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 船的两题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船的两题

作者:童孟侯 发表时间:2023-11-21 点击数:49

题一:中国第一艘蒸汽船

 

今年5月,上海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组织部分作家到无锡参观采风,我忝列其中。散文委员会安排其中的一个采访点是荡口。导游介绍:不要看我们荡口镇不大,它可是中国历史文化古镇、国家4A级风景区。大家都是文人,我们荡口有钱穆的旧居、钱伟长旧居、华君武故居、王莘故居、华氏义庄、华蘅芳故居……你们一定很有兴趣参观。


我们一处一处拜访,走过华蘅芳生平陈列馆,我的眼角突然闪过一行字:“中国第一艘蒸汽船的发明者”……怎么?中国第一艘蒸汽船也是无锡人设计建造的?我竟然没听说过华蘅芳,孤陋寡闻。


华蘅芳故居.jpg

华蘅芳故居


很多年前,我创作了中国伟大的造船科学家辛一心的报告文学,他就是无锡人,就是从无锡走出来的交通大学造船系的创始人,他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船舶科技和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船舶科技的一代宗师!就说1949年那当口,百废待兴,辛一心是上海军管会船运处修理打捞委员会的主任委员,领导打捞修复黄浦江沉船67条,其中40条当年就投入运营,这在当时没有第二个人能做到。


再看这位华蘅芳,出身于无锡荡口世宦门第,小时候并没有理想长大后造大轮船或者当船长,而是酷爱数学,10岁就常读中国古代算经,20岁已经读《九章算术》、《孙子算经》、《测圆海镜》等高深的经典;接着,就开始研读西方近代数学名著。他完全依靠刻苦自学,没有进什么高等学府,没有拜老师,他对数学走火入魔了。


华蘅芳塑像.jpg

华蘅芳塑像


自己看懂了外国经典,如何让同胞也看懂?很简单,华蘅芳就拿起笔开始翻译,不仅仅是翻译数学著作,航海、矿物学、气象、天文学、地质学……什么都翻译,他似乎什么都通。难怪《江苏乡土志》说:“中国后来译事的繁兴,实发动于无锡的徐寿、华蘅芳”——请注意,中国翻译的起点在这里。倘若华蘅芳开始翻译西方文学名著,那他早就是声震遐迩的翻译家了。


徐寿也是无锡人,那年,也是机缘巧合,他受邀到华蘅芳家修理七弦琴,华家长辈看这个修琴师傅谈吐不凡,博览群书,便让他在华府留了下来。没想到徐寿后来成为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


1857年那会儿,华蘅芳研读了合信(Hobson)的著作《博物新编》,对蒸汽机有了初步印象。


蒸汽机是蒸汽时代的标志性发明,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彻底改变了世界。自从1776年瓦特制造出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之后,便促使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诞生和变革(瓦特的爸爸是造船工人,有自己的造船作坊)。


1861年,洋务运动的旗手曾国藩想要造自己的蒸汽机,便把这两个年轻人招募到自己的幕府,华蘅芳和徐寿先走访了安庆军械所。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蒸汽机。曾国藩的指令很明确:研制蒸汽机。华蘅芳负责“推求动理,测算汽机”,徐寿负责“造器置机”,制造小样。


于是,两个人到外国轮船上去参观蒸汽机,下船时,“心中已得梗概”。曾国藩是不是提供一台报废了的外国蒸汽机,供两人拆解借鉴呢?没有,一切白手起家。


研发了3个月,一台缸径1·7英寸的每分钟240转的小蒸汽机竟然在华蘅芳和徐寿的手里诞生了,这可是中国人研制的第一台蒸汽机,惊天动地啊!


