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酷暑,从市中心驱车往嘉定安亭老街行驶,一路的风景开始开阔起来,随之有清凉的风在心中浮涌。因为需要抵达的地方是“安亭药斑布传承基地”,它像一片蓝色的波涛召唤着夏天灼热的心……
“十里一亭,以安名亭,以亭为镇”,记忆中,曾经来过安亭老街也有数次了,但是从来没有像此次一样,让人感觉这里的老街如此古意盎然。南北走向的安亭泾碧波荡漾,穿过严泗桥,就看到沿河两侧的市街,有蓝色的明晃晃的日光,照着青堂瓦舍、飞檐斗角。走几百米,就看到前面有一排玻璃橱窗,迎面是一帧靓蓝的布匹,上面有“安亭药斑布传承和创新展”字样,隔着透明的玻璃,“蓝白印记”四个字在交错的树影中摇曳生风。
一位中年女子站在玻璃门前,笑意盈盈。她穿着一件菱形格子的药斑布蓝裙,同色系的发带挽着高高的圆型发髻,状似明月,清风泛流波一样清丽可人。她就是安亭药斑布传承人、安亭药斑布创新传承基地负责人、上海君韬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胡苏芬。
随着胡苏芬款款的步伐,走进“安亭药斑布传承基地”,满目皆见药斑布蓝白物件,如同走进白玉蓝英的田野,曦光凝露,锦缬流霞,清香悠然。这里有形色各异的布匹、古典优雅的旗袍、轻薄透盈的印染方巾、缤纷多姿的郁金香、玫瑰花束、还有各种表情香囊、可爱的生肖灯笼、宠物挂件、小笼包摆件、悬挂的镜框、打开的折扇、小巧的茶垫、设计独特的文具、精致的雨伞等等,不一而足,琳琅满目。这里所有的藏品全部都是胡苏芬从江苏、浙江、湖南、贵州、山东以及上海等全国各地收集而来的,包括一些民间旧物件,足有1000多件。还有一些创新设计的新纹样布匹、新时代日常用品和多材质跨界融合的创意产品共500余件!
这些印着山水、人物、楼台、鸟兽、花朵等图案的布匹做成的物件,为何有如此的魔力,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精彩世界呢?这药斑布又何以称为药斑布?为何能让胡苏芬从一个百万年薪的企业高管,转身投入这个迷人的蓝白非遗空间呢?
药斑布,是一种传统的手工印染形成的。“药”,是指染色原料蓼蓝草;“斑”是防染浆剂印后构成的纹样大小斑点,这些斑点可以防止染上蓝色,保留坯布白色,故称“药斑布”。其实,“药斑布”,更通俗地来说,就是一种蓝印花布,也称“浇花布”。在中国,蓝印花布在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山东称为“猫蹄花印”、福建称为“型染”、东北称为“麻花布”、湖北称为“豆花布”、江苏称为“药斑布”。很多人对“药斑布”、“浇花布”等名字不一定熟悉,但是,蓝印花布这个名字却耳熟能详。记得以前,很多农村的孩子会穿蓝印花布的衣服长大。这种布用天然植物蓝草的液汁,经浸泡沉淀手工印染制成。以前农村里几乎家家纺纱、户户织布,土布与天然兰草为农家平常之物,故蓝印花布染作坊曾遍布农村集镇。蓝印花布图案朴素优美、吉祥如意,大多取材于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与神话传说,寄托了百姓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蓝印花布主要用来制作日常的衣服、被面、蚊帐、枕套、包袱布等。以前很多人从出生开始,几乎一辈子就离不开蓝印花布,铺的、盖的、穿的、戴的,蓝印花布被制成各种生活必需品与人朝夕相伴。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的搭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
很多中国人用着蓝印花布,却都不知道它真正的最早出处。其实,这药斑布,也就是蓝印花布,就来源于上海古时的嘉定安亭,是此地的特产!
