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 . 苏河步道全线联通的难点和断点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苏河步道全线联通的难点和断点

作者:詹东新 发表时间:2023-11-21 点击数:83

半岛破围


2023年春天,大疫退去,万物复苏,城市重新满血流动。华东政法大学规划处杨忠孝处长站在苏河半岛开阔的人行步道上,面对柔和转向的水波涟漪,百味杂陈。


这里原本是中国第一所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简称约大)的主校区,至今留存了上海百年高校中最耀眼的国宝级建筑群。这所曾经名重一时的大学分为两个校区,河东为主校区(长宁区),河西为校舍及运动场(普陀区),一桥横架东西。随着晚清和民国时期27幢亮眼无比的近代建筑(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的峥嵘全显,世人对这一楔形半岛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


IMG_20230309_154403.jpg


然而,凿开一所著名高校的厚重围墙,并非想象中的那么轻易。

 

“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这一历程。”杨忠孝说。

 

杨忠孝1966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富阳,1983年考入华东政法大学,从本硕、博士到教授、博导,从研究生院院长到学校党委常委兼规划处长,已和这个三面环水的校园相伴四十年,是个地地道道的“半岛老人”。当我征询想参访岸线步道贯通事宜时,他欣然应允,感慨地说:“这是郭为禄书记、叶青校长的一把手工程,周立志副校长专班督导,我作为规划部门负责人,直接参与了全过程。”

 

 “与沿河的工厂与居民用地不同,学校为教育用地,开墙让地牵涉面更大,步道贯通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杨忠孝说,“十三五规划期间,上海谋篇布局‘一江一河’,打造城市项链。当黄浦江步道和自行车道获得成功后,苏河步道的打通提上了操作议程,而位于中山公园后门华政园内的百年雅香和幽静成为人们心中迷人的想象,也成为全市贯通工程的一个焦点和难点。”

 

“贵校是苏河贴岸的唯一高校,又珍藏着一大堆国宝级名建筑,遭人眼馋哪。”我由衷地说。

 

“苏河十八弯,弯弯是风景,唯独这儿的人文价值最大。作为国内最早的近现代高等学府,体现了海派城市发展的文明成分,受保护的意义也大。”说起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地,杨忠孝露出骄傲的口吻。

 

苏河步道边的讲解词.jpg

苏河步道边的讲解词


“可以想见,反对的声音一定也大。”我说。

 

“学生吵,老师呼,连有些退了休的教授们也不理解。”想起那些艰难的日日夜夜,杨忠孝的眉头升起了愁云,“‘学校是求学的地方,走路跑步哪儿不能去?’‘围墙一破,有人在教室外张望怎么办?不影响上课吗?’‘看见校区里草坪这么大,开了修葺一新的法广场,大妈们跑进来跳广场舞咋办?’各种争议特别雷人。”

 

“实际困难的确存在,臂如,沿河边某幢楼的一楼是研究生院女生宿舍,如果墙门洞开,步行者能看见宿舍内女生的日常,十分不便。受此影响,会有800多名学生面临‘搬家’。”他往上推了推眼镜说。

 

“但你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拆围开路了。”

 

“有政府背书,作为为人师表的高校,应为典范,可千万不能扯市里和市民的后腿。”杨忠孝喟叹一声,“也不知开了多少次党委会、协调会,做了多少回的解疑释惑。为统一思想,校长书记带队,去浦东滨江、杨浦滨江开现场会,去外滩源看老房子的修复,为的是改造大家的思想,也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

 

如杨忠孝所言, 华政不愿也不会成为“一江一河”的拖累,反而呈现了一所重点高校的气魄和气度。“坚持校园全面开放,融入城市滨河空间,是我校对上海这座都市的应有担当和社会责任。同时,长宁校园的改造提升关系到广大师生切身重大利益,我们会以开放心态来充分展示一流政法大学的风采。”宣传部长出身的郭为禄书记说。

 

根据市区两级“不占用水面、共享滨水岸线”的统筹思路,华政责无旁贷地打穿校园围墙,拆除历史遗留搭建十余处,退让环河滨水空间,铺设市民步道,并对两栋临河宿舍做出功能性调整,实现滨水公共空间的环岛连通。


2019年8月,苏河华政半岛湾实现第一次步道通连。

 

“半岛步道离我家不远,我几乎是看着它变化的。开通不久,我就过来体会,散步时还碰见过熟人。” 我感慨地说,“不过,当时贯通的步道,显得比较苗条。”

 

杨忠孝为人豁达,正如他一贯笑眯眯的表情。 “可不是吗?华政半岛段步道,总长935米,当时设计宽度为2米,除去50公分绿篱隔断,实际人行道宽度1.5米,两人并排散步勉强能行,对面来人非得避让;要是对向跑步,怕要撞个满怀。”


