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我因为新书《天井》有幸认识叶雄先生,记得七月的一天,我和出版社编辑在讨论新书《天井》最后的封面与腰封,黑色的封面定了,配什么样的腰封呢?编辑改了好几稿,我都找不到感觉,突然,灵光乍现,想起曾见过叶雄老师的一幅写意画“白玉兰”:绿色旗袍的窈窕女子,亭亭玉立于石库门天井前,形神兼具,低首凝眉,欲言又止,胸前一枚白玉兰正悄然吐露芬芳。这不正与我在《天井》开篇写的上海民谣“栀子花,白兰花,五分洋钿买一朵……”真是不谋而合?于是,请书画评论家储老师联系,真是幸运,叶老师听说我是以石库门发展简史为大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很是支持,马上授权给我,编辑老师重新设计后,也惊叹天作之美,感觉《天井》新书也变成了艺术品。
《天井》封面设计来自叶雄老师画作“白玉兰”
2023年8月22日,百年风雨石库门,百忙之中的叶雄老师冒着大雨,亲自赶到书展现场,让我真心感动。
10月8日,我们参观了上海人物画苑艺术家们的“上海百年纪事”画展,幸得92岁汪观清先生亲自题签、叶雄老师签名的“上海百年纪事”画册,听叶雄老师讲画中故事,人物画苑“人物”多,卧虎藏龙,人才济济。我有幸又认识了桑麟康老师。叶雄老师的中国画《上海滩开埠》用滨江、城墙大视野进行历史回眸,见证了布告上墙、领事出任、百姓相告、东西交汇,人物众多,形象生动,舟楫闪现,风尚变异……在叶雄老师的《辛亥起义在上海》《四马路》和桑麟康老师《大世界》《肇嘉浜》《曹杨新村》中有新旧交替、风雷激荡、动地新潮。人物画苑的艺术家们,画艺精湛,让人赞叹。
在此,我采访到了人物画苑中的两位画家,选取一些精彩的片段,和他们一起回眸上海百年纪事,上海开埠的历史回声……
叶雄老师赠送“上海百年纪事”画册
我用我法,抒我心声,天地皆宽
“我认为,连环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迅速、最贴合大众、最成熟的艺术形式。连环画艺术的核心,其根本不在基础技法,而在于艺术想象力。连环画家真正厉害之处,也在于画家面对故事而展开的丰富想象。要想提升连环画的创作水准,就需要从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开始。” 92岁的画坛泰斗、著名连环画家汪观清倾情加入“上海百年纪事”,人物画苑的艺术家们用画笔生动描绘上海百余年来的风云流转,刻画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印记。
“画者,写意;意者,心也。我用我法,抒我心声,天地皆宽。” 著名画家叶雄老师在“上海百年纪事”画展中说。
当代人物画大师方增先,在评论著名画家叶雄老师的水墨人物画创作时这样认为:“他的画,从人物造型,笔墨结构,到精神气韵,无不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画的刻苦用心。没有大量的画作,就不可能到达这样熟练的程度;没有对笔法,墨法作千万次的推敲,就不能达到线、墨这样的鲜丽与丰富。水墨画作品本身的艺术高度,最有力地标明了作者艺术高度的尺码。”
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特征;以意造像,以形写神,形神合一,神形兼备,就是把画家的主观意念和感受,通过学识修养和审美趣味的追求,反映在作品的物象之中,因此,写意便有了提炼,概括,夸张,乃至变形的特点。
在叶雄老师充满水墨意趣与气韵的笔下,水浒人物充满草莽率性之气;三国人物满蕴王霸贵胄之气;红楼人物别饶闲适雅致之韵;而西游人物则弥漫了神怪诡谲之态;题材是传统的,承载的却是现代人的哲理,睿思和情愫。无论是写实的手法,还是夸张的手法,都能够准确把握人物造型的关键点位,写实达到精准,夸张做到有度。人物的形象在他的笔下,呼之欲出,胸有成竹,如有神助,可见他基本功扎实 ,练笔勤奋。