明嘉靖年间,著名的“唐宋派”代表作家、散文家归有光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他居安亭13年,散文上承唐宋,下启清代桐城派。被称:“隆庆之后,天下文章萃于嘉定,归有光之真传也。”而在这之前,在宋代,归有光同姓之人归氏,发明了药斑布的印染技艺!成为了风靡江南乃至全国的传统印染工艺品。
学术界普遍认为:宋朝时期,嘉定安亭镇的“药斑布”是中国蓝印花布的起源。药斑布由嘉定安亭归氏发明,这是历史上有书为证的。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药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镇。宋嘉泰中(1208年-1224年)有归姓者创为之。”
安亭药斑布又称“归氏药斑布”。为何中国的药斑布竟然是最早出自于嘉定安亭呢?原来,自宋代以来,上海嘉定安亭的纺织业就极为发达,其土地的百分之七十都种植着棉花。“ 银光点染兆年丰,万顷星摇似雪融”。棉花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国家。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书》记载,棉花最迟在南北朝时期才传入我国,但多在边疆种植,到宋末元初时才大量传入内地。棉花所含的纤维白色或白中带黄,能制成多种规格的织物,这些采摘下来的棉花,大部分人家都用来纺织。安亭有条吴淞江,过去在吴淞江两边都生长了蓝草,也叫板蓝根,板蓝根叶子叫蓼蓝草。过去农民将这个草做成蓝色的颜料——蓝靛。这个染料本身是一个中药,可以治疗感冒。这个药还能防虫防霉,所以涂在布上,布就不会发霉,长期储存都不会褪色。安亭归氏用聪明和智慧,巧妙地用布抹灰药而染色,所谓的灰药,就是用石灰水调和兰草汁液变成蓝靛泥,做为染料,它是药斑布生产工艺中最重要的辅料。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以布抹灰药而染色、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作被面、帐帘之用。”
自安亭归氏发明这一染法后,数代相传,其儿子、孙子时代染坊规模越做越大,药斑布的名声远近闻名,药斑布到明代时候,就被为浇花布。至明末清初,纺织工艺达到了巅峰,安亭平常百姓家家有纺织机,个个喜爱穿用药斑布制成的衣裤。嘉定的药斑布扬誉天下,流行各地。
药斑布的透气性非常好,不同花纹也带着不同的寓意,或对称,或带色晕,主题空而不乱,极富美感。随着工艺的改进,防染浆更改配方,用黄豆粉加石灰调合,同时原用手工涂画改为刻板印染,使得药斑布的产量明显提高,且容易被广大普通农户掌握,所以也就普及开来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它所体现出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技艺传承,已远远超出了物质使用的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2009年,安亭药斑布印染技艺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听着胡苏芬的用心讲述,原来对药斑布怀有的微小谜团豁然解开。那一抹靓蓝如同轻快的鸟的翅膀,在云空漫游……
胡苏芬说,关于蓝印花布,民间还流传着不少美丽动人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还非常优美:以前在江南的一片海滩上,人们靠打鱼为生,用麻丝结网,麻片遮身,日子过得很苦。有一天,王母娘娘做寿,在瑶池大摆筵宴,请来了西天老佛、东海龙王、南海观音、四方菩萨、八路神仙。王母心里高兴,亲自带领仙女去花园摘蟠桃,无意中王母向下界一瞧,正好瞟见人间,只见那里人们披着麻片,没有衣穿,不禁动了恻隐之心,立即传派鹊神回宫取出三粒棉种,又命牛郎织女下凡传授耕织,限期一年教会百姓植棉纺织。鹊神奉命衔去了三粒棉种,正待飞回花园复旨,不料路经瑶池,嗅见酒香扑鼻,不觉馋涎欲滴。嘴一开,一粒棉种掉进玉盏,沾上琥珀色的琼浆。鹊神连忙拣了起来,趁无人看见赶紧到花园将棉种交给牛郎。织女和牛郎高高兴兴地下凡去了。暑往寒来,不觉一年过去,各路神仙又来为王母娘娘贺寿。