“这是美中欠缺,有点不伦不类,仿佛一场好事做了个半吊子。”

 

不过,华政没让人们揪心太久,2.0升级版的改造立马来临。这首先归功于市委市府的顶层推动。

 

2.0全新版

 

2020年元月2日,时任市委书记李强在翁祖亮、诸葛宇杰、汤志平等陪同下,实地调研“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提升工作。李强秉持了一贯的深入一线作风,在仔细察看了系统工程的建设进展、断点难点贯通、水质改善以及防汛墙改造等工作后指出,苏州河岸线是上海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要精雕细琢、寸寸用心。

 

来到华政半岛段岸线,李强一路走一路听取改造升级汇报。面对校园保留完好的历史建筑群,他热情洋溢地说:“苏州河岸线贯通只是第一步,要进一步做深做透公共空间开放、建设这篇大文章。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想方设法拓展优化空间布局,更好展示沿线优秀历史建筑风貌,真正让城市历史文脉与河滨风光相得益彰,为市民提供更多可游憩可观赏的高品质公共空间。”


李强的讲话无疑为半岛步道的2.0版吹响了冲锋号。华政班子成员一致认为,要以更大的魄力、更开放的姿态来推进公共空间的升级改造。校长叶青操着并不明显的无锡口音说:“身为唯一一所被母亲河拥抱的高校园,华政可以不搞隔离,要开放就放开个彻底,连花架组成的软隔离也一并取消,只将校园安保维持在楼宇以里,将校区最美好的历史宝藏内涵和河滨自然生态奉献给市民和社会,重塑高等学府新形象。”

 

 郭为禄则带着点福建口音说:“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建筑与人文的关系,在做好历史印记保存的同时,充分展现华政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魅力,力求做到具有现代气息而不失历史厚重、开拓创新而不失文化传承。”

 

最新规划的方案几经反复,终于敲定,包括让出校园空间拓宽步道、增设植物绿化景观、历史建筑修缮、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等。全新的方案,直到施工开始还在有所变化、有所优化,体现的是静与动的组合:在沿岸的步道上可以快走也可以小跑,但进入校园只能慢走,慢慢地欣赏校内的景观与人文。


IMG_20230410_142718.jpg


“为增加每一寸空间而奋斗。”杨忠孝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繁忙的时光,“学校聚焦快、美、好,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大格局实施滨水空间的升级、文保建筑修缮、绿化改造升级、校园区域功能调整以及文脉传承创新,将上海最早的高校园打造成最开放最美好的示范。”

 

倘若不是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的裹卷,半岛岸线的升级改造还能提前。防疫抗疫耽搁的时间,加上设计、方案修改、招投标、历史建筑施工专业人员的招聘,正式开工已是次年的初夏。

 

2022年的台风尤其多,“烟花”“灿都”等重量级风暴来势汹汹,一副直扑魔都的样子。就在中央气象台和上海气象台争议“灿都”会不会正面攻击上海时,半岛河岸的施工不但没有停歇,反而风雨兼程地向前狂赶工期。

 

杨忠孝清楚地记得,二十多幢历史建筑的修缮、沿岸路面的艺术性铺垫匠心独具,无法运用机械施工,全靠数千名建设者手工完成。上海的手工匠人有限,就从浙江、江苏的能工巧匠中遴选人才,他们在台风的缝隙中和时间赛跑,早一日是一日,赶前一周是一周,争取在当年国庆节前将面目一新的岸线还给市民。杨忠孝处长不知开了多少次会,大会、小会、现场会,协调会至少开了二三十次,学校专班天天有人蹲现场。市里四套班子也不时过来调研,市属专班每周有人前来督导,上至分管副市长,下到职能部委工作人员,有时通知,有时不通知,悄悄地来,悄悄地回,人走了校方才晓得。

 

没有空间的腾挪,是无法完成升级改造的。华政园舍得付出,舍得“后退”,舍得大刀阔斧,先后拆除学生公共浴室、冷库、车库、洗衣房、印刷房、水泵房、木工房、仓库等建筑18处,共8000多平米的面积;改造原有学生宿舍,增设浴室设施;采用绿植挪位调整、绿篱后退等手段,将最好的岸线资源让渡给市民。

 

围墙重新打开的瞬间,附近的市民在第一时间撩起岸线封尘不久的面纱,一睹“半岛十景”的典雅、多元与活力。

 

“优化升级后的滨河公共空间成果斐然,最窄处4.5米、最宽处达到98米(桃李园)!总面积达约2.1万平方米,较原有空间增加1.86万平方米。半岛景观岸线为上海呈现了最生动、最开放的文脉。”杨忠孝说。


040a021b144488827589498decff914.jpg

宽敞的苏河步道


“市民们笑得合不拢嘴。在公共利益上,学校选择了后退。”我忽然话锋一转,“现在,半岛步道成了网红打卡高地,什么思孟园、格致园、倚竹院、獬豸园、桃李园、东风角、法剧场……被媒体捣鼓成了‘半岛十景’,是不是想跟人家西湖别苗头?里面会不会有吹牛的成分?”