他回忆构思《上海滩开埠》这幅反映清末上海的出发点:上海就像一个待字闺中的乡村姑娘。那是一个偏隅一方的渔村,经济也不发达,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出产;江浙一带的富豪自有他们的进出港,也不带你玩。开埠使上海进入一个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从一个不起眼的海边县城开始朝着远东第一大都市前进。
他翻阅了大量的清末时事画报,从吴友如等画的反映社会新闻插图中了解了当时的社会习俗,人文风情。清末风情画面渐渐浮现出来。上海老城仪凤门外,一对求雨的队伍抬着龙王的神位,供奉着猪头三牲,鸣锣焚香,摇旗呐喊出城求雨。虽然上海城在水乡泽国,但是,时事画报里确实有图画记录了当年上海求雨的事情,还有一些专门挑水的挑夫在市井中穿行。
自然,老上海人的生活琐事他也竭力要罗列出来的,企望在画面上传达出上海开埠前的平凡土味;要知道,这些有事实依据的“桥段”随着时光飞逝将在人们的记忆中越来越消失殆尽了!他竭力用他的笔墨挽留住那些时光的记忆。笔墨处理上他趋向于平淡,为了更好烘托未经现代科技开发的处女地的本来面貌,展现未经现代文明碾压的水乡泽国那股淳朴味道。
“他的画,从人物造型,笔墨结构,到精神气韵,无不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画的刻苦用心。没有大量的画作,就不可能到达这样熟练的程度;没有对笔法,墨法作千万次的推敲,就不能达到线,墨这样的鲜丽与丰富。水墨画作品本身的艺术高度,最有力地标明了作者艺术高度的尺码。”当代人物画大师方增先,在评论著名画家叶雄的水墨人物画创作时这样说。
叶雄老师创作的现代题材水墨人物画《老上海系列——白兰花》,以个性化的表现性语言,突破传统人物画写实再现性的狭隘藩篱,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位生活在石库门风情万种的穿旗袍的上海女人:细长的脖子,秀挺的鼻梁,修长的手臂,颀长的身材,通过适度夸张其身躯与四肢,凸显女性亭亭玉立的曼妙身姿,笔到意涌,凝思闻香,令人浮想联翩,怦然心动。这种脱胎于现实生活人物原型,又经过一定艺术加工的老上海风情女性形象,并不违背常理。石库门半掩的黑漆大门,可见一方天井,门外红枫树与活泼的宠物小狗,动静相宜,恰到好处。整幅画线条纵横密布,画面以淡雅的暖色调为主,充满着幻想和情趣,使昔日上海滩石库门的浪漫生活,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闻香识女人,“白玉兰”所呈现的渐行渐远的历史感,仿佛穿越一片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时光,老上海的记忆呼之欲出……
“我沉醉于中国画的传统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的经济将越来越趋于一体化,但是,世界的艺术不会走向一体化。我将继续到传统里寻找自己的语言。” 叶雄老师说。 他的水墨人物画,无论是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古典传统题材,还是以老上海旗袍女子为代表的现代人物题材,都能娴熟地运用线描的造型手段和绘画语言,把传统绘画“一根线”在画家笔下可能达到的不同风格与含义的审美表现力,推到了出神入化的至高境界;在绘画形式,人物造型,技法技巧和思想内涵诸多方面均臻于完美。
“连环画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我国是一门有千年历史的大艺术门类,不仅仅是大家所熟悉的‘小人书’,创作手法也不局限于国画,发展至今已包含了版画、油画、水彩、素描等表现形式,希望连环画艺术在现阶段能继续做出探索性地发展和努力。我们继承传统,发扬中国绘画的精髓,当然要加上今天的时代气息;今天的笔、今天的墨、今天的纸,今天的我们,要画出我们的今天心声。”叶雄老师对年轻的艺术家们说。
“曹杨新村”门联的破译者