牛郎织女也如期归来,完旨交差,献上纱支若干,却见其中有的不是白色而是黄色,感到诧异,便问何故。织女禀道:“人间棉花中有一种花色微黄,人称紫黄色,不知何因?”鹊神知道无法隐瞒,便如实说出棉种掉落酒杯沾上琼浆的缘由。王母娘娘非但没有责怪还论功行赏,赐牛郎仙酒三盏,织女仙桃三个,对鹊神也不怪罪,要他每年七夕带天下喜鹊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王母趁着酒兴要各路神仙作法使人们穿上花布衣服。于是观音摘下柳叶,龙王取下缠在脚上的海草,齐向下界掷去,田野上顿时长起了叫“大蓝”、“小蓝”的植物,于是人们用它染起了蓝印花布。”
这真是一个浪漫的神话,揉杂着牛郎织女的传说,把药斑布的故事演绎得跌宕起伏,诗意盎然。而眼前胡苏芬的经历,也如同故事一样一波三折,她和药斑布一起,在安亭的蓝天下起伏游走,只为了追寻一片“大蓝”、“小蓝”的梦……
在创办这个药斑布基地之前,胡苏芬其实是一个有百万年薪的跨国企业的高管。20多年的职场生涯,她去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她是从浙江农村里出来的姑娘,高中毕业后从一线工人做起,20多岁自学英语,自考大专、本科,35岁自学德语、西班牙语,年近40岁又考上了同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德国曼海姆硕士学位,并最终成为一家外资企业的高管。在企业里,她是叱咤风云的中坚力量,从民营企业到军工企业再到外资企业的中国区副总裁,让人艳羡,她拥有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成功。
可是,就在她攀登上人生高峰的时候,胡苏芬却辞职了。
胡苏芬说:“45岁辞职前,我一直在想,60岁以后我能干什么?百年之后,我又能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也许,人生道路上不时散发出的芳香花朵,也是由偶然落下的种子自然生长出来的。
胡苏芬在安静的时候,喜欢看各种文艺作品。她在年少时候就喜欢看《红岩》,舞台上江姐一身蓝印花布,坚贞不屈中透出女性柔美的身影,一直深深地印在胡苏芬脑海中。十多年前偶然去重庆出差,因为实在喜欢,在洪崖洞的一家铺子里,胡苏芬一口气购买了六件蓝印花布的服饰。
也许,蓝印花布的那种靛蓝花蕊,如同满天星斗,早已无意间嵌入了她的灵魂中。
所以,当有一天,她无意间邂逅了嘉定安亭的药斑布,遇到她的师傅王元昌,她就知道了她前半生的积淀,就似乎都是为了后半生做好药斑布的传承事业而作储备的。
如今九十岁高龄的王元昌精神还很矍铄,他是上海非遗安亭药斑布印染技术的第二代传承人,也是目前安亭仅存的第二代传承人。他自小在印染坊长大,看着大人织布、刻版、刮浆、染色、刮白、固色、晾晒,耳濡目染,加上他心灵手巧,勤于学习,很快地,他就掌握了这七道工艺。药斑布留下的自然冰纹,斑斑点点,形成的鲜明的蓝白之美,那种蓝色和神秘的纹路,已经刻在了王元昌的指尖和骨子里。当胡苏芬要拜王元昌为师时,王老非常谨慎,因为他看过很多人因为一时头脑发热,发誓传承非遗,却很难坚持走下去。王元昌带着他夫人去和胡苏芬不仅做面对面交流,还了解胡苏芬的团队,多次来到她的工作室,了解运营状况,而胡苏芬已经积极地把药斑布未来五年、十年的发展都规划出来。看到了胡苏芬的能力和热情,王老欣然收下了这个徒弟。
胡苏芬对师傅说:“安亭药斑布作为生产性传承,把这些非遗的文化,用当下的时代的元素,进行结合,进行解构再重构,让它焕发新的生命力,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我觉得这件事是非常有意义,也是必须去做的。”
胡苏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凭着一种热爱和韧劲,开始从零学起。她从江苏南通、到浙江桐乡,再到湖南邵阳、山东临沂和淄博,中国主要蓝印花布的生产基地,都遍布了她的足迹。她泡在基地工厂里,一待就是几个月,学习扎染、蜡染、夹染等各种技术。
胡苏芬有一个爱好是跑马拉松,全程43公里,最好的成绩是3小时38分钟。2017年,她参加中国商学院戈壁滩挑战赛时,因为在戈壁滩沙漠上表现出的英勇,被同济商学院校友们冠以“女版赵子龙”的称号。
