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主编的话

朱大建


cover_mini.jpg2024年第三期《上海纪实》今天上线了。


本期“弄潮”栏目刊发两篇作品。

唯爱基金的创始人余蔚先生和杜老师,对他们基金的投向是有过慎重选择和全方位考察的。借助互联网的地球村概念,他们搜寻了世界人才网,得出了“医生是全世界最紧缺人才”的结论。连发达国家都感到医生紧缺,何况我们发展中的大国。而一个医生的培养,所需的时间特别长。家庭没有足够的条件,学生没有足够的毅力,就可能半途流失。正是这样的考察,医生在他们的心目中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珍贵。也使他们义无反顾地将基金投向家境困难、品学兼优的医学生。从此,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仰望神秘莫测的夜空,期盼着星光璀璨。请读王雅萍《唯有爱,让星光璀璨》。


中国的教育,确实有自己好的东西,要好好继承下来。但中国的教育也要开放,要把西方教育一切好的东西学过来。中国的未来一代,不仅仅更懂中国,也必须懂世界。学校所有的活动,都从学生主体出发。在外部,是发现、唤醒和帮助;在内部,是认知、同化和顺应。这两方面的结合,会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和自我暗示。学校不断地激发每位学生的内驱力。在做法上是“小火慢炖”,“静待花开”。在校园内,培养每个孩子的‘乐群’和‘笃学’。‘乐群’是一种好的性格,也是一种高境界;‘笃学’需要意志坚定,心无旁骛,不为各种各样的干扰所迷惑。由此,乐群方能协和,笃学方可致远。请读王厥轩《用中西融合的方式,培养面向未来的学生——记上海市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卢慧文》。


本期“在场”栏目刊发七篇作品。


2024年10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启长征90周年纪念。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本文作者专程来到青浦画家村,专访今年94岁高龄的汪观清。在汪观清70余载艺术创作史上,他四度创作了恢弘的长征艺术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永垂史册。请读张志萍《“金沙水拍云崖暖” ——老艺术家汪观清的长征情结》。


白玉兰舒绽于甬道,金枝槐缅怀于碑林。仿佛蓝天更蓝,白云更白,在长长的甬道上,有孩童在奔跑,他们身上,中华文明之火、革命之焰在接续,正像那无名烈士墓前的长明火一样,永远指向明天,指向未来!走出龙华,阳光灿烂。“龙华千古仰高峰,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般红”,龙华的桃花,应该比别处的桃花更艳,更丽!请读沈裕慎《龙华烈士陵园纪行》。


喀什,维吾尔语“喀什噶尔”音译的简称,意为“初创”或“玉石集中之地”,是镶嵌在祖国最西部的边陲明珠。雄浑而壮阔的喀什,天山南脉横卧于北部,帕米尔高原耸立于西部,喀喇昆仑山在南部绵亘东西,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则在东部向着世界轻轻敞开。常年的冰雪融水注入叶尔羌河和喀什噶尔河,在沙漠之中浇灌出宝石般的绿洲,浇灌出祖国西部最为壮美的大漠风华。而巴楚的胡杨林,如同金色的翅膀,在大地的乐器上凝固成飞翔的姿势……请读杨绣丽《像雪莲花般开放》。


警察的职责,不仅仅是参与打击违法犯罪,作为社区民警,更重要的是基层治理、服务群众,只有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治理工作才能扎扎实实筑牢根基。这个‘治理’就包括树立‘服务’理念,拓展‘服务’功能。“警民心连心、警民一家亲”,是确保社区平安祥和的必要条件,亲力亲为与群众“面对面”联系沟通不可或缺。不访千家百户,不理千头万绪,不想千方百计,不说千言万语,不做引导教育工作,怎能摆平矛盾,解决问题?怎能赢得百姓信任、确保一方平安?请读天谛《随警走访三个半天——横沙岛社区民警孙辉印象》。


乔文龙的家庭农场贷款200万元建起大棚,在原来基础上扩大100亩种植规模的当年,一夜暴雪,瞬时间将一百多亩大棚彻底压垮。小小马兰头刚刚冒芽,瞬间被砸成烂泥,片叶无收,200万贷款泡了汤无力偿还……请读何秋生《“001号家庭农场”的开拓者》。


