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吴地,常在周边古镇行走,所见苏州刺绣不少,让我动心的却并不多。因为太多的内容局限、重复,缺乏新意和想象力。即使有些名家作品,虽然绣工精湛,但在题材和内容上也难免脱不了窠臼。
十多年前,我们去浦东成山路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馆参观古画展,之后在楼上楼下闲逛,看到周莹华的刺绣工作室,脚步就挪不开了。周莹华的绣品让我改变了对当代苏绣的成见。她的丝绣《昙花》《百蝶图》、仇英《浔阳琵琶图》,以及发绣张萱《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李嵩《货郎担图》等作品让我大开眼界,耳目一新。
周莹华苏绣作品《浔阳琵琶图》
工艺品和艺术品,一字之差,却有本质上的区别。这区别就在于作品的创造性和人文底蕴。我喜欢周莹华的作品,就因为她的独具一格和内在的文化内涵。
一幅双面绣《昙花》,题材新颖,绣工精湛,花瓣丝丝入扣,光线下的不同层次,即使是十分细微之处,周莹华穿针引线也使其毕显无遗。错落有致的卷曲叶片,阴面阳面的针法和色泽也运用得恰到好处,画面整体布局疏密有致,给人一种既富贵又不俗的艺术享受。另一幅《百蝶图》,每只蝴蝶形态色彩各异,纷飞于花丛间,热闹却不凌乱,观者就像置身满园春色之中。仇英《浔阳琵琶图》,从选材上即可见周莹华的文化学养。仇英是谁?《琵琶行》写的是什么,周莹华用针线表现了她对这幅古画的充分理解,画中人物、白马、船只、水波、树木的栩栩如生,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尤让我赞叹的是双面绣背面是周莹华自己书写、刺绣的白居易《琵琶行》诗句。毛笔字写得那么好,这在当代绣女中非常少见。
周莹华苏绣作品《百蝶图》
周莹华的发绣作品,题材涉及张萱、李嵩、刘松年等唐宋大家。明清时代有一种画绣,人称“文人绣”、“闺阁绣”,一般都出自名门望族,比如露香园顾绣的代表人物韩希孟。周莹华究竟是什么来路?仅仅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绣项目的传承人”吗?要说头衔,我也见过国家级大师的绣品,诸如外国元首肖像,尽管惟妙惟肖,我却无心动之感。
面对周莹华的作品,我心动了。当年没有支付宝、微信支付,身边的一张银行卡,透支的最高额度仅两万元,加上现金,我七拼八凑,买一幅《昙花》插屏。都说“昙花一现”,自然界昙花怒放只在瞬间,而这幅双面绣《昙花》在我们家可以四季盛开。
与周莹华分手时,我送了她一本我写的书《海上寻珍》。书里,我写了十二篇关于上海工艺美术类珍品,其中写到上海顾绣。
因为对周莹华作品的牵挂,几天后我们又去成山路。
一见面,她告诉我:“你的书我看过了,第25页上写到的苏州艺术家高伯瑜就是我父亲!”
我惊喜:“怎么这样巧?”又问:“那你为啥姓周?”
