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 . “金沙水拍云崖暖”——老艺术家汪观清的长征情结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金沙水拍云崖暖”——老艺术家汪观清的长征情结

作者:张志萍 发表时间:2024-09-09 点击数:80

自20岁出道以来,著名人物画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民盟书画院院长、中国连环画领军人物汪观清70余载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有幸亲历了四画雷锋、四画好八连、四画长征等重要创作历程。他以长篇连环画《红日》、连环画《雷锋》《南京路上好八连》《周恩来同志在长征路上》《斯巴达克》《从奴隶到将军》等系列军事题材代表作享誉全国,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奴隶到将军》封面


今年10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启长征90周年纪念,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笔者专程来到青浦画家村,专访今年94岁高龄的汪观清。


痴迷画画,随母到上海谋生


1931年2月21日农历大年初五。安徽歙县新安江畔金滩村。这天凌晨两三点钟,一户汪姓人家一个小男孩降临,他就是仲良。


比仲良大3岁的哥哥因身体有恙辍学在家。在家养病的他闲来无事,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画画,家乡的砖雕、木雕以及民间艺术,都是他笔下的素材。“画得真好!”4岁的仲良在一旁看着哥哥画画,很是羡慕。


三年后,仲良7岁时,地处穷乡僻壤缺医少药,他的哥哥不幸离世。第2年,仲良的弟弟也患病,突然去世了。两年时间,仲良的哥哥和弟弟先后离开了人世,男孩中只剩下了仲良一个,祖父怕仲良重蹈两兄弟的覆辙,就把他过继到村郊半山上的杨梅垯寺,改名为“观清”。


1941年春,10岁的汪观清和两个妹妹随母亲坐船从新安江到上海,与在上海工作的父亲一起生活。他们一家住在江西南路一条弄堂的过街楼上。楼下弄堂口有个小书摊,汪观清迷上了看连环画。人家在前面看,他就伸长脖子在后面看。看得痴迷,失魂落魄,流连忘返。不解渴的汪观清后来自己掏钱租了看,看熟了就临摹。《三国》《水浒》等古代英雄人物都是他临摹的素材。放学回家,他在门口柏油马路上用粉笔默画心中崇拜的英雄和喜爱的古典人物。久而久之,沉浸其中的汪观清只要看到连环画,一眼就能认出作者是谁,他成了连环画的忠实“粉丝”。 从初中到高中,所有教科书边上空白的地方,都被汪观清用画笔给画得满满的。这份偏爱,一直延续到他高中毕业。


汪观清的父亲在上海南市旧校场开办了手工袜厂,几年后不幸毁于火灾,厂内3人死亡,袜厂破产了。无奈,汪观清只得回老家。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按照家乡习俗,汪观清的母亲给他在老家找了媳妇成了家。第二年,19岁的汪观清做了父亲。望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和赋闲在家的太太,养家糊口的重担,重重地压在汪观清的身上。对连环画的酷爱,让他再次来到了上海。


屡败屡试,报章刊发处女作


汪观清拿起画笔不停地画,画好了就四处投稿。让他气馁的是,投出去的稿子都石沉大海,被无情地退回来了。缘分在哪里?出路又在哪里?上海待不下去了。他带着太太和孩子再回到了老家。


回家乡之路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从上海到杭州,再坐船拉牵线逆水上去,需要两个星期时间,下来又是一个礼拜。那时正逢日本人侵略中国,黄山山路没法走了,只有一条水路可以过去。陌生的路,上上下下,给汪观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回家乡后的汪观清闲着,就到家附近的小学去阅读各类报刊杂志。


1952年初,汪观清看到《安徽日报》上刊载的抗美援朝的故事,他认为画得没他想象中那么的生动。他找了几个抗美援朝的故事,自己编自己画。画了8幅,投稿到《安徽日报》。一周后,他的小学同学拿了老师叫他送来的报纸问汪观清,上面的画是不是他画的?高兴不已的汪观清连连点头说“是的,是的。”


