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主编的话

朱大建


1440039931456822.jpg《上海纪实》第2期今天上线,并用微信公众号开始推送。


《上海纪实》试刊第1期上线及推送后,读者及社会各界给予很多好评,给予编辑团队很多鼓励,让我们由衷感到,我们的认真态度和辛勤付出是有价值的。


本期共刊用18篇纪实作品。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本期特辟为抗战专辑,刊发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创作的《血光中的奋战——日军大轰炸重庆记事》,周立民撰写的《如火的青春,如歌的岁月——记巴金的抗战岁月》,朱大建、翁思再撰写的《疾风知劲草——王元化在抗战中》,邱曙东采写的《报魂——追记矗立在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丰碑》,杨鹤高撰写的《中国劳工的控诉》。这一辑作品,写出了日寇的野蛮残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轰炸不设防的城市,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妇女、儿童,捕捉中国老百姓到日本做劳工,惨无人道到了极点。也重点反映了70年前中国进步作家、新闻人的抗战经历。面对日寇嚣张气焰,他们绝不屈服,绝不做亡国奴,冒着敌人的炮火,不顾生命危险,用手中的笔,写小说,写论文,写新闻,办杂志,办报纸,唤起民众,鼓舞士气。


抗战8年,成了巴金的黄金岁月。在广州,桂林,昆明,重庆,巴金一边流亡一边写小说,办杂志,办文化生活出版社,做翻译,将控诉的声音传播出去,将中国新文学最美的声音传播出去,将人类文明的火种传播开来。王元化不到18岁就参加中共,在上海租界排演抗日话剧,编文艺通讯,办奔流杂志,写进步小说、论文,以一种韧性的战斗姿态,团结知识分子,将心中燃烧的火焰传达给民众。而新闻界的进步记者、报人,有的奔赴正面战场,有的深入敌后战场,有的埋伏在日寇的心脏里,拿起笔,作刀枪,激励军民抗战。范长江、邹韬奋、石西民、穆青、恽逸群、金仲华、魏克明、赵超构、徐铸成、陆诒、王维、马达、陆灏、丁柯、王中、刘庆泗、束纫秋、杨瑛、邹凡扬、冯英子、宋军、高宇、顾雪雍……《报魂》分为《剑胆血字》《铁骨墨香》《曲笔弯刀》《寻炬延安》四个篇章,从不同侧面记录新闻老战士的抗战身影,再现他们当年胸怀民族大义英勇不屈的形象。


反映当前现实生活的《在场》刊用两篇作品。


李动的《“小联合国”秘书长》,写活了社区民警陈国梁。这位80后民警,英语好,会电脑,懂管理,又有着电影《今天我休息》中的民警马天民式的热心和亲民。他在一个国际化社区做民警,这个社区一半以上居民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被居民戏称是“小联合国”。陈国梁被居民戏称为“小联合国”的秘书长。李动的作品写得形象生动,陈国梁上门访问遇上穿“三点式”的法国女郎房客的尴尬,与德国老板杨先生打交道受到的启发,与意大利李文莱老板的斗智,调解中国房东与美国房客的纠纷,处理老外在小区开设无证幼儿园与邻居的矛盾,解决老外深夜开“派对”噪声扰邻又不服处罚棘手问题,对遇上外国骗子的中国房东的安慰,说服老外房客让警察进入阳台救助想自杀的中国女子等等,无不生动详实,引人入胜,这些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很新鲜,很生动,让读者感受到上海一个中外混居社区的生活气息,也提出了在越来越国际化的环境中,如何让老外融入中国的文化,服从中国的法律,建设和谐国际社区等具有前瞻性的问题。


孙建伟的《狙击日本疫区牛肉》一文,写了上海海关缉私局和上海公安局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总队联合专案组侦破一个专门从日本绕道东南亚走私牛肉到中国的犯罪集团案子。在中国大城市到中小城市,饭店里的“和牛肉”都卖得很贵,属于高端消费。但食客哪会记得,2001年日本政府宣布东京附近的千叶地区发现亚洲首例疯牛病!为保护民众健康,中国和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一起,从2001年起就全面禁止日本牛肉进口,至今未变。该作品写得紧张惊险曲折,写出了干警面临的的艰苦危险和英勇无畏的精神状态。


本期《弄潮》刊发陆幸生创作的上海医药人到非洲苏丹首都喀土穆建设制药工厂的故事。中国企业、中国资本、中国技术如何顺利地走出去?本文写了上海医药人在非洲苏丹这个基础设施很落后治安很差的国家如何生活,如何与当地人打交道,融入当地文化,得到尊重和认同,如何保护自身安全,如何艰苦创业、生根开花结果,如何协调与当地工商业的利益和矛盾取得双赢,如何生产青蒿素治疗疟疾为当地百姓带来福利,如何在当地留下中国人的良好口碑,如何锻炼出一支在国外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状态的创业团队,《喀土穆有个上海站》,无疑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个生动可读的又记录翔实的样本。


