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百年,放在宇宙间极微小,但被放在人类的生命间,便令人惊奇了,能称寿星。
5月14日,我原本不知道是“母亲节”,正是这一天,我采访了4位书院镇的百岁母亲与一位父亲,堪称天意……
采访不分寿星年龄的先后,按行程便捷而为。
这一天,天兴奋了,气温飙升,31℃,这在初夏是一盏红灯。循着这一气温,我对采访百岁老人的兴致也显得特别高涨,因为这是一次不寻常的采访,是对书院最长时间生命的阅读,是书院的骄傲,在镇老年协会会长小许的陪同下,一天之内有幸见到了四位百岁老寿星……
寿星之一:邬小妹101岁;养生之道:乐助人
丽泽居民区邬小妹
走进丽泽苑“荷亭苑”小区96号101室,踏进了邬小妹的家。
这里,已坐了满厅堂的人,寿星邬小妹坐在一张沙发上,其他人是寿星的儿子媳妇等,看得出,这些人在候等着,张张笑脸,犹如绽放的一朵朵灿烂之花。“家有一老,胜过一宝”的俗语在这里被演绎得十分幸福和完美。
老太精神面貌甚好,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得多,虽有些耳背,但她已经用还很好使的眼睛打量着站在面前的陌生客人,等到我们说明来意,她显得更兴奋,欲起身要为“陌生人”搬凳子,满口客气的语言加上放光的眼神,身体里涌动着一股与常人不一样的活力。
小辈们介绍老人争先恐后(老人生有4男2女)。
“婆婆的最大爱好就是助人为乐,做得最多的就是为邻居“刮痧”,最多的一天刮了五六个人。”大媳妇说。喔,一块小小“铜板”,就此联络了众多邻居的感情。“痧”刮好一个人,老太会开心一天,她体会到了自己的付出,看到了民间中医治疗又让人活蹦乱跳了起来,别人的病好了,自己的心也如被“蜜糖”一样滋润着,心境宽泛,心情会格外愉悦,并陪伴于今日。老太的施舍总在替别人着想,人家有困难就会去帮忙一把。记得邬老太尚未住小区时,有一次她看到一邻居至傍晚了还没回家,晾晒在外的衣服快要“潮湿”了,老太再次做了好事,把衣服先收放在了自己的家里。这件事虽小,但老太的心安定了,也乐开了花。老太心地和善,待人热情,邻居老人也愿意上邬老太家白相聊天,老人自然也搬凳递茶忙个不停,营造了一个养人、乐人、爱人的庭院氛围。
采访现场始终充满着欢乐的气氛,几个媳妇总在抢着说话,说话间,我已了解到:婆婆对待小辈也很好,从不斤斤计较,婆媳之间从没红过脸,妯娌之间也没吵闹现象,尽心尽力尽情地把老人养好、逗乐、赐予最美的幸福。现在这个大家庭和谐相处,乐意融融,老太在子女们的日夜照顾下,吃不挑剔,住不忧虑、营养良好。老太有了如此好心情,日日高枕无忧,睡眠一觉到天亮。问及老人有否遭“难”过,大媳妇答道,有,不过大病难不倒她。原来,邬老太在50岁时,曾被医生宣判过“死刑”,后事都准备好了,但“奇迹”阻拦了病魔的侵蚀,没把她击垮,反而换来了一个“老寿星”的“待遇”,这大概就是“好心人”的福报吧!是“好心情”酿造出好身体的缘故吧!
邬老太是种田人,住小区之前就住在乡村里。她一生干着辛苦的农活,吃穿住等都十分节约,在吃饭时就连一点“菜汤脚”也舍不得倒掉。现在邬老太享受着政府的待遇,吃“日托饭”,享“家政”福,政府逢年过节总会来看望她。说到政府老太总是连连夸赞,说自己好不幸福!