浦东书院这片土地上养育了不少百岁老人,有的故世、有的健在。限于篇幅,本文作者只采访了四位记忆良好、语言清楚、能走动的百岁老人。这四位百岁老人的特点、性格、习惯等有着出奇的一致,同是农民、同是心情开朗、同是不爱生气、同是饮食不挑剔、同是乐于助人等等,要说长寿秘诀,这就是他们的“秘诀”。请读施国标《走访浦东书院百岁人瑞》。


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美丽小兴安岭的“全国道德模范”刘宏燕,把她最绚烂的人生写在 “海安慈善”事业上。她把所有的爱奉献给了刘长明这个家。公婆看他不顺眼,看到她和别的男人说话,就叫儿子拿竹条子抽她,对这,她从不吭声,她替晚年老年痴呆的公婆端屎、接尿、擦身,从无怨言。关键是她的一段军人未了情,让她几十年如一日,为老兵,为抗战的,抗美援朝的,为对印、对越反击战的功臣付出太多、太多。她嫁到海安,成为享誉海安、江苏乃至全国的‘中国好人’。她的所有的善举、善行,都是父辈红色基因的遗传。请读汪满明《南飞的燕子》。


本期《亲历》专栏,刊登四篇作品。


五角场是民国时期的“新市区”,曾经建有不少老别墅,位于民府路上的“三十六宅”,政旦东路上的董大酉私宅,政通路赵无极家的老宅(现为五角场街道办公房)以及复旦大学宿舍区、原空军政治学院家属区的老别墅群等等,有的别墅至今完好保存着。本文作者曾经居住过多年的空军政治学院老别墅,这批老建筑今天大多数依然还在使用。请读周建新《老别墅的岁月尘烟》。


在人生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个人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本文作者与外滩有缘,从出生、求学到参加工作,与外滩结缘近40年,外滩,见证了他的成长。请读赵勇《外滩,有我抹不去的记忆》。


本文作者原是一名审计主审,但一直坚持写作,陆续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作品。审计工作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而文学创作需要的是生动活泼的形象思维。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经常会在本文作者的脑海里发生冲突。1994年4月,本文作者挥手告别了江浦路549号杨浦区政府大院,穿上橄榄绿警服,步入警营,以一名随警作战的公安宣传干部的身份,开始了另一种活法。请读刘翔《在杨浦区政府工作的日子》。


纯真的青年时代,心中永远有着田野里的红花草,海涅的诗,莫泊桑的《寂寞》,以及三座小雪山……请读李力《红 花 草》。


本期“往事”专栏刊发两篇作品。


1949年11月24日,康平路1号洋房内发生的一起抢劫杀人案。陈毅市长闻讯康平路1号发生凶案后,深感震惊。他拿起专线电话,对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局长李士英下命令道,抓紧时间破案,务必严惩凶手!请读李动《康平路1号大案》。


14岁的汤萼在《新闻报》看到一则广告,益新教育用品社招收女店员,条件是初中毕业。她瞪着广告看了半天,自己只有小学毕业,但实在不甘心,憋了一夜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求职信,得到了应聘机会。她被分配到金笔柜台,当时不可能想到,这将使她终身与金笔结缘。请读孙建伟《柜台里走出 “金笔汤”》。


本期“记忆”栏目刊发1篇作品。


我国著名儿童音乐家潘振声(1933-2009)一生创作并传播了二千多首儿歌,是我们当代少儿乐坛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被全国少年儿童称为“一分钱爷爷”,被音乐界誉为新中国的儿歌大王。他创作了《一分钱》《春天在哪里》《好妈妈》《小鸭子》《红太阳照山河》等深受儿童喜爱的歌曲。这些脍炙人口的儿歌,陪伴了新中国几代人的成长,潘振声是新中国儿歌开创者之一。请读曹伟明《潘振声:新中国的儿歌大王》。


本期“万象”专栏刊发1篇作品。


民国初的前四百多年老城厢被十处城门环围着。上海人自喻城里人,就是指住在城门里的居民。“老上海”有句调侃的话说,出了老城厢的都是乡下人。以老西门原名(仪凤门),顺时针分别是小北门(拱辰门)、老北门(晏海门)、新北门(障川门)、新东门(福佑门)、小东门(宝带门)、大东门(朝宗门)、小南门(朝阳门)、大南门(跨龙门)、小西门(尚文门)。老城厢里还有句旧话说“出了老西门,就不是老上海了”。 可见老西门就是上海老城厢的西大门,解放前是老城厢的门户,老城也是今日上海城之“源”。请读侯宝良《回味老上海心中的老西门》。