再回上海,出版首部连环画


平生第一次创作的作品见诸报纸,给汪观清提振了创作的信心。他拿了那张《安徽日报》,再度回到了上海。


上海的马路上到处都是小书摊,有两三千个之多。汪观清找到其中一家私人出版商,宣传说自己画的东西在国家办的报纸上发表了,自己的水平还是可以的。该出版商编辑了56幅抗美援朝故事,请汪观清画连环画。轻车熟路的汪观清半个月就交了“作业”。出版商印刷了4000册。这部连环画,就是汪观清的处女作连环画《扫雷英雄姚显儒》,同丰书局1952年10月第一版出版。当时黄金价格为90元一两。汪观清每幅画的稿费是1.25元。56幅画就有70元了!汪观清神完气足,奔走呼告:“我有生路啦!”这第一笔稿费,解决了汪观清半年的安家生活。他就此走上了专业画家创作之路。


扫雷英雄姚显儒-1955.9封面.jpg

《扫雷英雄姚显儒》1955.9封面


幸运降临,入职国营出版社


1952年,上海成立了专业连环画出版社国营新美术出版社,把上海100多家私人出版商合并,公私合营,成为新美术出版社。


新成立的新美术出版社共有400多位职员,汪观清和张乐平、程十发、贺友直等上海八九十位连环画家成了出版社创作室的一员。23岁的汪观清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能进入国家专业出版社,汪观清认为自己是非常幸运的。出版社社长吕蒙、副社长黎鲁、创作室主任赵宏本、副主任顾炳鑫本身就是非常有名的画家。他们的年纪都比较大,资格都比较老,有几位以前画过古画,画了非常好。从前崇拜的偶像,如今成了同事。而这些前辈谦逊、豁达,对晚学的汪观清非常的友好。


出版社领导都是伯乐。他们根据每个画家的性格特点、创作特色,充分发挥画家们的特长,安排创作题材。汪观清曾创作军事题材连环画《扫雷英雄姚显儒》。出版社就安排汪观清创作苏联战斗故事、卫国战争、反法西斯等内容的连环画。


1954年,出版社安排汪观清创作列宁在克里姆林宫接见农民代表的《水》,俄罗斯红军反击法西斯的《星》等外国连环画故事。1955年,出版社又安排汪观清创作连环画《斯巴达克》。《斯巴达克》创作要求既有人体解剖,又有人体透视,还有古罗马的格斗场面,场面之恢宏,令人难以想象。汪观清到出版社找资料、看画报、查阅国外的图书,练习解剖、练习运动规律,边画边学,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创作过程中,创作组的同仁纷纷出点子、观摩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汪观清运筹帷幄,画起来得心应手。


《斯巴达克》连环画 汪观清 画(1955)


有了如此丰硕的创作积累,汪观清在创作军事题材连环画上独占鳌头。他临摹苏联名家插图,学习苏联技法,一鼓作气,通过钢笔浮现,素描呈现,黑白色块表现,创作了连环画《十二把椅子》。汪观清扎扎实实的绘画基础,赢得了同行的广泛好评。


领受重任,创作连环画《红日》


1956年,新美术出版社和另两家出版社一起,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简称“人美社”)。那时人美社画连环画有108位画家,又称“人美108将”。汪观清是其中的一位。


时任社长、原新四军第一任宣传处长吕蒙和副社长黎鲁既是老革命,又是军旅画家。他们悉心组织青年画家参加绘画基础学习,每周安排半天业务学习,学透视、学色彩,学解剖;晚上补习《古文观止》。画部队题材的,必须到部队去当兵;画工厂题材的,要到厂里去体验生活;画农村题材的,要下农村去锻炼;画古代题材的,要多学中国画,到社资料室找依据等;画外国题材的,必须看外国电影和世界名著。提倡青年画家深入生活,多画速写,积累创作素材,多出好作品,成为有用之才。在出版社这个大学校、大熔炉里,兵教官,官教兵,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让汪观清没有了后顾之忧。