“创作中最使我犯难是彩楼两边的楹联的破译。参考照片比较模糊,本着‘场景可以再造,文字不能出错’的创作原则,前后破译了两个月。起初以为当时还没有进行文字改革,楹联一定用的都是繁体字。当我把大部分文字破译后,发现楹联文字中已夹有现在用的简体字。有几个字实实在在被卡住,一筹莫展……,在日思夜想中,突然在一次梦中破解了楹联被卡住的几个字:一定与‘国家、财富、幸福’有关,梦醒急忙记录。并把梦中的文字对得工整后请曹杨影剧院资深美术师李树德看,李先生再请曹杨新村历史研究专家验证,得出,左边:动脑筋创造发明积累国家财富,右边:找窍门增产节约实现幸福生活。横批:欢迎生产先进者迁入曹杨新村。” 站在高大的桑麟康老师《曹杨新村》这幅画前,听他讲了这么一个精彩传奇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工人阶级住房难问题,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同志亲自选址确定中山北路以北、曹杨路以西一带征地建房,并为其命名“曹杨新村”,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
“曹杨新村”四个字要演绎一幅八尺国画,何处切入可谓艰难。桑麟康想去造访曹杨新村村史馆,由于疫情防控的缘故,村史馆一关闭就是几个月。无奈只能在家从互联网上查询资料,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图片才有了个大的构思框架。
1951年起新建曹杨一村至九村,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桑麟康从资料照片中得到启发并作为切入点,画面紧紧围绕临时搭建的彩楼做文章。女子腰鼓队欢天喜地地走进画面,似要参加一个村的竣工典礼,又似参加另一个村的开工典礼;红旗下行走着遇上新时代生气勃勃沐浴着阳光的少年儿童;解放牌卡车载着劳动模范乔迁新居;喜引佳人;家家燃放鞭炮庆祝等。画面俯视构图、以暖色为基调,用近繁远疏,近闹远静的对比方法来烘托乔迁之喜的欢乐气氛。
“曹杨新村”是个命题画,桑麟康老师用的是以点带面的方法。他认为,连环画展是依照优秀经典故事的连续性展现和叙述故事或者历史人物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创作构思主体人物到画面层次都要保持严谨与清晰,每位作者都展示出丰富艺术表现能力。
桑麟康老师和居平
并且,桑麟康老师还是位人物画的“快枪手”,随和大气。我很喜欢他微信上的漫画,感觉真像幽默风趣的他,关键用漫画做微信头像,可以防网络诈骗,不好意思地请求他给我也画一幅漫画,他却热心应允,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刚到家,手机上就收到他发来的意外惊喜:好看的铅笔肖像画和丑得可爱、又神似真人的漫画!
一笔、一画,都是艺术家们的辛勤创作,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也蕴含着他们的智慧和激情。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应该代代相传的精神传承。
著名评论家陈燮君先生说,上海人物画苑的艺术家们悉心研究、认真创作,用画笔努力梳理和留驻上海开埠的“历史回声”。他们已奉献26幅大型主题创作画。从上海开埠的历史回声中,我们感悟到东西方文明集散与互补,更新了城市经济开发观念,松动了原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态度、文化立意和城市理念,磨砺出新的城市人文精神。城市从闭锁到开放,引发出上海人的开放精神;城市在困惑和抗争中觉醒,引发出上海人的拓展精神;城市从吞吐西方文明中形成自己的经济-社会-文化个性,引发出上海人的创新精神;城市从汲取国外各种经济管理、金融管理、城市管理的思想、方法中吐故纳新,引发出上海人的进取精神;城市从各路人才的汇聚闯荡中吸纳百川,引发出上海人的宽容精神……上海开埠后的各种历史回声,留驻在一幅幅大型主题创作画中,回声渐近,视觉渐清。
参观“上海百年纪事”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