寿星之二:陈来宝,105岁;养生之道:不动怒
四灶村陈来宝
沿江而去,我们来到了安居在四灶村20组658号的陈来宝家。
乡村住宅宽敞明亮,周边有江、有田、有花、有树,空气清新,充满着美好的田园气息。陈老太生有3男2女,排行第五的儿子接待了我们的采访。
端坐在一把椅子上的陈老太身体还不错,精神饱满,只是有严重的耳背和眼疾——白内障的困扰,使老太的听觉与视觉有了障碍,故对我们的到来,并没有引起她的惊奇,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她静静地过着“个人世界”,从她的气质和整洁的衣着上可以看出,子女是把她照顾得好好的。
老五说,从我记事起,就知道母亲是一位十分勤俭节约的农家女人。种田人是辛苦的,故十分爱惜粮食。小时候,子女吃剩的饭菜、汤脚,母亲总是舍不得倒掉,她张开嘴巴,一股脑儿地把这些“剩货”灌进了自己的肚子。刚解放时,母亲在家里养过猪、养过牛。养猪是为了增加点家庭收入,养牛是为了种好田,让一家人吃饱饭,过好日子。回忆过去,老五倒出的全是心酸事。他清楚地记得,当母亲40岁时,父亲便故世了,以后就凭着母亲的节约和勤劳把5个子女拉扯大,并一一成家立业。为养好牛,子女常常要到外边去割青草,每一次割草都很劳累;大姐一不小心在铡牛草时,竟把一节手指铡掉了。老五还说,母亲倒也爱护孩子,对孩子的不是,总以教育为主,从不打骂。有时候,我们白天贪玩,晚上尿床了,换个别人家的家长,恐怕打骂会随时而来,但在母亲这边,只是说声“注意、当心”而已,陈来宝的心始终是平静的,心平气和地面对着生活,从来不发脾气,中医说“怒”则伤肝。说到饮食,老人从不挑剔,有啥吃啥,平时老人不爱吃零食,也不偏爱喝水,就连服用药片时,也只是喝一点点水送服、润润喉而已。5年前,陈老太自己提出要吃海鲜了,子女便千方百计满足了她;她爱吃猪肉,且是肥的,一顿饭可以吃得上一二块红烧肉,这便是陈老太的饮食特点了。但自被染上新冠病毒后,食欲有所减弱了,不再提出自己要吃什么东西,就跟着子女随便吃,食欲被麻痹了。老太在83岁时动过髋关节手术,好在没有大碍。现在老太由兄弟三人照顾着,平时在场角、庭院里走动走动,余下的时间就躺在椅子上休息睡觉。下雨天了,老太不再起床,一日三餐全由子女们送到床前。在晚年的时光里,瞿天英既享着家庭的幸福,也享着政府的美满待遇。
寿星之三:孙根仙104岁;养生之道:勤用脑
李雪村孙根仙
李雪(北窑)村坐落在书院境内最南端,267号就是孙根仙家。因预先有联系,几位子女已在场角头候等。老太的精神状态自然也无可挑剔,除了耳背之外,其余都没有什么大碍。孙老太喜欢与家人交流,只要老太听懂了一句什么话,既能对答如流,由此还能带出一大堆话语来,尤善回忆往事。在采访中,老太为我们讲了儿子去当兵的故事,舍不得儿子远行,长时间脱离家人,分别时哭了好长一段时间。那时儿子去过的青海、江西等地名,现在她还能叫得上来;她也记得,自己年轻时身体很好,能挑着担子步行八九里路程,到泥城角卖棉花。在场的孙媳妇说:阿奶如今年纪虽然大了,但眼睛特好使,甚至比那些中年妇女还好,她们穿不了“引线”,她却能穿过去。有一次,孙子媳妇与奶奶开了个玩笑,她戴着帽子,进门时有意不理睬奶奶,看她能把自己认出来吗?但毕竟是自家人,最终还是被奶奶认出来了。老太的脑子也不糊涂,记性特好,自己后代的名字都能叫得上来,连不少邻居的孩子名字都能一一呼唤。老太也是种田人,生活讲究节约,子女在身边时,吃剩的饭菜也是不让倒掉的,衣裤有洞补了再穿。如今老太年纪大了,但并没“卧床不起”折腾在床上的,平时还能到宅前的路上走走,走路时还不停甩手,做着运动。老太饮食不挑剔,倒也喜欢吃点猪肉,且专挑肥的,顿顿不离口。老太原来服用些高血压药,近两年来,她干脆停药了,不过让医生来测量一下,不吃高血压药,血压指标倒也挺正常。
5年前,老太患了痛风,到六院东院去看病,医生让检查患痛风的各项指标,令人欣喜的是,各项指标也都在不错的水平。医生说,像老太这把年纪了,能达到现在的身体指标水平,是相当不容易了,于是子女们也放开了心。
大儿子说:老娘生我们三男两女,并个个成家立业,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她为我们辛劳了一辈子,现在该轮到我们为她造福了。父亲早在2010年去世,于是母亲成了独居老人,如今,好在老娘身体好,饮食不厌好差,在她的口中没有一样不好吃东西,荤到有鱼有肉,素到咸菜咸瓜,故我们也不会特别或刻意地为老娘准备什么,但均匀、多样是我们的备菜原则,让老娘口感好,吃得开心,是我们最费心的。日常间,子女们给老娘准备着牛奶、糕点、糖煮蛋、馄饨小吃、水果等零食,每天保证着有足够的营养。