1960年,领导把创作长篇连环画《红日》的重担交给了汪观清。再三叮嘱:这是重点稿,参照做好准备工作,可以多花一些时间,一定要搞清楚,做到心中有底后再画。


汪观清思忖,几十万字的小说,几十万人的大战役,500多幅画面,对一个从来没有拿过枪的画家来说,脑海是一片空白啊。


虚心的汪观清不懂就问。出版社副总编辑赵坚和小说作者吴强是部队的同事。汪观清通过赵坚的介绍,联系上了吴强。吴强告诉汪观清,小说中军长角色的依据是警备区司令王必成。为了给汪观清深入生活提供方便,吴强将警备区司令王必成介绍给了汪观清。拿了出版社介绍信,汪观清找到了王必成中将。王必成的个子虽然没有汪观清高,但双目炯炯有神。他告诫汪观清:“创作《红日》,一定要到山东去。是山东30万人民用小米加小独轮车,和解放军一起打下了孟良崮。”


艰苦跋涉,获得第一手资料


打了背包,拿起画夹,带着介绍信,汪观清从济南到了泰安。至目的地蒙阴还有70里路时,下了两天大雨的公路上全是泥巴,长途汽车停运,只得停下行走的脚步。


后来看到一个拉煤的汉子,汪观清上前询问他们的目的地,他们回答说到蒙阴,汪观清如释重负,跟着他们一起行走。晚上住小店时,小小的房间,四周只有一个小窗户,里面铺着芦苇边的席子。拉煤的汉子吃饱喝足了就呼呼大睡。六月份的山区夏雨绵绵,蚊子奇多。汪观清和店主商量,可否借个门板给他?借到门板的汪观清用衣服包住头睡觉。天不亮醒了之后,汪观清跟着运煤的汉子继续赶路。


到蒙阴后,汪观清找到当地的宣传部,被介绍到垛庄镇孟良崮半山腰里的小村庄。那里有30多户人家,有很多小朋友。汪观清每晚给他们讲《红日》的故事。小朋友们拉来他们的爸爸,告诉汪观清他们亲眼看到的有关孟良崮战役的史实。他们陪着汪观清,从这座山跑到那座山,看了很多石缝,里面有锈了的子弹头壳、马、牛和人的骨头,汪观清知道了炮弹打下来爆炸后,散开来还有钢片和石头。天旱山上缺水,靠着每天两个窝窝头,汪观清走14里山路,只为挑2桶水上山……


1960年汪观清与孟良崮山村小朋友合影.jpg

1960年汪观清与孟良崮山村小朋友合影


汪观清在孟良崮山腰上住了半个月,出去了一个半月,画了两百张草稿。任务完成了,汪观清累到患肺病吐血,检查下来,幸运的是没带菌。拿了病史证明和三个月休假单,往口袋里一放,汪观清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他的家属,回到了上海。


画了部分草稿后,汪观清感觉还不满意。1961年,汪观清再上孟良崮,和当地不少抗日战地英模交上了朋友。


1960、1961年,汪观清二次在山东沂蒙山区孟良崮深入生活,创作实地写生作品《孟良崮日出》.jpg

1960、1961年,汪观清二次在山东沂蒙山区孟良崮深入生活,创作实地写生作品《孟良崮日出》


为了知道当时使用的武器弹药形状,1961年,汪观清专门到军事博物馆写生,收集当时捷克式、日本式、德式、美式武器装备素材形状;了解到绑腿要3副绑在一起,因为露宿在外要和衣睡觉,衣服必须盖住膝盖,绑带才能绑在上面;弹药挂着走起路来不能有声音;冲刺、枪应该要斜。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军事常识。 


回来后的汪观清又到上海警备区在郊区的连队体验生活一个月。在战场上打过仗的副连长、排长看了汪观清的画,认为军事要领等都画得不对,他们给他示范纠正,并做样子给汪观清看,告诉他怎么趴下?怎么持枪?手榴弹要放到哪一边?怎么进攻?组进攻、班进攻是怎么样的?纠正以后,汪观清再画正稿。画稿出来后,老兵问汪观清:“你小子打过仗啊?画中的军事要领、组进攻、班进攻等全部是正确的。”汪观清说:“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见到了小说中描写的首长、战士,在山东的老百姓和解放军的部队里学到了这些本领。我被他们深深地感动,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作为一个画家,心中要有读者,读者要看得懂你画的东西。我一定要画好《红日》这部巨著!”