她笑笑,说她从小过继给舅舅,是随母亲的姓。
苏州刺绣艺术家周莹华
高伯瑜,当代苏州刺绣研究所创始人之一,当代发绣之父,多才多艺,善诗文书画,编纂过《中国谜语大辞典》,是个学养深厚的苏州文人。
周莹华的父亲——高伯瑜
高伯瑜的父亲曾就学武汉大学堂,母亲是常熟钱氏后裔,是著名学者钱仲联的堂房姑母。高伯瑜与郑逸梅为表兄弟,上世纪30年代,与吴寒秋、王西神、吴梅、程瞻庐、范烟桥、张一麟、蒋吟秋、朱枫隐、余觉等文人结社吟诗唱和。1952年高伯瑜先后参加苏州市新国画讲习班、市文联民间艺术研究组,与费新我等同事,研究调查苏州刺绣,致力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复兴。
1954年,高伯瑜发现我国独特的发绣工艺濒临失传,于是努力寻找老艺人归队,挖掘抢救。之后匠心独运,推陈出新。1959年,由他指导绣出发绣《屈原像》送京展出,获得朱德的题词和嘉奖。
周莹华的母亲周笃芸,其祖先累代为清朝官宦,素称望族,苏州民间有“彭宋潘韩轧个周”之语。周莹华自幼过继给舅舅周灵七,周家所藏手工艺珍品对高伯瑜在苏绣、发绣的研究创作帮助很大。高伯瑜博闻勤记,熟谙画理,善将所藏所见工艺珍品,结合史书记载,揣摩研究,逐渐掌握刺绣的构思、取材、画稿设计,熟谙其中每个环节,对当代苏绣、发绣贡献卓著。
周莹华家学根底深厚,传承有序,从小耳濡目染,不但在当代苏州绣娘中罕见,而且也是造就她绣品出类拔萃的重要根源。
苏绣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关于苏绣的记载。宋代据《清秘藏》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
明代苏绣已在苏州地区十分普及,有“家家养蚕,户户刺绣”之说。尤其是吴门画派的绘画艺术对苏绣影响很大。聪慧的绣娘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创作,以针作画,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与书画艺术难分伯仲,争艳媲美。
清代,苏州已有“绣市”之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在城里比比皆是,流派纷呈,好手如云,在绣制工艺上创造了精美的“双面绣”。许多绣品被皇室贵族享用。在民间更是被广泛用于服饰、戏装、被面、帐幔、鞋面、香囊、扇袋等诸多方面。针法丰富,绣工精细,色彩秀雅,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更有一种“画绣”,人称“闺阁绣”,堪称艺术佳作。
《红楼梦》中多次写到苏绣,有版本在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写道:“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她亦是书香宦门之家,她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的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文字借慧娘所绣璎珞,叙述了苏绣艺术女中神计的韵味。
出生姑苏城南沧浪亭附近士族人家的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称……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仅在笔墨也。”
从文学作品中的慧娘、芸娘,到近代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沈寿,出身名门,她们的绣品就被人称为“闺阁绣”。
沈寿,初名云芝,1874年生于江苏吴县,在姐姐沈立的引领下,七岁弄针,八岁学绣,由于天资聪颖,又好钻研,十六七岁时就成了苏州刺绣能手。起初,她的刺绣以实用品为多,后来以家中收藏的名画作蓝本,绣制画绣。婚后,丈夫余觉能书善画,沈寿以针代笔,画绣相辅,绣中有画。
《红楼梦》中的慧娘出自“书香宦门之家”,“精于书画”,《浮生六记》中的芸娘“生而聪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历史上的沈寿也莫不如此。周莹华的父亲高伯瑜年轻时就与余觉交往甚笃,因此周莹华的刺绣艺术深受这一流派的沿袭、传承和影响。
生活中有个很奇特的现象,一个地方因为有一个你喜欢交往的朋友在,你会常去。如果这个朋友不在那里了,那地方也与你无关了。浦东成山路的“三民”博览馆就是这样。周莹华的工作室从那里撒离后,那地方我们再没去过。而对周莹华作品的追逐则仍然继续。