 

“是不是吹牛,一看便知。”他毫不生气,还是乐呵呵地说,“这里的近代建筑真不是吹的,无论是清水砖墙、长檐翘角的中式风韵,还是红砖绿瓦、文艺复古的欧式庄园,那是实打实的有料。”

 

“听你这么说,我突然起了个过分的念头:你是不是准备带我实地兜一圈?”

 

他又是哇哈一笑,说:“嗯,我发现被你带了节奏。”他带我边走边说,“既来了,咱俩不妨从头走起,权当散步。”

 

很快,我们在一座绿植缠绕的鲜花廊架前停住脚步。中等身材的杨忠孝笑口又开:“这是进门第一景,思孟园,位于校园和周边居民区的交界。思孟堂的典故网上能查到,我就不多说了。”

 

拱形廊架前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楼宇,名曰“思孟堂”,建于1909年,楼顶四周呈曲线型,东南两侧以阳台护栏,这里曾作为学生宿舍,也是这次开门搬迁学生的重点。对于这座灰色楼宇的悲情故事,我没有时间赘述,因为第二景——一幢橙红色调的格致楼已在眼前。明星般的格致楼已经125岁了,是此建筑群中的瑰宝,中西结合的结构十分经典:外观屋角飞檐高飘,好似中式寺庙屋脊;草坪庭院、弧形拱窗又是典型的西式元素,还加外廊木门、圆柱形塔楼、超大落地玻璃窗……

 

倚竹苑,是紧靠另一栋知名建筑“韬奋楼”(原名怀施堂)的江南园林。草坪、小桥、凉亭、石桌石凳、百年绿植。虽然面积不大,却一步一景自成园林,他拍自拍出片率不低。

 

“第四景,獬豸园,就在倚竹苑的边上,位于体育室与树人堂的中间,整体风格延续了倚竹苑的清雅自然,景中带景。园中有獬豸模样的假山石一尊,它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他说。

 

“嗯,獬豸园内红墙黛瓦,曲水流觞,一亭一榭,初看像苏州园林的移植,却显得更加的小巧玲珑。”我说。

 

两人往前走着,不知不觉已来到半岛的弯头。这里可以观赏到左右两岸的景致。轻轻坐在异形木质的长条椅上,忽然就听见了白鹭的欢快鸣叫,听见了建于1894年的韬奋楼上传来的钟声。


“这就是桃李园,八幢古建筑环绕,妥妥的十景中的C位,U形弯的核心——”杨忠孝说。

 

“这是第五景,可惜不见桃李花。”我趁机打断他说,“也别管第几景了,说多了记不住,反正处处是风景,只顾向前走。”

 

……穿过带下沉式广场的法剧场,闻见了幽香阵阵的咖啡味,这又是一处网红咖啡——鼎鼎大名的“馆下1575咖啡厅”。杨忠孝对此不作解读,却在步道的防洪堤边立住身姿。瞧他乐呵呵的脸面变得严肃,我估计他想发表点什么,也就立住脚步,等着他的开嗓。

 

果然,他干咳一声,扬了扬头说:“别看这堵防汛墙,也是黑科技,它采用了历史保护建筑修缮时才用的水磨石工艺,专门从浙江请来一位老法师把关。”他指着水磨石的细处说,“前期由一般工匠初步打磨,最后一道工序由老法师一人手工完成,保证了前后弧度的一致。”

 

杨忠孝又指着地面说:“这是弹格路,采用的是厚度10公分的大理石贴面砖,每一片扇形石头的纹路由工匠们逐一打磨,手工拼贴,总共八万多块大理石先后由两千多人次最终完成拼图。”

 

“听说校方做了重大牺牲,搬迁的校舍建在河对面,至今尚未建成?”

 

他梗了一下,并没有正面回答,却谈起了体育。“原来的圣约翰大学,有一个强项是体育。当年,中华体育协进会(中国奥委会的前身)就在这儿成立,担当日常工作的秘书处也在校内,我国以协进会的名义加入国际奥委会,后来改成中华奥委会。这里是中西体育文化的汇点,既有西式的,也有中式的,既有西方教师,也有中方教师,而受教育的是中国人,约大校园的继承人将学校的体育精神传承到了新时代。”

 

杨忠孝微微停顿了一下说:“这次步道改扩建,学生宿舍搬到河对岸的西校区,按最初的设计方案,将大操场裁掉造房子,我坚决反对,许多领导和老师也不同意,最后保留了操场,并有创新——在房子上面形成了一条400米的空中跑道。”

