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主编的话

朱大建

 

cover_m.jpg本期《上海纪实》今天上线。

 

本期“弄潮”栏目刊发3篇作品。

 

原本,每年的五月到十月,大理洱海沿岸的水域中,会成片成片地开出一种美丽的花,叶茎碧绿,花瓣洁白,花蕊鹅黄,随着水波荡漾,犹如清水的精灵在舞蹈,这就是美丽的海菜花。海菜花装饰了洱海,犹如星星装饰了天空。在大理游客的餐桌上,海菜花叫做水性杨花,她的嫩茎连带花苞,放进芋头煮汤,看着碧绿生青,吃在嘴里,绵软,鲜香,爽口,大受游客喜爱。可是,洱海在1996年和2003年两次暴发蓝藻后,沉水植物海菜花在洱海杳无踪影。直到近几年,自然生长的海菜花才重新初现在洱海里。海菜花为什么突然消失,为什么又重新出现?请读朱大建《海菜花开,清香芬芳——<海菜花开>采写中的幕后故事》。

 

药斑布,是一种传统的手工印染形成的。“药”,是指染色原料蓼蓝草;“斑”是防染浆剂印后构成的纹样大小斑点,这些斑点可以防止染上蓝色,保留坯布白色,故称“药斑布”。“药斑布”就是蓝印花布,也称“浇花布”。记得以前,很多农村的孩子会穿蓝印花布的衣服长大。蓝印花布,来源于古时的上海嘉定安亭,是此地的特产!请读杨绣丽《那一抹靓蓝——记“安亭药斑布传承基地”》。

 

我国古代造桥技术,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秦汉时,就有了供皇帝、贵族使用的阁道、复道,相当于现在的天桥;河北满城县的古通济桥,桥上下都可通车,是座立体交叉桥。目前,中国公路桥梁总数超过八十万座,铁路桥梁总数超过二十万座,成为了世界第一桥梁大国。我国已掌握了造桥的核心技术。上海在册的公路桥梁共一万四千多座,高架道路约一百八十三公里,其中市区高架桥一百四十公里。桥梁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确保桥梁安全,重在及时发现病害。请读傅勤《情怀——冯文军和他的桥梁病害陈列馆》。

 

本期“在场”栏目刊发5篇作品。

 

庆源古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东北部的段莘乡,别称小桃源。身穿“童伴妈妈”红色专用工作服、红扑扑的圆脸蛋一脸喜气的程美华老师,被一群孩子簇拥着立在停车场旁的一颗梨花树下,迎候本文作者的来访。程美华这位“童伴之家”的“童伴妈妈”,曾经也是一名‘留守儿童’”!“童伴妈妈”项目,通过培育乡村女性开展乡村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采取“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的模式,以“童伴妈妈”为抓手,以“童伴之家”为平台,以“县级横向联动机制”为保障,建立村级留守、困境儿童监护网络,确保儿童福利服务递送至最后一公里。请读何秋生《“小桃源”里的“童伴妈妈”》。

 

师弟刘于朋独自在峰峦叠嶂的深山里走着,时而沟壑纵横,时而悬崖绝壁。那里是99.9%的山区,到处山石嶙峋,爬山是生活的基本功。当他第一次去他挂钩的那个村落,感觉自己就像在不停地攀岩,当他终于在一个山头露了脸,一下子看到了他要去的那个村子。他兴奋得用双臂撑起自己的身体,一跃而上,感觉像从深山沟里跳上了地面。其实,那还是半山腰,那里的村子都建在半山腰。请读王雅萍《师弟刘于朋赴滇扶贫纪实》。

 

荣誉接踵而来,王江北先后被评为“见义勇为先进”“2022年上海市十大精神文明建设好人好事”“上海市最美快递员”。今年“五一”前夕,王江北荣膺“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王江北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对这座城市的一腔热情赢得了社会对他的尊重。人们怀着敬意谈论着一个普通劳动者对艰难困苦的永不屈服,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当然除了钦佩他的追寻他的坚强,还欣赏他的善良。请读胡敏《快递小哥王江北》。

 

上海有个电视广告,画面是高楼、大桥、宽马路,广告词是“这里是上海”。其实,上海还有另一面,那就是遍布各个角落,接地气的小店,里面有无数的追梦者,在拼搏、在创造、在追寻。疫情期间,大店、大商场都关上了门,只有小店,透过卷帘门,仍在艰难地守护着人们的生活。这些小店,静静地开着,有的开了很多年,有的从来不改主业,有的一直不换老板,顽强地生存在上海的街角路边。因为有它们的存在,市民的日常变得方便而有序,每天回家的路上,即使天已黑,又很冷,总是觉得心安。在每家小店的背后,除了生计,还有无处不在的勃勃生机,释放出饱含生命力的激情。这座城市因此变得活色生香。请读叶良骏《这里,也是上海——街头巷尾的小店》。