1961年春,汪观清深入连队体验生活.jpg

1961年春,汪观清深入连队体验生活


史无前例,成为不朽的经典


1963年,汪观清历时3年,完成了500余幅画稿,创作的长篇连环画《红日》分4册出版。


该长篇连环画荣获全国连环画二等奖。2007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红日》又作为重点图书推荐。


60余年来,长篇连环画《红日》出版过各类大大小小的开本,再版了19次,印数达600多万册,至今还在再版。史无前例,成为不朽的经典!


《红日》组画


汪观清说:“经典是永恒的,无论是小说,还是连环画,都是永不过时的,关键的核心是作者心中要有读者、要有人民。我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专职画家,画出来的东西就是要让广大人民、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纷至沓来,创作《雷锋》《好八连》


创作了长篇连环画《红日》的汪观清名声在外,杂志、出版社有军事题材的内容,纷纷来找汪观清创作。


1962年底,《新民晚报》美术编辑、漫画家乐小英找到汪观清,请他根据雷锋同志的事迹创作连环画。白天已在为《辞海》配图的汪观清想推脱,但乐小英坚持不懈,说他到过部队,有部队生活体验,画起来得心应手,一定要他画,并说只要看了故事,一定会爱上这位好战士的。硬着头皮,汪观清领受了任务。于是,他白天创作《辞海》配图,创作了鲁迅、齐白石、梅兰芳、雷锋等数十位人物的头像;晚上挑灯夜战,放弃周末休息,创作雷锋事迹连环画。短短两个月时间,汪观清完成了80余幅连环画《雷锋》的创作。1963年2月26日,《新民晚报》以《伟大的普通一兵》为题,以每天两幅的速度连载。


伟大的普通一兵雷锋.jpg

伟大的普通一兵雷锋


1963年,汪观清绘彩色连环画《雷锋的小故事》.jpg

1963年,汪观清绘彩色连环画《雷锋的小故事》


同年3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4月25日,上海警备区警备团3营8连被国防部命名为“南京路上好八连”(简称“好八连”)。好八连正掀起学雷锋的高潮,社领导又给汪观清和同事陶长华安排创作《南京路上好八连》连环画的任务。他们深入体验连队生活,每天早上去、晚上回,在那里足足待了一个多月。根据真人真事,收集故事,编辑了200多幅,创作了30多个故事,经过警备区政治部审定后,在此基础上,社领导又增加了贺友直、郑家声、端木勇、任伯宏、任伯言等5位画家参与,精工细作,创作了连环画《南京路上好八连1》,在8月1日毛泽东主席写下光辉诗篇《八连颂》同一天正式出版,又掀起了一个高潮。


1964年,汪观清绘《好八连组画·雨中哨兵》(南京路上好八连连史馆藏).jpg

1964年,汪观清绘《好八连组画·雨中哨兵》(南京路上好八连连史馆藏)


1973年,为庆祝“好八连”命名10周年,汪观清和时任警备区文艺兵的忻秉勇合作,创作了连环画《一封感谢信》;2013年,“好八连”命名50周年,当年的“七老”仅剩下了汪观清、贺友直、陶长华、郑家声和端木勇这“五老”。作为总策划,汪观清从搜集到的300多个故事中精选了25个,合作创作了《南京路上好八连2》;2023年3月27日,在“好八连”被国防部命名60周年、毛泽东主席写下光辉诗篇《八连颂》60周年之际,汪观清带领上海民盟书画院画家,到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采风、写生。创作了28个有关新时代好八连的故事。汪观清创作了《南京路上好八连3》的封面及故事《敬礼》。