“每一次跑全马到了30多公里时,总觉得已经筋疲力尽,俗称‘撞墙’,但坚持跑到最后43公里时,回过头看那些痛苦并非不可克服!做非遗传承工作,也得有这种突破‘撞墙’的勇气。”制作药斑布要通过刻版、刮浆、染色、出白等步骤,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耐得住寂寞”,特别是染色时,蓝印花布的颜色不能一次到位,必须要不断通过染色氧化,慢慢加深。浅蓝一般染2~3次,中蓝染5~6次,深蓝染10来次以上。在微妙的化学反应作用下,白色的毛坯布才会出落成厚重端庄的蓝印花。胡苏芬说她把跑全马的坚韧用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药斑布的传承上,苦苦坚守了这些年。
在从事药斑布的非遗传承之前,胡苏芬其实还有个自己的皮具工作室,有十多位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三年的经营已经实现了很好的效益。她采用“以皮养布”的思路,将皮和布从开工作坊,到作品推广有机结合。比如带有药斑布元素的皮鞋、手工艺品,把这个传承了八百多年的传统工艺拓展出多元的空间。
勇于创新,忠于传统,守住非遗的“魂”,这是胡苏芬的底线。在一些文创市集上,胡苏芬经常与消费者互动,她会把带有时尚元素图案的药斑布产品,和传统花纹图案做的产品放在一起,让一些孩子来挑选。她惊讶地发现,孩子们总是会挑选传统纹样,屡试不爽。“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或者说手工艺品是有消费群体的,热爱非遗已经有了非常好的社会环境。”她的声音里带着喜悦。
在师傅王元昌的指导下,胡苏芬的团队,进社区、进校园,开展讲座、办展览,抓住一切机会宣传展示药斑布,只要听到哪里开办民间文创市集的消息,就会积极参与,一个都不放过,努力打通线上、线下的各种渠道。
“文化是核心,创意是灵魂,只有创新才能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胡苏芬的创新理念和女性创新课堂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虽然创业艰辛,她仍坚持要把安亭药斑布传承下去。
胡苏芬带领团队还一起创作完成了一幅长3米多的桌旗《福寿长春》,这幅桌旗以梅花、牡丹、竹子、锦鸡鸟为设计元素,融合非遗安亭药斑布、非遗贵州蜡染、中国书法、手工布艺花卉等多种技艺。布艺花卉从画里开到画外,虚实结合,巧妙的构思使作品更加立体生动。这幅作品胡苏芬前后共打样多次,耗时近1个月,几易图稿,“梅有五瓣,民间向来有‘梅开五福’的说法,而牡丹寓意富贵、吉祥。梅花开于初春,牡丹开于暮春,故为‘长春’,寄托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2020中国公益慈善项目·第二届非遗文创专题评选上,胡苏芬团队的“喜鹊登梅药斑布创意包”将雾蜡皮和传统药斑布相结合,真皮面镂空雕刻,封口处用药斑布搭配点缀,印着“喜鹊登梅”的花纹,既有民族气息,又不失潮流时尚。从全国1206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卓越奖。
在安亭文体中心、安亭文旅局等单位的关心和指导下,药斑布传承基地不断声名鹊起,基地还承办了“蓝白印迹——安亭药斑布传承和创新展”,并且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非遗印染技艺沉浸式体验、“上海非遗展馆学子行”、非遗药斑布“T台”走秀,体验者可身穿由药斑布制成的各类传统服饰或手持药斑布特色作品,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和作品的魅力,一展自信风采……
唐代白居易有诗曰:“胡不花下伴春醉,满酌绿酒听黄鹂。”胡苏芬为药斑布非遗文创产品也开创了一个“胡不花”品牌,这是一个美好的词语,上海诗人们也曾经在药斑布基地里做过一个跨界的“胡不花”“诗意行走”的现场交流会。诗人说:“当蓼蓝草与白石灰相遇/我们愿将白云、白莲花、白鹤这些干净的事物/安在星辰中间/就像把朴素和爱安在生命里一样”。《诗经·采绿》有云:“终朝采蓝,不盈一襜”。在非遗传承的大道上,前方需要走的路还很长,相信还有很多像胡苏芬这样孜孜以求的探索者、继承者,怀着一腔素朴的热爱,把一片生命的靓蓝浸染进辽阔的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