本期《记忆》刊发作家肖复兴的纪实散文《父亲》,题目与情感的深沉,与上期陈建功的散文相同,但韵味,意境各有特色,名家的功力魅力,弥漫在文字中,请读者慢慢品尝。


本期《经典》,选用叶永烈的《傅雷与傅聪》,上世纪80年代发表时反响很大,被多家报刊转载。记得当年《傅雷家书》出版时,笔者正在读大学,曾手捧这本蓝封面的小书,埋头读了好几遍,很受感动。傅雷将他深厚的西方文化学养,,融入他心底的中华文化的大海,《傅雷家书》是中西文明融为一体的结晶,展露出傅雷对祖国对民族对儿子深深的爱,展现出傅雷美丽的灵魂。几十年时光逝去,但经典不会过时,尤其是傅雷与傅聪这对身上凝聚着中华文化优秀精华的父子,不可能被人忘记。重读《傅雷与傅聪》,重温那段历史,是有意义的。


本期《亲历》刊发两篇作品。


在老上海人口中,“提篮桥”是个带有巨大震慑力的用词。一堵监狱高墙,阻断了在押囚犯对“外边”世界的自由张望。有着30年政法记者生涯的作家钱勤发,今年盛夏再度跨越提篮桥监狱的“门槛”,眼前景物依旧,而人事已经幡然。提篮桥监狱,历经殖民统治、民国禁地,以及新中国前后两个“三十年”的不同时期,笔者详尽再现了或窃国巨逆,或大盗或初犯,在此低头伏法或俯首改造的铁窗细节。被囚犯人强制服刑,是罪有应得,重新做人,则是大部分能够改邪归正,重回社会自由生存者的天然向往,因刑满而大门开启的日子,也会终将到来。新时代的监狱管理者,与时俱进,给囚犯以关心和温暖,尊重和激励,去除其心头邪恶,唤醒被遮蔽的人性,让罪犯“重新做人”的时间,提前在狱中就已开始。新岸艺术团即这样的范例。笔者第一次披露了在互联网时代,原艺术团队员先后迈出提篮桥监狱大门,重捡生活信心的“微信群落”友情,他们聚会举杯,他们奏乐歌唱。这自由风景的第一个台阶,就是在提篮桥高墙内,由管理者和狱警们精心提示和真情提供的。经历灵魂博弈,治愈旧时“疮疖”,脱胎换骨,健康做人,重返社会,凭本事吃饭,奔向希望, 这就是提篮桥监狱“因时制宜,度势行法” 创造的奇迹。


徐新霞的《环球航行寻常梦——记首艘中国出发的86天环球游轮》,写的是海上游轮的生活,作者感情饱满,兴致勃勃,描绘出海上旅行生活吃住行游,观景交友,遇到意外事件的种种情节细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读完此文,仿佛跟着作者作了一次环球航行。


本期《风情》,刊发了陆士清的《上海火车站:从历史烽烟走向辉煌》,细致描绘了上海火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


本期《往事》,刊发两篇文章。


徐茂昌的《萧伯纳到上海》,回顾了1933年2月16日萧伯纳到上海一日,与宋庆龄、蔡元培、鲁迅、林语堂、梅兰芳会面的情景,作者的笔,定格了中外文化交往史上的这一瞬间,徐徐道来,各位名家的音容笑貌,跃然眼前。


沈嘉禄的《一百年前的上海外语补习班》,写了上海开埠后外语教育的兴旺景象。此种兴旺,几可与一百年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初时比肩。原因在于,中国因落后而被列强接连痛打之后,知识分子开始反省传统文化的病根,开始学习研究西方文化的长处。


本期《万象》刊发了两篇稿子。凌寒赴浦东东明路街道深入生活后采写的《让弥留之际的人安心离去——“新老娘舅”冯红梅的调解故事一例》,感情真挚,文字朴素,故事感人。王磊光写的《“我觉得上海就是故乡”——初中同学华子的自述》,写了闯荡上海的外来民工华子的故事。如今,上海的2300多万常住人口中,有900多万是外来人口,其中很多就是华子这样的外来青年单身男子,他们也是我们魔都的一分子。《上海纪实》的社会各界读者,了解一下这些社会基层年轻人的生活状态,知晓他们的所思所想,是有益处的。

  • 血光中的奋抗——日军大轰炸重庆记事作者:何建明
  • 如火的青春,如歌的岁月——记巴金的抗战岁月作者:周立民
  • 疾风知劲草——王元化在抗战中作者:朱大建 翁思再
  • 报魂——追记矗立在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丰碑作者:邱曙东
  • 中国劳工的控诉作者:杨鹤高
  • “小联合国”秘书长作者:李动
  • 狙击日本疫区牛肉作者:孙建伟
  • 喀土穆有个上海站 ——上海-苏丹制药有限公司非洲创业记事作者:陆幸生
  • 父亲作者:肖复兴
  • 傅雷与傅聪作者:叶永烈
  • 《傅雷与傅聪》创作手记作者:叶永烈
  • 我与提篮桥监狱作者:钱勤发
  • 环球航行寻常梦——记首艘中国出发的86天环球邮轮作者:徐新霞
  • 上海火车站:从历史烽烟中走向辉煌作者:陆士清
  • 萧伯纳到上海作者:徐茂昌
  • 一百年前的上海外语补习班作者:沈嘉禄
  • 让弥留之际的人安心离去——“新老娘舅”冯红梅的调解故事一例作者:凌寒
  • “我觉得上海就是故乡”——初中同学华子的自述作者:王磊光
  • 微@电影
  • 微@视觉
  • 微@音迹
  • 微@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