2023年3月27日,汪观清到“好八连”写生。摄影:张志萍.jpg

2023年3月27日,汪观清到“好八连”写生。摄影:张志萍


南京路上好八连2封面.jpg

《南京路上好八连2》封面


汪观清说,创作连环画《南京路上好八连》,从连队战士身上,他想到了连环画《红日》。《红日》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依据的。在矛盾冲突时,凸显了个性。所以,画家要从生活找模特,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和增进解放军官兵和老百姓的军民鱼水情,这个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


长征情结,“金沙水拍云崖暖”


金沙水拍云崖暖 (国画).jpg

金沙水拍云崖暖(国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长征》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带领军队经受了无数艰难险阻和重重考验。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024年10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启长征90周年纪念。在汪观清70余载艺术创作史上,他四度创作了恢宏的长征艺术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永垂史册——


1959年,为庆祝上海解放10周年,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高度重视,召集上海油画、国画、连环画等各画种的代表画家集中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社科院”)借地创作,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蔡若虹主要负责。蔡若虹来社科院关心上海画家的创作情况,提出“擅长人物造型的连环画家要和中国画、山水、花鸟的画师们取长补短,合作创作,开拓、表现新时代为人民喜爱的新国画,为庆祝上海解放十周年献礼。”每天上午,总有一批领导、上海中国画院的老画家来社科院创作室。汪观清创作的六尺国画《上海解放》草稿,观摩时得到了创作组程十发、贺友直、应野平、刘旦宅、黄子曦等的一致赞许,认为他作品的构思切合展览主题。汪观清就邀请各位合作。六位大家配合默契,欣然合作,各显神通,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这幅巨作,整幅画面焕然一新。


汪观清一鼓作气,又创作了八幅国画《万水千山》人物画墨稿,选择与原来画山水画、后来又画年画的年长汪观清21岁的应野平先生合作。汪观清画人物墨稿,应野平补景着色,以中国特有的写意兼工笔墨和散点透视构图,创作了高6尺的“瑞金”“遵义”“金沙江”“泸定桥”“雪山”“草地”“腊子口”“陕北”八屏条《万水千山》国画。八屏条国画《万水千山》出版年画发行全国。1962年入选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59年,汪观清与应野平合作的国画八屏条《万水千山》,出版年画发行全国。1962年入选全国美展。.jpg

1959年,汪观清与应野平合作的国画八屏条《万水千山》,出版年画发行全国。1962年入选全国美展。


汪观清创作《万水千山》彩色连环画和年画,发行全国。.jpg

汪观清创作《万水千山》彩色连环画和年画,发行全国。


1976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汪观清从瑞金出发,经赤水、遵义、凉山雪山草地,到革命圣地延安。回来后,在报章上发表了速写。孕育了经典连环画《周恩来同志在长征路上》的创作。创作《周恩来同志在长征路上》时,汪观清带着脚本,带着任务,行走在长征路上。他脑海中浮现的是当年周总理在这里和战士一起用瓦片把小麦磨成米做饭、在贵州简陋的小房间和战士们一起召开党小组会、在过铁索桥时关心铁索桥的板牢不牢等场景。汪观清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底。这本画稿,他以每天画三四幅的速度,一鼓作气,短短20多天就完成了草稿,待审后再重新画。社领导对汪观清说:“这个就是正稿了。这么重大的题材你画得如此轻松,而且主要人物形神兼备,说明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精益求精的汪观清说还想修改。他从出版社拿回稿子,将主要人物的脸部和手略为改正后才放心,做到画前90%以上心中有数后,一气呵成,人物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出来。


