女儿刘蟾来到苏州,应邀参加古吴轩出版社和古吴轩总店新大楼举行的落成典礼,在同时举办的江浙沪书画名家联谊笔会上,夏伊乔特书写遒劲有力的“伟业千秋”四字,赠张瑞林先生留念。后来,张先生将这一墨宝捐赠家乡,张老说:“这也体现了老朽浓浓的乡愁!”


图片由集宝堂提供.jpg


在古吴轩工作期间,张瑞林先生知人善任,团结一群艺界挚友,几乎全是精益求艺之者。除去日常工作琐事,他的日常总是与各种艺术家交流,精彩而密切的交游圈令人难忘,仅就上海而言,竟先后有程十发、唐云、陆俨少、朱屺瞻、应野平、颜梅华、谢稚柳等多位名家为古吴轩挥毫题墨。如今集宝堂的一楼,琳琳琅琅展示有若干,可以一睹前贤的笔墨风采。


张瑞林与程十发、韩天衡(图片由集宝堂提供).jpg


由于上海与苏州特殊的地理关系,张瑞林先生必定要游走于沪苏之地的两端。与其频相往复的上海画家还有程十发、沈柔坚、应野平、刘旦宅、王个簃、乔木、吴青霞、邱受成、颜梅华、郁文华、戴敦邦等,均是当时上海艺术界的中坚力量。除此之外,他还与上海文化界的芦芒、曹大铁、祝君波等也多有交谊。张老倾尽全力,荟萃海上艺术名家,让人为之感佩。


进入新时代,传统文化艺术迎来好春光,耄耋老人又为支持家乡文化事业,集宝留芳,以表心系家乡之情。


癸卯春深半夏时节,张瑞林先生在常熟杨园举办张瑞林收藏艺术馆四周年纪念展览,特别邀请了上海的艺术家及其后人,有唐逸览、程多多、刘蟾、郑伯萍、陆亨夫妇、陆友兰等人。我有幸受邀其中,在随众人参观艺术馆的过程中,一窥他与上海沈柔坚、江寒汀、应野平、陆俨少、陆抑非、周慧珺、谢稚柳等艺术家的书画情缘,逸趣淡雅,翰墨飘香。


艺术收藏馆全面展示张瑞林的深度收藏,可见老先生的苦心经营与璀璨擘画。更让人感动的是,出版家、文化学者祝君波于上海高安轩发来贺信。开馆前的一封,祝君波写道:


张兄瑞林先生创办及主持古吴轩社长的岁月,也是本人在朵云轩供职期间。我们两个单位有一个共同的、独特的、少有的业务特点,即出版社加艺术公司。我们也是“两栖动物”。所以,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华民族复兴历程中八九十年代那段极为重要的时期。由此我对张先生的举动也格外关注。他当年以传承中华艺术为己任,一手抓出版,一手抓经营,把一个小小的古吴轩搞得红红火火,声名远扬,为国、为苏州增添了光彩。古吴轩起步时赤手空拳,张兄离任时硕果累累。作为当年的竞争对手、业界同道,本人对张兄的事业一直从内心十分敬佩。


文字间体现出浓重的时代印记。作为同道与对手,祝君波对张瑞林兼营出版事业,深佩其卓识。“常熟市张瑞林收藏艺术馆”开馆四周年举办百位名家百幅书画作品特展,祝君波观展后留言留影。


瑞林先生执掌古吴轩时,把古城出版事业办得风生水起,由苏州走遍长三角,走向京城,广交艺林精英名家,以丰富的资源出好图书,传播中华艺术,文商结合,成绩卓然。又兴趣广泛,征集名家墨宝珍品,办成艺术馆,嘉惠乡人,以德养心,以藏养心,以艺养心,年届九旬,龙马精神,奔向百岁,以传后世。作为同道,无限敬佩。


上海祝君波癸卯初夏记


贺信热情而体贴,见字如面,见字见心。分析起来,古吴轩当年能如此兴盛,实有三利,最重要的在于人和。人和在于全社同志的团结一致,在于经理的善于规划和组织才能,在于领导的赞助和广大书画家的大力支持。其中,张瑞林先生做人实诚,做事靠谱,善于结交朋友,为古吴轩的兴盛打下厚重的人脉基础。从他与上海艺界的交往,为众名家抒难解困,可见他是如何做人做事的:解决上海老画家唐云、应野平、乔木、颜梅华、邱受成等的子女在外地工作,因调回上海有困难要求在苏州落脚;安排徐志文夫人调回上海、沈子丞在苏州的住房问题;为程十发等人在苏找裱画高手装裱旧字画;考虑有的书画家要求媒介发表他们的作品及出版书画册等种种此事诸类的大小事宜,此外,沪画家来苏写生游览,要求古吴轩接待,为吃住行提供方便,他均千方百计地办妥。上海艺术家出于对古吴轩的厚爱与期望,同时也是对张瑞林的信任,委以这些重托。通过张瑞林先生的亲力亲为,疏通了上海与苏州这一带的书画网络,强化了区域之间的联系,也推动了上海艺术家成就的对外传播。


见惯世事浮沉,阅尽人间沧桑。张瑞林先生淡然道来,过去的风云仿佛历历在目,成为这里的风景。


按艺术家谢海燕的话来说,张瑞林是“在事业方面不断向真善美进取的人”。老先生一生将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古吴轩,现在虽年事已高,但仍精力充沛,告诉我说“手上事情做不完”。他欲在有生之年,抓紧整理史料,留点东西下来奉献给社会。藏珍手札是为了留存史料;建艺术收藏馆,是以画为友,使古吴生光。蕴藏于其中的海上艺缘,也终将因这些珍存的史料焕发新生。


老照片由“集宝堂”提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