 

“西区校舍建成后,一定很特色。”我幽然地说,“步道开通前后四年,算长不长,算短不短,华政人从最初的担心最终走向了放心和暖心。”

 

我不想再多说什么,没等告辞出来,早已对这里肃然起敬。

 

校史馆长

 

拜华政宣传部李馥华副部长所赐,还安排了校史馆(档案馆)馆长朱敏女士接受访谈。

 

与杨忠孝的魁梧与随意相比,1979年出生、南京大学社会学毕业的朱女士显得瘦削与严谨,面颊上没有架一副老师们常见的近视镜,看来她的视力良好。当我俩在“1575咖啡厅”面对面坐定时,她以职业的眼光警觉地端倪我一眼,轻轻地打开了手上电脑。我微微一笑,深度理解她的顾虑——保证说的每一句话有根有据。

 

晓得我先前跟知情的规划处长聊过,她的话语显得简洁,不纠缠在步道开发的全过程上,更多的是做些概要补充。

 

“学校提出的要求是四个尽量:能搬尽搬、能让尽让、能拆尽拆、能开尽开,关键词是为市民让路、对社会开放。改造思路出台后,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包括退休老教师在内的师生们的吐槽,一度反对比例超过支持的,各种议论(含怪论)充斥校园,——阿姨们晚上进来跳广场舞咋办?教室里考试,大妈们在窗口窥视咋办?发生治安问题咋办?对此,领导层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因势利导,分层、分类召开各种座谈会,让不同的思想火花充分爆发、碰撞,坚持全过程民主,坚持将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上市委、市府的大力加持,最终的结果是师生们并不是不讲道理,大妈们的素质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差,学校越改越美,半岛的名片越揩越亮。”

 

“听说‘苏河明珠’是你提出来的?”我突然问了一句。

 

“是我和宣传部虞潇浩部长共同琢磨的。”说到这儿,朱敏原本严肃的脸上莞尔一笑,“前年,考虑到约大存续了七十多年,华政也已建校七十年,百年校园双‘七十’,学校准备做一个历史文化展。一天,虞部长和我站在修旧如旧的格致楼前,他若有所思地说,苏州河叫‘苏河’岂不是更简洁更有韵味?我也灵光一闪,说咱们的展就叫‘苏河明珠——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历史文化展’?‘苏河明珠’就这样叫出来了,叫响了。”

 

她回顾道,2021年9月,文化展和步道开放、校园开放同步推出。一方面是校园物理上的破墙开放,另一方面是半岛的历史风貌向全社会的文化呈现。华政成为沪上最开放的美丽校园。

 

接着,她纤细的手指在电脑上迅速滑行,开始大谈前约大的红色基因。她正了正身板,中气满满地说:“圣约翰虽然是座旧时期的教会大学,却也生长着令人瞩目的红色土壤,这里诞生了上海高校的第一个党总支(1938年),在全民族抗战时期,约大秘密发展党员250余名,当时的许多进步青年打着基督教学生团契联合会的掩护加入党组织……”


她又飞快往前翻了几页,说:“北京五四运动一爆发,约大学生就走上街头声援。”她点着电脑上的一幅老照片说,“这是当年《申报》对约大游行方阵的描述:圣约翰大学列队其中,步伐整齐,精神严肃,绝无零乱之状,夹道观者无不为之兴奋。”

 

她说了很多约大的红色故事给我听,红色人物像董建吾、孟宪承等,都是教科书上的名字。为此,我将在另一篇文字中给予叙述。

 

2021年旅游节期间,上海“建筑可阅读”联盟采取线上投票方式,总计收到4065万票,结合网络及专家评审,评出上海最受关注的二十大优秀建筑。在上海繁星般的新旧建筑中,华政园内的历史建筑高票入列,成为唯一一所高学的入选。

 

基层居委会

 

e71899cf7b4e18c77a4ebc5d2e5c83a.jpg


当我选定苏河步道开通最难啃的骨头——中远两湾城采访时,忽然就冒出了一个怪诞的想法:为什么不往居委会的层面走一走呢?“一江一河”为市里挂号的重点工程,相关市、区、街道级的文字已然不少,想潜就下潜深一点,将笔尖落在最基层、最一线、最贴民的居委会。有了这个念头,就请平时熟稔的万里街道的罗主任出面,联系了宜川街道负责文化工作的干部,宜川街道为民服务办公室王主任迅速联系了两湾城所属几家居委会,并安排得力小伙高鹏飞陪同前往两湾片区的办公室约访。

 