有了蒸汽机,就要想办法把它装到船上去,只有这样,船的行驶才不要靠划桨、摇橹和风力。那么,那条船在哪儿?也没有,也要白手起家。


于是,两人带领团队,开始设计制造能安装蒸汽机的船,真乃逢山开道,遇水叠桥。终于,一艘特别的船造出来了,赶紧把蒸汽机安装上去,这一回是通过螺旋桨来推进。船动了,缓缓向前航行,但是“行驶迟钝,不甚得法”。


1865年,华蘅芳和徐寿两人百折不挠,终于试制出了木质明轮轮船,这条新的船长55尺,重25吨,时速20余里,蒸汽机是单杠的,缸径1尺,缸长2尺。


曾国藩看完大喜,亲自命名它为“黄鹄”号。这是我国造船业上的一个革命性突破。


黄鹄号船模.jpg

黄鹄号船模


随后,华蘅芳就到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参加筹建,这个制造局就是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华蘅芳和徐寿不去筹建,谁能担此大任?1873年,两人同时被任命为江南制造总局的提调(提调就是提举调度官,是处理事务的高级人员,大约相当于如今的总调度)。此后,这两位无锡人便长期在上海生活工作。


值得提到的是:上海有个很有名很先进的708船舶研究所,无锡有个702船舶研究所,丝毫不比708所差,水动力和流体力学是702所的强项。


是不是依水而居的人更加机敏灵动些呢?


荡,就是浅水湖的意思。荡口镇就在鹅湖边上,自古以来就是区域性的“水码头”,古码头和古驳岸至今还有不少保留,此湖西通京杭大运河,北接长江,南贯太湖,特别好的风水“出品”特别聪慧的人,是这样吗?


有一个和水与船有关的“数学”故事:20岁的时候,华蘅芳已经开始研读传教士利玛窦的《几何原本》,夜以继日,爱不释手。一次他搭船到外地去,在闹闹嚷嚷的乘客中,他专心研究,丝毫不受影响。夜深了,乘客都睡了,唯有华蘅芳还在小灯下演算数学题。突然,一道困扰他很久的数学题被解开了,他手舞足蹈起来,说:连漆黑的夜晚,也好像一下子大放光明了!


思绪随船而淌,灵光沿河凸现……

 

题二:中国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木船

 

上海市区是上海滩,是长江入海口冲积平原,形成陆地时间晚,地下旧物古墓罕见。然而,上海是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是长江黄金水道,是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陆地上的文物也许埋藏不多,水下呢?水下难道没有宝藏吗?回答是肯定:有,还不少。上海考古部门对水下文化遗产普查时,发现长江口就有150多条水下文物线索。


2015年,令人欣喜的消息传来:上海在长江口横沙岛附近发现了一条很大的古代木质沉船。它的船名无从得知,有关部门暂且把它叫做“长江口二号”。


那么,是不是趁热打铁立刻打捞“长江口二号”让它重见天日?回答是:先不惊动它,这是因为——


首先,据探测,这是一条沙船。沙船可是上海市市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沙船、螺旋桨、白玉兰),因此,其象征意义非同一般,造次不得。


其次,潜水员潜水,稍微接触一下沉船的船舱,就发现“长江口二号”不仅仅是一条运沙船,还从船舱里发现了600多件古代瓷器,大多是景德镇窑,大多是“同治年制”款,有绿釉杯、粉彩二甲传胪图杯、豆青釉碗、青花团龙纹杯等等,这些文物太珍贵了,碰不起,必须小心翼翼打捞,仔仔细细清点,轻举妄动不得。


长江口二号出水文物.jpg

长江口二号出水文物


再次,这可是中国甚至是世界上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木船之一,比35年前南方发现的“南海一号”大得多。“南海一号”是宋代的沉船,长度已经有22米,宽度达到9·9米,2007年,广州是采用巨型钢沉井方法把它打捞上来的。当时很轰动。


眼下,我们要打捞它是否准备充分了?我们会不会冒冒失失呢?上海开始不间断地在沉船外围调查考证,动用了无人艇、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磁力仪等,然而,还是不去“亲密接触”这条同治年间(1862-1875)的老船,一定要等准备齐全了把握十足了再请它出山。