如今,孙根仙的生活起居,都由子女们日夜照料着,并享受着政府的养老待遇,在一个农家的庭院里安享晚年……
寿星之四:唐进军100岁;养生之道:爱学习
洋溢村唐进军
唐进军是我采访四位寿星中唯一的男性,住洋溢村123号。
见到唐进军老先生时,正在自家场角的田园里持锄为庄稼松土,我说明来意,他便招呼我屋里坐。他步履稳健,像是一位八十岁的老汉。
唐进军初中毕业后,就当起了教师,他自我记忆:从1952年起在黄路东联小学任教;1962年调入书院外灶小学,1983年退休回家,这些数据在他的脑海里记忆犹新,都是随口说出来的,可见这位唐老先生的记性好。
与唐老先生交流不用费太大的劲,虽说有些耳背,但只要挨近些,他就能听清我的话。我问他答,也是我唯一不需要子女替他说话的采访对象。
坐在眼前的唐老先生,个子不高,恐怕就在1.5米之内,皮肤白皙,脸上没有太多太黑的老年斑。语言表达流畅、口齿清楚、气质甚好,说到来劲之处,眼神放光、心情快乐;说到好笑的地方,他也跟着笑一阵……
唐老先生退休后并非赋闲于家,多动身子,爱养小动物,如鸽子、鹌鹑等。八十年代家乡掀起饲养长毛兔热潮,唐老先生也跟着养了40多只长毛兔,且一养就是四、五年,直到兔毛收购停止才罢休。老先生也爱种花,光菊花就有10多个品种。一年四季鸟语花香,蜂舞蝶恋,陶冶情操。因唐老先生是教师职业,退休后自然离不开读书、看报,他每年自费订阅报刊多种,有:《解放日报》《文汇报》《老年报》等,从文字中找到自我的乐趣,知晓国家大事,活到老学到老。他把书中的一首喜欢的诗《唐朝和尚诗》抄录了下来,并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唐老先生领悟到了诗中的哲理,讲的又是家乡农耕事,颇有亲切感。“插秧虽是后退的,但却是在前进”启发颇深,直夸该诗写得真好!据唐老先生的四女婿说,老丈人还正着手写回忆录。爱学习加勤劳动,成了唐老先生的养生规则,动手动脑使他受益匪浅。
唐老先生的饮食也十分随意,五谷杂粮,鱼腥荤素,与家人同在一桌饭菜上,粗亦罢,细亦罢,从不另开“小灶”。不过,老先生稍偏吃鱼和吃肉,但也不强求,有条件多吃一点,无条件少吃一点,生活随意,性情豁达,一切都不会影响他的食欲。老先生睡觉也是天生的好,夜里一觉到天亮,白天也没有午觉的嗜好。问及唐老先生有无生过大病,老先生倒是从来没有过的,只是三四年前患有过一次轻微的脑中风,不过在医院急诊室补液二周就康复了。他也从没服用过什么补品,膏方、传销的营养品之类,在唐老先生看来,什么都吃,不生气、爱劳动、看看书报、不与人争高低,就是最好的补品。
唐老先生有一男四女,大儿子学业有成,考取了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就业重庆,为长寿化工总厂总工程师。现虽八十有余,但有空时也常来探望一下老父亲。现唐老先生与四个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吃穿无忧、四季快乐、颐养天年。
唐老先生又因在“书院厂”读过书,故说起“书院”名字的由来,就会津津乐道,也许他就是书院地区唯一能描述“书院”由来最为详细的老人了。政府的关怀也使唐老先生夕阳如画。
尾声——笔者感悟
从历史上看,在书院这片土地上养育了不少百岁老人,有的故世、有的健在。现限于篇幅,本文只采访了四位记忆良好、语言清楚、能走动的百岁老人。
在采访中笔者发现,上述的这四位百岁老人的特点、性格、习惯等有着出奇的一致,同是心情开朗、同是不爱生气、同是饮食不挑剔、同是乐于助人等等,要说长寿秘诀,我想这就是他们的“秘诀”,再也没有神丹妙药的事了。这四位老寿星的共性之处,正符合了我国古老的中医养生之道,符合了生命阴阳调和,符合了天宇间的大自然规律;她们从来不用什么膏方补品之类,也不信江湖郎中的传销物品,一切归于自然,归于天道,顺循生命规则和天道获得生命的长寿过程。她们又依靠了自我能量的催化、强筋骨、健体魄、不生气、不斤斤计较、坦然大度、爱做好人好事、不厌食物好差,口口都是“宝”,由此而摄入了人体所需的各种能量,并在美好的心情中,保证了身体的气血畅通,迸发着自身的生命能量,使各个器官的功能得到了天长地久的良好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