出于对陌生参访者的尊重,这天下午我早早来到街道位于香溢花城二楼紧靠中山北路的办公室。趁着同样没见过面的高鹏飞尚未出现,我在二楼回廊曼转的楼道里晃来晃去,随意浏览着墙体上的宣传画廊,发现有街道引以为傲的飞人刘翔、水电工劳模徐虎等人的介绍。思忖着建国后始有宜川村,新世纪前才有街道的宜川自然比不上苏河内城区的历史沉积,完全是在农田和老厂区的土壤上生长起来,海派、江南、红色文化资源天生匮乏。就在我东张西望的当儿,一位不胖不瘦的小伙子出现了,当他确认面前的我就是他今天的客人时,微笑着在我对面的小沙发上坐了下来。这位叫高鹏飞的年轻人不经意地瞄了眼手机上的时间,说接受参访的三居委总支书记稍晚点到,我能不能先几句社区的“三驾马车”?我说太有必要帮我普及了。

 

1989年出生的他学的日语,毕业后进街道,现供职于为民服务办,做着为民服务的事。高鹏飞的语速快,估计他想在被参访者之前尽可能将话说完。“头驾马车居委会,它不是街道派出机构,也不是事业单位,属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相当于农村的村民委员会,为本区居民办理相关公共事务,维护社会治安,化解矛盾——譬如吵架、装修漏水等。中远两湾城一万多户、五万居民,属于特大型小区,共划分四个居委会。第二驾是小区物业,它是小区的管家,是市场化的机构,由居民凑钱请来管理小区的设施设备、消防、绿化、卫生等,也进行一些增值性服务,譬如电梯广告、收停车费等。第三是业委会,这是小区业主选出来的代表机构,代表业主发声,如维修基金如何使用,收入的停车费和广告费怎么使用等,由业委会裁定。两湾城住户众多,广告费和停车费收入不菲,其中70%可以充值维修基金。”高鹏飞喘了口气说,“一般来说,三个组织相互合作才有理想的结果。特别想说的是,居委会有党的基层组织,和街道的联系相对紧密……”

 

高鹏飞匆匆将话说完,匆匆塞给我三本厚厚的资料,有图片集,也有文字集。他的眨巴的眼神告诉我,在访谈之前最好浏览一下这些资料。我欠身接过,当场翻阅,粗略一看,脸上已微微变色,又喜又惊。喜的是我找对了地方,两湾城就是步道贯通过程最难啃的那块骨头,市、区、街道花了大力气才打通这最后的“关卡”,宜川街道专门为此汇编了几本册子,足见重视程度和花费的心血。遥想当年(1998年),时任市长徐匡迪、副市长韩正率领有关部门来“两湾一宅”现场办公,督导这场超大棚户区改造的“淮海战役”,此役最终动迁居民8672户,迁移单位147家,创造了上海动迁史上面积最大、速度最快、人口稠密度最高、动迁资金最巨等多项历史纪录。2000年起始,在“两湾一宅”旧址上分四期建成中远两湾城。小区分东西区域,总建筑面积153.4万平米,96个高层楼栋,住户11599户,非居住房屋155产,常住人口超过5万,为环线内最大的商品房住宅小区。

 

艰难的步道贯通后,宜川街道已组织了媒体集体采访,从《人民日报》《中新社》到《文汇报》《话匣子》,先后有18家中央及当地媒体报道了打通苏河岸线最后“断点”的台前幕后故事,其中许多的记者还是我熟悉的。如果我再来接两湾城这个话茬,显然是愚蠢的选择,似乎钻进了某个套子,但懊悔已晚,既然来了,在困局面前退出,托词可找,却会被人耻笑,只得打起精神,硬着头皮坚持下去。

 

当我在后悔的漩涡中徜徉时,一位身材瘦削、脸型清秀的中年女子已到了我跟前,并冲我笑笑。高鹏飞介绍道:“这位是三居委的恽梅书记,今天的采访对象。”

 

一位居委会书记

 

面前的她中等身高,有着和年龄不成比例的苗条,留着假小子般的短发,一双眼睛亮晶晶。初次见面,我照例在本上记着:恽梅,1977年出生,上海人,计算机专业毕业,中远两湾城三居委党总支书记,事业编制;所在居委会配有主任一名、社工十位,管理着3324户住户,一万余人口。

 

“今天上午,舟山市普陀区人大参观团考察两湾城,行走步道,体现全过程民主。”她瞅了一眼旁边的高鹏飞,将头转向我说,“我2017年开始从街道下到居委会工作,前后轮岗了三个居委会,最后来到两湾城。”

 

“具体哪一年过来的?”