 

雕塑家张强寡言,只有说到专业的东西,才显投入而忘情。如今所谓搞文化的人,说起来字里行间都透着生意经。看得出张强不是这样的文化人。他潜心专业,坚持着自己的追求,甚至有些迂而不合时宜。在许多“艺术家”都涌向市场的今天,这些年里,他是怎么走过来的呢?请读汤朔梅《蛰居乡村的雕塑家》。

 

本期“亲历”栏目刊发2篇作品。

 

恢复高考,是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央诸多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作者有幸成为这个重大国策的亲历者,也是命运的垂青,是他的幸运。本文作者罗允和以自身的遭际,以他当时所在的安徽那个小乡镇的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与情感表达为主,展现出在重大国策下底层民众的言行笑颦、喜怒哀乐。请读罗允和《高考记琐》。

 

本文作者姐姐插队落户的地方是安徽滁州来安县杨郢公社高郢生产队的北郢。姐姐是上海67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2月赴皖。姐姐先在高郢种地4年,后调到杨郢公社广播站6年。她多次被乡亲们推荐读书和招工,都因舅舅在台湾等原因政审不能通过,1980年调至马鞍山直至退休。姐姐离开高郢47年,离开杨郢43年,对那里的情怀至今难以磨灭,重返一次故地一直是她的夙愿。请读杨洵《今日杨郢——随姐姐重返安徽插队落户的乡村》。

 

本期“万象”栏目刊发4篇作品。

 

一个没有灵魂的歹徒就为了一点不多的钱财不惜杀害了2条鲜活的生命。花季少女戴慧才19岁,而在文学上颇有造诣的女作家戴厚英就被一个愚昧的小人杀害,这是中国文坛的悲哀和遗憾。历时21天,戴厚英杀人抢劫案以陶锋的落网被划上了句号。但戴厚英临终前怒斥凶手的“你会后悔的”始终萦绕在专案组成员的耳畔,发人深省。戴厚英的遗言分量十足。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那就绝逃不脱法网恢恢。请读章慧敏《戴厚英之死侦破始末》。

有些自媒体关于上海滩美女蒋梅英被害案多是道听途说,添油加醋,抄写胡编。本文作者曾采访了具体负责办案的上海市公安局刑侦处副处长裘礼庭和大案队队长谷在坤,以及案犯周荣鹤的同事,并查阅了被害案的卷宗,还清理了案犯的档案,遂写下这些文字,正本清源,以正视听。请读李动《上海滩美女被害案》。

 

本文作者陆萍翻看几十年前的一本采访笔记,那匆促凌乱的字迹,立即将她20多年前在监狱内外的一次追踪采访,满血激活。当亲情与法律的交战,满地打滚;当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吊打人性,作者觉得她如实的记叙,犹如社会暗角的一个断面,曾经的往事,仍然鲜活地流动在记忆中。请读陆萍《情与法的绞架》。

 

他是地下战士,终身的潜伏者;新中国成立之前,他是傅作义的机要秘书,国民党少将;解放战争中,他是国民党的起义将领;北平解放后,由于工作需要,他的身份仍没有公开,他一直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工作在隐蔽战线上;1962年他因病去世,仍是“卧底者”。他就是对党绝对忠诚的无名情报英雄阎又文,直到他逝世31年后,他的子女才知道了阎又文的真实身份。请读姚华飞《终身潜伏的情报英雄阎又文》。

 

本期“记忆”栏目刊发 2篇作品。

 

茅盾从1916年入职商务印书馆,前后在上海生活、工作了近20年。茅盾自己曾说:如果不是到上海,不是到商务印书馆工作,可能就没有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和文学事业,也不会有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的地位。茅盾的长孙沈韦宁也说过:上海是我爷爷生活和战斗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事业成就的大舞台。从他事业成长到生命结束,上海都是他感情最深、投入最多、发表作品最集中的地方。请读赵建中《茅盾与1920-30年代的上海文坛》。

 

本文作者为人处世这么些年,一步一步都在写一个字,人字!同时所接触的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同样也都一步一步写各自的人字。人字虽只一撇一捺简单两笔,恰如迈动两腿走路,是既形象又内涵丰富的,是在写人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于是,本文作者就动了拙笔开始这《步写人字》的写作,意在如实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所接触过的人们,这既可借此审视作者自己的认知和处世能力,“也为了寄托对同行者们的怀念,向教导过我的人致敬,对帮助过我的人致谢,向关心过我的人致礼,并为后来者们提供一些‘镜照自己、明镜识人’的启迪”。请读李伦新《步写人字(之一)》。