本期“风情”刊发六篇作品。


今年适逢巴老诞辰120周年。巴老晚年提倡“讲真话”。萧乾积极响应。他把这“三字”作标杆,因此,他努力做到“尽量讲真话,绝不说假话。”本文作者见过萧乾赠巴老的一幅墨迹,上书“敬贺巴金九十华诞。‘真话万岁’。萧乾。一九九三年十一月。”请读陆正伟《北海公园里的一场划船比赛——巴金与萧乾的友情》。


五四女作家庐隐,她和她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鲜活的历史。今年恰逢五四女作家庐隐逝世90周年和125岁冥诞。90年前的5月13日,庐隐因难产而不幸病逝于上海大华医院14号病室。本文作者梳理当年所搜集的有关庐隐的文学史料及拜访庐隐生前的几位同窗、好友等当事人的采访记录,将著名女作家庐隐与上海相关的史实整理出来。完成了庐隐女儿李恕先心愿。请读钱虹《现代女作家庐隐的上海情缘》。


2020年6月26日,中国女子书画会(筹)主席陈佩秋先生安然仙逝,平静地离开了她的亲人和为之热爱的书画艺术。作为中国女子书画会重建以来唯一存世的民国时期老会员,始终是中国女子书画会的一面旗帜,引领着特立独行、意气风发的女性艺术家们。陈佩秋的艺术创作出入古今之间,做到了“笔墨当随时代”,载入中国近代绘画史册,并将中国女性画家的绘画成就提升到新的高度。请读鱼丽《陈佩秋与中国女子书画会》。


羊城晚报“花地”副刊资深名编辑万振环, 接连写了多篇回忆在职时向多位文坛名家组稿、约稿 、交往、书信往返的往事趣事,文字朴实生动,记叙细致入微,情感深沉。请读万振环《文坛名家再忆(上篇)》。


本文作者采访人物画家叶雄、桑麟康,选取一些精彩的片段,和他们一起回眸上海百年纪事,上海开埠的历史回声。请读居平《水墨意趣与气韵——记人物画家叶雄、桑麟康》。


散文的生命在于真实。天谛的最新散文集《过庚子大年》,强烈的阅读感受,就是隽永笔力所到之处的真实两字。同时作者构思机巧,叙事灵动,文字精彩。而书中出现的诸多照片,也值得细细欣赏、回味。这些照片以写实见长,又时有艺术的闪光点,定格了一个又一个或感慨、或感佩、或感伤的瞬间。请读滕俊杰《言真切,趣其内,意无穷——跋天谛散文集〈过庚子大年〉》。

  • 唯有爱,让星光璀璨作者:王雅萍
  • 用中西融合的方式,培养面向未来的学生——记上海市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卢慧文作者:王厥轩
  • “金沙水拍云崖暖”——老艺术家汪观清的长征情结作者:张志萍
  • 龙华烈士陵园纪行作者:沈裕慎
  • 像雪莲花般开放作者:杨绣丽
  • 随警走访三个半天——横沙岛社区民警孙辉印象作者:天谛
  • “001号家庭农场”的开拓者作者:何秋生
  • 走访浦东书院百岁人瑞作者:施国标
  • 南飞的燕子作者:汪满明
  • 老别墅的岁月尘烟作者:周建新
  • 外滩,有我抹不去的记忆作者:赵勇
  • 在杨浦区政府工作的日子作者:刘翔
  • 红花草作者:李力
  • 康平路1号大案作者:李动
  • 柜台里走出“金笔汤”作者:孙建伟
  • 潘振声:新中国的儿歌大王作者:曹伟明
  • 回味老上海心中的“老西门”作者:侯宝良
  • 北海公园里的一场划船比赛——巴金与萧乾的友情作者:陆正伟
  • 现代女作家庐隐的上海情缘作者:钱虹
  • 陈佩秋与中国女子书画会作者:鱼丽
  • 文坛名家再忆(上篇)作者:万振环
  • 水墨意趣与气韵——记人物画家叶雄、桑麟康作者:居平
  • 言真切,趣其内,意无穷——跋天谛散文集《过庚子大年》作者:滕俊杰
  • 微@电影
  • 微@视觉
  • 微@音迹
  • 微@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