 

“2020年8月,似乎专门为‘丈量宜川’、为贯通工程挑担子来的。”她灿然一笑。

 

“正好赶上第三波启动。”我也跟着讪笑,“这使我想起了孔明在《出师表》中的一句话:‘受任于败军之际,受命于危难之时。’当然,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

 

“微火之光哪能和明月相比?居委工作人员,那是最底层、最婆婆妈妈的干活,我初来乍到,群众基础为零,一切从头开始。”她也放声笑起来,话匣子随之开启。

 

实际上,我这样说也不是戏谑。我已从小高递给我的材料中了解到:恽梅上任前,贯通工程已进行了“全过程民主”的两轮启动。2020年初,苏河沿线综合整治中远两湾城段正式启动,普陀区和街道两级政府和居民代表开展多次对话,居委会也出面积极工作。由于苏河沿岸土地为小区权属用地,业主对岸线开放共享存太大争议,少数业主反对态度强烈,又受疫情影响,项目首次搁浅。过了几个月,疫情趋于稳定,项目重启,仍因业主对步道开通后的管理存有顾虑,各方诉求难以统一,协调无果,工程再次受挫。她来的时候,正赶上第三次启动,仿佛就为贯通攻坚战而来。

 

“听说长风街道的清水湾小区,改造中的反对情绪也很大?”

 

“存在。但他们只涉及一段,我们是全部,1.69公里。”

 

“听说你前阵子接受过央媒的采访?”

 

“我只是谈一点自身的经历。”从她较快的语速上判断,一定是个爽气人。她说,“尽管有了前面两次的铺垫,反对的声音还是很响亮,主流的观点是‘客厅论’:咱家的客厅凭什么开放给公众?苏河打通了,小区安全怎么办?外人进来遛狗、跳舞咋办?小孩子丢了谁负责?噪音怎么解决?我们小区的步道还是我们的吗?不同意!”

 

“听说也有人骂居委会、业委会为卖湾(两湾城的湾)贼。”我帮她补充一句。

 

“为了反对而反对。”恽梅淡然地说,“什么设计方案有问题,隔离材料不合适,步道的颜色不对……一切都是为反对找理由,业主委员会忌惮得罪两头,怕被孤立,不敢轻易召开业主大会。第三次启动后,街道党工委成立整治专班,派出300多名工作人员蹲点两湾,挨个楼栋(都是34层)跑,一层一户排查摸底做工作,我们居委会只是做些更具体的事情。”

 

“往往也是关键的。”我说。

 

“从当年(2020年)10月开始,我们四个居委会的书记、主任啃了几个月的盒饭,没有在家吃过一顿,每天回家都是凌晨,有时区、街道的领导也和我们同吃。”她捋了捋头发,“你看,短发,那时我们都理短发,因为没时间出去理,理一次管几个月。现在已成了习惯。”

 

“真的大部分人不同意?”

 

“我和居委沈爱萍主任(大我两岁)一幢楼一幢楼去了解情况,宣讲方案,每家每户去征询:同意吗?谢谢支持;不同意?能说说为什么吗?根据每天汇总的情况,我们制作了四色作战图:绿色同意,红色反对,灰色不参与,黄色有条件的不同意(比如对方案不满、担心安全)。”她没有正面回答我,归自往下说,“那个真叫没日没夜,真叫激情燃烧和闪光的日子,至今回忆起来仍心潮澎拜。”

 

学计算机出身的恽梅不必借助大数据,单凭四色表上的数字就能推断出民意数据:剔除红绿两项,灰色和黄色的人士占了相当比例,倘若将灰、黄两色的票仓争取过来,业委会上投票同意的就会呈压倒性多数。他们细析反对、有条件反对者的理由,五花八门,很多提出的意见不是针对步道本身,而是针对物业——小区的儿童乐园坏了许多东西,为什么不修?天天上下的电梯老了,经常出现关人事件,为什么不换?可见某些人关心小区治理超过了关心河岸整治。有人甚至将对现实的怨气与不满也发泄到贯通工作上。

 

“苏河综合治理明明是件利民利己的大好事,为什么反对者不少?为什么少数反对的声音盖过支持的?关键还在沉默的大多数,许多人不关心、不发声!一些没沿河的居民认为跟自己关系不大,但仍然不忙着支持,躲在后面让前面的人去闹,闹出利益大家分好处,何乐不为?也有一部分房东是温州投资客,常年将房屋出租,正主找不到,租客不便表态。无疑,这些沉默者和骑墙人是需要付出耐心和代价的,也是必须争取的。”她说。

 

恽梅当然明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堡垒往往容易从侧面攻破。既然很多业主反对的理由不在事情的本身,不妨也从事情的另一面发起进攻?身为一名连十二品芝麻官也算不上的居委会领头羊,她时刻提醒自己——到位不僭位、到位不越位。很多事情在能力之外,譬如更换电梯、建老年食堂、调整步道方案,但可以向上反映,求得上面政策支持;而对于政策之外的,也不妨想想法子,像整修儿童乐园。为了市里重点工作在两湾城不断头,为了全过程民主的“选票”,她发誓拼一把。

 

“儿童乐园的事,我来想办法!”