 

本期“往事”栏目刊发1篇作品。

 

1907年,小妹出生在罗泾一户普通的农民家里。她有一个比她大三岁的哥哥,后来又添了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父亲白天在地主家干农活,晚上在自家地里忙碌,由于在地主家的时间比较长,往往顾不上自家的地误了农时,一家人只能喝些薄粥啃些地瓜。请读唐吉慧《罗泾小妹的前半生》。

 

本期“风情”栏目刊发5篇作品。

 

1979年12月《羊城晚报》筹备复刊,本文作者申请调来报社当编辑得到批准,担任《花地》文艺副刊编辑二十年,与全国许多著名作家和中青年作者有着广泛的联系。1999年退休后,本文作者离开了自己所热爱的文艺园地,有了充裕的时间写作,还花了几年工夫,编了一本45万字的作家书信集,名曰《花地飞鸿二十年》。闲暇之余,又记下若干名作家的轶闻、趣事。文章长短不一,似信手拈来,宛如小品短章,亦庄亦嬉,雅俗共赏。请读万振环《我与文坛名家的交往——老编琐忆(下)》。

 

王铁仙老师已于2023年4月26日去世。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暨瞿秋白研究的学者专家, 尤其以瞿秋白至亲的独特身份,极大地推动了瞿秋白和左翼文化文学的研究,又培养了许多硕士博士研究生,可谓德高望重。请读龚静《怀念王铁仙老师》。

 

三吴之地,是元明以降名家集聚之地。在改革开放之初,张瑞林先生敏锐地体察到中国书画开始走向繁荣,在他的致力推动下,古吴轩出版社成为传统书画艺术的高地,成为广大画家不可缺少的朋友和桥梁。历经十九年的奋斗,张瑞林先生实现了自己的另一梦想——古吴轩与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杭州西泠印社被誉为全国四大书画名店,以及四家具有美术特色的出版社。请读鱼丽《张瑞林的海上艺缘》。

 

朱蕊对画对人都抱着一种诚恳的审美的态度,她是一个聪慧的文友,也是一个天赋很高的画友,她是一个内心充满温暖却从不用浓烈的感情给人压力的好友。请读姚育明《朱蕊猫》。

 

名画家萧云从为了让学生汤天池广开视野,感受更深更多的艺术境思,不惜变卖家产,指导汤天池到名山大川之中去游历、写生。汤天池在饱览山川秀色之后,艺术才思更感到源源不绝地奔泻而来……他的脑中,矗起了一座又一座创造的高峰。艺术终于越过了种种不可逾越的思限,淋漓的酣墨终于熔汇进炉锤的锻造之中,自古未有的铁画,终于被意志和信心的力量,曲折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请读刘湘如《“生铁煅画”诞生记》。

  • 海菜花开,清香芬芳——《海菜花开》采写中的幕后故事作者:朱大建
  • 那一抹靓蓝——记“安亭药斑布传承基地”作者:杨绣丽
  • 情怀——冯文军和他的桥梁病害陈列馆作者:傅勤
  • “小桃源”里的“童伴妈妈”作者:何秋生
  • 师弟刘于朋赴滇扶贫纪实作者:王雅萍
  • 快递小哥王江北作者:胡敏
  • 这里,也是上海——街头巷尾的小店作者:叶良骏
  • 蛰居乡村的雕塑家作者:汤朔梅
  • 高考记琐作者:罗允和
  • 今日杨郢——随姐姐重返安徽插队落户的乡村作者:杨洵
  • 戴厚英之死侦破始末作者:章慧敏
  • 上海滩美女被害案作者:李动
  • 情与法的绞架作者:陆萍
  • 终身潜伏的情报英雄阎又文作者:姚华飞
  • 茅盾与1920-30年代的上海文坛作者:赵建中
  • 步写人字(之一)作者:李伦新
  • 罗泾小妹的前半生作者:唐吉慧
  • 我与文坛名家的交往——老编琐忆(下)作者:万振环
  • 怀念王铁仙老师作者:龚静
  • 张瑞林的海上艺缘作者:鱼丽
  • 朱蕊猫作者:姚育明
  • “生铁煅画”诞生记作者:刘湘如
  • 微@电影
  • 微@视觉
  • 微@音迹
  • 微@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