周恩来同志在长征路上-封面.jpg

周恩来同志在长征路上.jpg

周恩来同志在长征路上


1978年,上海玉石雕刻厂(简称“玉雕厂”,现上海老凤祥玉石雕刻有限公司)为向国庆献礼,以长征为题材,创作大型玉雕艺术品《万水千山》。作为主创人员之一,汪观清从人美社借调到玉雕厂半年,参与大型玉雕作品《万水千山》的创作。汪观清带领上海玉石雕刻厂部分雕刻师重走长征路。从1978年11月21日开始,到1979年8月17日该玉雕作品的主体如期竣工。主创人员每天24小时连轴转。没有大型切割机,就使用比较原始的辅助材料,半手工、半机械地操作这件玉石雕刻。饿了,就吃碗面、拿个馒头。没有加班费。整整九个月,六千五百多个小时一刻也不停歇,经受住了重重的考验。


从“瑞金告别”“鏖战湘江”“遵义会议”,到“娄山关大捷”“巧袭金沙江”“歃血为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再到“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最终“会宁会师”……历经一年多的设计、修改、雕琢、打磨,这块原重7.3吨、高2.6米、宽1.3米的巨型辽宁青玉幻化成为一首歌颂长征精神的“立体史诗”,展现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创造了多项历史纪录,是当今最大的玉雕作品。原作现坐落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上海基地。


汪观清参与设计创作的中国最大玉雕《万水千山》。.JPG

汪观清参与设计创作的中国最大玉雕《万水千山》。


玉雕局部-飞夺泸定桥.jpg

玉雕局部-飞夺泸定桥


2016年,庆祝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准备举办大型画展。作为文史馆书画社社长,汪观清带领20余位画家第三次走长征路体验生活。礁石险峻,水势湍急,渡船场景惊心动魄。凭着对长征故事的深刻理解和对金沙江水岸的由衷感悟,汪观清以穿越时空的视角,创作了国画《金沙水拍云崖暖》,绘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惊险时刻。


《万水千山》,“了却了我的心愿”


长征历史震撼人心,长征题材挥之不去。


随着今年10月长征开启9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今年年初,汪观清就辗转反侧:“9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90年后的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在进行新的长征。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不想让玉雕作品《万水千山》就这样静静地沉睡。我想到了全中国最接地气的、最好的展览场所上海地铁。经与家属商量并征得同意,考虑将大型玉雕《万水千山》复制件,放到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展示,使更多乘坐地铁的乘客能够看到。这也是为讲好上海故事,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我将建议转达给申通地铁集团党委副书记葛世平先生后,申通地铁第二天就作出答复,采纳将此玉雕放到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展示的建议,了却了我的心愿。”


2016年8月出版的《万水千山》纪念画册。.jpg

2016年8月出版的《万水千山》纪念画册。


7月28日下午,由汪观清提供的玉雕作品《万水千山》复制件,在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中央展台向公众展示。


万水千山玉雕.jpg

万水千山玉雕


“笔墨军魂”,老艺术家的拳拳之心


著名诗人泰戈尔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汪观清的艺术创作脉络,从长征,到抗日,到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到雷锋,到好八连,到抗震救灾,到抗疫……汪观清以画笔为武器,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作为画家,要有新闻敏感。一有事件发生,我就要拿起画笔创作。这也是作为一名画家义不容辞的职责。”汪观清说。


从创作《扫雷英雄姚显儒》开始,汪观清和部队的缘分绵延70余载,创作了二十余部军事题材的连环画,占据他整个连环画创作量的四分之一。


汪观清创作的连环画代表作封面.jpg

汪观清创作的连环画代表作封面


2023年7月28日“八一”建军节前夕,“笔墨军魂——汪观清军事题材作品及相关史料展”在上海档案馆拉开帷幕。


这是汪观清首次军事题材专题展。看着自己的一件件作品,汪观清动情地道出心声:“这是上海档案馆第一次为一位画家的作品举办展览,说明他们对军事题材作品的高度重视。作为连环画创作者中的一员,我既感光荣,又倍感荣幸。我和部队有很深的缘分,我对部队有特别的感情。任何时候,只要部队需要,只要是军事题材的邀稿,不需要任何条件,我都会画。”


虽然已是94岁的高龄,但精神矍铄的汪观清从未搁下过手中的画笔。在未来的日子里,汪观清表示,他将继续以创作为己任,记录和讴歌那些最可爱的人。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