 

恽梅这句话说出口就后悔了。儿童乐园整修需要30万元,动用维修基金需要业委会组织业主大会表决通过,显然不可能,——光动员这么多业主来参会就是天方夜谭。但没有能力动员业主的事不代表就一定失败,她想到了众筹和化缘两条法子,一方面动员有爱心的居民献爱心,多少随意,另一方面,去周边企业、区机关、街道“化缘”,还真的被她凑足了份子,并请工程队进场修缮,解决了小区居民的一大痛点。

 

于是,有人找上门来反应别的事情。因为她帮忙解决了困扰小区多年没能解决的儿童乐园问题,没有花小区一分钱。一个难题的化解凝聚了一批人。


苏河边的儿童乐园.jpg

苏河边的儿童乐园


“有人找,就是给我们机会。”她开心地说。

 

不过,换电梯的事体太大,也是居民诟病的重点,每台40万,三居委29栋楼,需要多少银子?不是她能解决的,必须动用维修基金。他们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唾沫星子甩干,舌头转筋,直到将反对意见的人“调教”成非主流,打赢了一场“楼事楼议”票决成功的漂亮仗。“更换电梯工作从24号楼首先启动,分步成片换新,目前已投入使用十几个楼栋了。”

 

几万人的小区,已是一个大社会,也是一个江湖,众口难调,啥样的人都不缺,有反面的,也有正面的。这时,住314楼道的陈步君老人发出了一封公开信,一石激起的巨涛声回响在整个两湾城的上空,久久不愿散去。

 

其实,八十多岁的陈步君已经失眠好多天了,这个冬夜,注定又是个不眠之夜。半夜两点,他还是睡不着,从床上坐起,披上一件厚衣服,颤巍巍地摸到桌子旁,他要以314号楼党小组长的名义,起草一份致两湾城全体党员的倡议书,号召广大党员拥护市委市府“一江一河”战略,坚决支持苏河岸线及早贯通,将好事办好,以实际行动为两湾旧貌换新颜贡献力量。

 

倡议书在征得小组党员、支部同意后,发布在社区公众号上。令一位老党员动容的是,倡议书公开发表后,引起党员和群众的强烈反响,当天就有6000多名党员和居民纷纷跟帖,给予了一位八旬老人超出预期的呼应。接着,乒乓球队、摄影队、侨之家、温州商人等群团踊跃亮出旗幡,正面响应倡议。群众性社团发挥了群众性作用。

 

恽梅事后说,从党员中突破,是四个居委会书记商量后的共识,也是新成立的中远片区联合党委指导的结果。

 

舆论跟着上来了,直播、小视屏、演艺统统上阵。协调小区里的协会——两湾城人数多、协会齐(乒乓球、舞蹈、摄影,想加入还不容易),影响力不可小觑,配合舆论升温。“我们就是要将不愿讲话、不敢讲话的人激发出来,将正面声音盖过负面,让正气抬头,让阳光温暖人心。”

 

我放下本子,说:“转益多师是吾师。贵小区的一些做法,我怎么觉得有良好的借鉴甚至复制作用呢?”

 

“我们的工作只是一部分,不过给上面打打下手,更大的支持来自上级,政府专门为此拨出1.34亿对价资金充值社区的维修基金。此外,根据居民的建议,步道施工方案不搞一刀切,按照不同的区域,增加了梅花林、樱花林、银杏林、玉兰林、海棠林等树种……”恽梅说。

 

一位居委会主任

 

中远两湾城二居委会主任濮霞良比恽梅长两岁,1975年出生,也是位女士(据她说,居委一级的书记、主任,女性占了大头),上海人,学的外贸,但较后者略丰腴,长着一头中长卷发, 2018年至今任现职。她说居委会主任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编,更没有行政级别,称为社区工作人员(简称社工),都是属地化(书记可以外派过来)的,但也属于公职人员,待遇上比书记低一档。

 

“居委会要成为街道党工委的落地靴子,也是街道联系居民的桥梁和纽带,管的事又细又杂,像计划生育(现在主要是优生优育)、关爱残疾人——当下抑郁症等精神病人有增无减。如果说得上档次一点,就是用脚丈量社情,用心丈量民意。”濮主任说出的话一点也不含糊。

 

二居委虽然只有九幢楼(34层的高层),5000多号居民,却全是临河景观房,家家牵涉改造,矛盾突出。也许常年在基层扑腾,她的语境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谈到社区居民的构成,她说现在的80后、90后,包括70后,对国家、政府的感受度不高,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认为自己的成功来自于自身的努力,跟国家的发展没啥关联,他们将河岸贯通工程看成动迁,一切向“钱”看,开口就谈补偿,不来虚的,来实的。第一次问卷调查,征询意见,80%的受众反对,一部分弃权,同意的仅少数,好像要给咱们一个下马威。她晓得我已采访过三居委的书记恽梅,也就省略了许多繁文缛节,直接捞出干货。