我看艺术作品,并不关心作者的头衔职称。周莹华从学校毕业后一度在企业工作,后来跟嫂嫂学刺绣。较之一些农村出身、从小学绣的绣女,周莹华也许起步较晚。但她的与生俱来的家庭氛围熏陶、父辈诗文书画的影响,后天的聪颖、刻苦,对书画的理解和创造性是别人所无法替代的。
我们常去她在苏州的工作室,先几年在观前街附近的井巷,一个古色古香的清代老宅,从门楣的精美砖雕到室内的苏工木作,从随意置放的盆景到墙上悬挂的字画绣品……那种弥漫的姑苏文化让人迷醉、沉湎。相比上海的十里洋场、摩天高楼,我更喜欢苏州的小桥流水、小巷旧屋、吴侬细语。那是一种可以让人安静下来的让人闲适散慢的气息。
苏州井巷的工作室,究竟是周莹华的大本营,从设计、定稿到一针一线的刺绣,每个环节都有好手,她自己亲力亲为,而她的先生张佳民是她的大管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张罗着繁琐却必不可少的大小事项,档案的建立、客户的联络、绣品的装裱、镜框和收藏证书的制作……都少不了他。他和周莹华,一个是绿叶,一个是红花。
工作室陈列着周莹华先后获得国家和江苏省级十多个奖牌、与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的合影……她洋洋大观的刺绣作品让我目不暇接。《维摩演教图》《八十七神仙卷》《千手观音》《韩熙载夜宴图》《货郎图》《富春山居图》《姑苏繁华图》《清明上河图》等许多发绣作品让我叹而观止。丝绣《三寿图》等也让我称赞不已。
和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合影
被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的发绣《维摩演教图》“色中有墨,墨中有色”,运用滚针、缠针、接针、虚针等不同手法,充分表现了线描人物的特点,通过发质的浓淡、粗细、曲直表达原作的形态、质感,人物衣履长纱的线条飘逸,栩栩如生,画面简洁、明快、爽健,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
《韩熙载夜宴图》《八十七神仙卷》《清明上河图》《千手观音》《姑苏繁华图》《水月观音》《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经典发绣作品,诗、书、画、印也都得到完美统一。提按顿挫之笔意与浓淡枯湿之墨韵通过周莹华的针法得以再现,材质和针法所形成的色调、质感、肌理之美,更是形成一种笔墨丹青所难达到的魅力,显示了发绣丝绣艺术独具的精致、雅洁、柔美。
《货郎图》为南宋画家李嵩创作,描绘一位老货郎挑担到乡村,妇女儿童围观争购的场面。货担上所有物品繁而不乱,人物衣纹飘洒自如。人物较多,却主次分明,疏密有度,姿态各异,互为呼应。用笔细致传神,以线描为主,辅以淡彩,写实细腻入微,不失为一幅反映南宋钱塘一带风土人情的佳作。
周莹华的发绣作品《货郎图》以李嵩原作为蓝本,精准地再现了原作线条流畅、人物生动、表现细密的特点。尤其让我叹而观止的是货郎担中物品,多而有序,毕显无遗。2008年,发绣《货郎图》获首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最佳创意产品奖“金奖”,2011年又获第十二届“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周莹华发绣《货郎图》(局部)
丝绣《虫草图》《梅》和齐白石《三寿图》,尺幅比发绣《货郎图》小,但每幅都精湛。某年,艺术家洪磊等来我家做客,看到墙上挂的《虫草图》,细细观察后连声赞美:“绣得好。”我有文记录了当年情景:“洪磊赞其线条、色彩、绣工。听着他的溢美之词,我忽觉得作品中并不显眼的兰草更加风姿绰约起来,而绣品中的蝴蝶、蜜蜂也顿时活灵起来。”
周莹华苏绣作品《三寿图》
前些日,周莹华来嘉定,又见这幅《虫草图》,感慨不已,特别对蜻蜓半透明的翅膀评论说:“由于眼力的退化,现在我恐怕再也绣不到这样的水准了。”
周莹华苏绣作品《嘉禾虫草图》
周莹华在我收藏的多幅作品前恋恋不舍,包括后来我购置的苏绣《浔阳琵琶图》、发绣《斗茶图》等。她说,这些作品让她回到了“正当年”的岁月。她感谢我这些年对她作品的喜欢。
周莹华发绣作品《斗茶图》
我还收藏了周莹华的发绣《伯牙鼓琴图》。伯牙鼓琴遇知音是个非常知名的典故。这个典故随着我们与周莹华的频繁交往,像是穿越时空在当今重又演绎。我们之间不但有共同爱好,比如茶、古典家具、传统文化、人文遗迹等等。更多的是因为彼此为人处世有太多的共同语言。
周莹华发绣《伯牙鼓琴图》
曾经我们相约去过尼泊尔。在蓝毗尼释迦牟尼的诞生地,我目睹了周莹华的虔诚。菩提树下,周莹华和他的先生坐了很久,我感受到他们是在洗涤心灵。莹绣璨华,我看过她许多绣品,在那一刻我豁然明白,她的那些刺绣艺术品为什么那么干净、精美、璨若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