2022年,也就是整整7年之后,上海终于决定打捞“长江口二号”,基本情况摸清了:它长38·1米 ,宽9.9米,重量估计有8000多吨。


这么个庞然大物,可不像从床上抱起一个婴儿那么容易。上海的打捞方案采用“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先把端板纵梁框架整体下放到江底,然后把22根弧形梁逐根掘进穿引,在水底打造一个巨大的半圆形打捞沉箱,就好比让沉船躺入一个巨大的“摇篮”。


以往打捞一般的沉船,潜水员下潜到船底,人工打洞,把钢缆穿过底部,然后交给起重船起吊。这样的做法容易给古船造成塌方,甚至把沉船弄得支离破碎,更何况这条“长江口二号”是木头的,不是金属的,不是石质的,不是水泥的,经不起折腾。眼下采用“非接触”方式,既要打捞它,但又不碰它,用弧形梁对沉船来个泥沙下的“兜底”(它埋藏在海床下5·5米),很是保险。


弧形梁的制造精密度非常高,是毫米级别的,用这样的方式能保沉船安全出水万无一失。读者是不是觉得这项技术似曾相识?可不是吗,弧形梁技术就如同隧道的盾构掘进装置,换句话说,就是采用建造隧道的技术来打捞水下沉船,这在全世界水下考古中绝无仅有。建造隧道的技术,上海早已驾轻就熟,这一点不用担心。


“摇篮曲”刚刚演绎过,上海的工程技术人员又唱响了一曲“袋鼠妈妈小调”:专门设计建造了一艘中间开口的打捞工程船,名叫“奋力号”,船的中间有一个56米X 20米的月池,46套液压提升系统可以同步提升,可以把“摇篮”连同“长江口二号”一起从中间开口的舷边放进月池。小船放到大船里,用打捞船船长的话来说:袋鼠妈妈把小袋鼠小心翼翼揣在兜里!


“摇篮”+“袋鼠妈妈”,正是实现了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


出水的“长江口二号”新家在何处?上海决定把它安放在上海船厂的百年旧址,老船落户老船厂,可谓门当户对。这样一来,文博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清理“长江口二号”上的一切。


随沉船一起打捞上来的还有一个船舵、一个折断一根锚爪的四爪锚和一根9米长的桅杆。潜水员在桅杆上切下一个样本送去化验,结果发现这是东南亚优质罗双木。


断了一个锚爪的四爪锚.jpg

断了一个锚爪的四爪锚


有人由此怀疑:这条船不是中国的吧?船上不是还发现了数件越南水烟罐和瓷器吗?它是不是一条正在运送中国瓷器的越南船呢?是不是后来遇到风浪沉没在长江口……


这样的怀疑是缺乏推断依据的。眼下中国商人从越南购买黄花梨,从非洲购买乌木,运回中国后,请能工巧匠打制各种高档家具和摆件。那么这些用了外国木料的家具就不是中国的了?还有,英国人喝下午茶喜欢用中国的瓷杯瓷壶瓷盘,是不是可以说这些喝茶的英国人就是中国人?


“长江口二号”上的瓷器很值钱,但是,这条沉船本身的文物价值更“值钱”,它会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经济史、科技史、海洋交往史、陶瓷制造史产生重大的研究价值。


眼下,“长江口二号”抵达上海船厂没有多少日子,考古发掘什么时候开始?“长江口二号”博物馆什么时候开张,上海人期待早日揭开它的神秘大幕。


最新消息:2023年6月26日有纸媒报道:“长江口二号”在上海船厂得到智能文物保护,不仅配备了环境和文物本体检测、通风和温度控制、水处理及水温控制、环境及土壤温度控制等设备,还特别设计了冷水全覆盖全自动喷淋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水下文物出土状态的保护。


电脑模拟复制长江口二号船体.jpg

电脑模拟复制长江口二号船体


上海的文博和考古人员有足够的耐心,也许再等上7年,才会正式去触碰“长江口二号”。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