 

“先从理解的包容的开始。这句话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先从老一辈开始,但老一辈都把房子转给了下一代,老一辈可以说通,孩子们难通。只得每日每夜做工作,居委会人员分成三班倒,明知会吃闭门羹,也‘厚着脸皮’贴上去,白天探望老人,双休日走访双职工家庭。台风来时,上门提醒,为的是混个脸熟,拉近点关系,下次见面好说话。”

 

濮霞良没有必要美化自己的工作,像是很平常地举了个案例给我听,让我有一个沉浸式了解。                              

 

她说的是住在楼王位置的一位姓袁的律师,自诩成功全靠自我,跟时代和社会没半毛钱的关系,整天西装革履,出入昂首挺胸,恃才傲物。

 

袁律师一副律师派头,在河岸贯通问题上持抵制态度,根本不愿接触上门的公职人员,在业主微信群里提出了很多反对理由,开口闭口以法律为武器,有问题法庭上见。吃了几次闭门羹后,濮霞良还就不信这个邪,难道律师不是人是机器,只有条款没有情感?难道将堂堂政府的“一江一河”工程视作庞氏骗局,非要怼上公堂?

 

在“晾”了人家一阵后,濮霞良发觉袁太太刚生小孩不久,在家休息,就利用一个巧妙的机会前去拜访,并就孩子入托前的早教、社区可提供的帮助展开话题,却绝口不谈工作。一来二往,通过“亲子”途径,绕开袁律师本人,和他的家人发生了联系,融洽了感情。

 

过了几天,濮霞良又得知袁律师和对面的住户大吵了一架,邻里关系骤然紧张。原来袁律师的隔壁邻居随意将一些坛坛罐罐置扔在电梯旁的公共空间,影响了环境。袁律师让他们拿掉,还威胁要告他们。哪知邻居是租客,看到他凶巴巴的吃相,拒绝配合,说又没放你家门口,放的是公共地方,管你球事!袁律师说公共部位也不准放,否则告你们!住客是几名年轻人,如果对方好言相向,也许会退一步,见他气势逼人,也就硬碰硬,说别以为你是啥律师就怕你,要告随便告,房东陪你打官司!气得袁大律师两脚打颤,好不容易找到房东本人,东家在电话里阴阳怪气地说,我和中介公司签的约,只管收钱,并不认识租客,要找就找二房东吧。袁律师一口血差点喷出来。为这点破事还要找多少人?

 

濮霞良知晓详情后,主动登门,说袁大律师那么忙,干大事的人,哪有工夫管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为这点破事打官司又十分划不来,说不定还是个庭外调解,还是交给居委会吧。濮霞良自有法道,通过大房东找到了二房东,和二房东联手做租客的工作,终于将堆放杂物的事调解利索了。袁律师受了触动,看到居委工作不易,又听了他们的详细解释,不再带头反对岸线贯通的事。

 

也不是所有的党员都起带头作用,有的还是反向带头。濮霞良说到一名吕姓的党员,也是楼组长,平时一惯支持居委工作,包括疫情期间,但在步道贯通上持反对态度,还暗中撺掇其他居民和政府唱对台戏。濮霞良通过排摸,了解到老吕的楼栋紧贴河岸,担心开放了带来安全、噪音方面的诸多困扰。

 

标杆的力量能影响和带动一批人,而我也深度理解袁律师和吕组长当时的态度。对于这些“重点人”,除了耐心还是耐心,千万别抱一二次过关的念头。居委总支书记多次找老吕谈心,居委多次召开楼组长会议,苦口婆心地解释步道建设在安全、噪音方面的细节,告知政府给予的经济补贴能一揽子解决小区目前存在的道路零乱、消防系统老旧、电梯更新等问题,实惠多多,何乐不为?还邀请他们参观已建成的苏河步道,打消他们内心顾虑,成功进行了反对者的转化,最终获得了全民主支持。

 

濮霞良还通过微信发给我他们总结出的“丈量宜川十大工作法”和“两湾城八步工作法”。

 

我已经不需要调研更多,已从几位24小时不关机的居委干部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我一边想象着,啥时再换上运动鞋子,背上水壶,去两湾城四五人并排宽的步道上去狂奔一把,一边琢磨着像濮霞良这样的居委主任,一名没有级别的社工,身份是不是有点尴尬?

 

2020年12月31日,中远两湾城业主在前期十多场业主磋商会的基础上,正式召开业主大会,高票通过了打通苏河最后“断点”的民心工程。至此,苏河全线贯通落下圆满大幕。


e71899cf7b4e18c77a4ebc5d2e5c83a.jpg

苏河步道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