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主编的话

朱大建


1433136783124172.jpg《上海纪实》试刊第一期今天和读者见面了。


《上海纪实》是刊发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传记文学作品的电子刊,由上海市作家协会创办,依托上海作协主管主办的华语文学网(http://www.myhuayu.com)不定期出版。


《上海纪实》倡导“在场”精神,关注当下,直击现实,记录历史和时代变迁,反映社会进步和人的精神成长历程,体现创作者责任担当、理性良知和人文情怀,追求真实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统一。


《上海纪实》第一期刊发的15篇作品,就体现了我们的主张。


“在场”是《上海纪实》的主打栏目,主推现实题材的纪实作品。其中《山高人为峰》,写的是上海中心大厦的建造过程。这座上海第一高楼,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高耸在浦东小陆家嘴黄浦江边。从建筑规模上看,上海中心大厦有两个金茂大厦,或一个半环球金融中心的体量。这么大的超级高楼6年完工,显示了上海精湛的世界一流的建筑工艺、建筑科技。作者深入工地采访,怀着深厚感情写出,读着读着就会不由自主沉浸其中,为我们这座城市自豪。


《上海“猎狐”风暴》,写的是上海公安派出精兵强将,远赴海外,将一只只狡猾又贪婪的“狐狸”抓回国内的故事。这些腐败分子养肥了,贪够了,然后逃到国外,隐姓埋名,销声匿迹,来无踪去无影。但是,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作者将海外捉“狐”过程写得一波三折,写出了“狐狸”的狡猾,更写出公安干警的大智大勇,读后觉得畅快淋漓。


《燃烧自己,抽出肋骨当火把》,写的是司法改革道路上的‘燃灯者’邹碧华短暂而光辉的一生。邹碧华生前任上海市高院司改办主任。司法改革,是所有法律人实现法治梦想的机遇,更是一场触动既得利益的深层变革。邹碧华以智力、体力、精力的超负荷付出,常年累月的熬夜工作,最终累倒在岗位上。“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作者写出了邹碧华“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自己”的崇高精神境界。由邹碧华点燃的烛光,正照亮着法治中国的前行之路。


“亲历”栏目中《中国医生在摩洛哥》的作者,曾任中国援助非洲医疗队总队长。这篇作品由两篇情真意切的纪实散文构成。其中一篇写了上海松江区的妇产科医生王英。摩洛哥菲吉格全省约十几万人口,却唯有王英一名妇产科医生。年轻的王英凭借自身的精湛医技,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当地妇女治疗,为当地产妇接生,与当地妇女同忧患,同快乐,情感彼此交融。用她一颗善良淳朴的心换来当地百姓对中国医生的尊重。她为一位产妇接生一胎四个婴儿,哇,四胞胎!这在布阿法是从来没有过的。王英真是开心极了。


而读了“弄潮”栏目里的《与“凤凰”共舞——“十二生肖”的巴黎首秀》一文,就会感到,难度高,震撼观众,化险为夷,曾是中国式杂技的特征。“苦练”两字,是往日荣誉和成功的基石。新世纪的国际杂技舞台,却已迈入表演精确加上讲述一个有美感有情趣感人故事的更高阶段。上海杂技团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精心编排,一出崭新的《十二生肖》表演,经由舞台设计、音乐声效、精彩桥段的综合处理,就拥有了“灵魂魅力”。登上法国巴黎的“凤凰”舞台,引起巨大轰动。《费加罗报》的评论这样写道 :“向永恒的中国之美致敬”。


黄宗英是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界的标志性人物。在“经典”栏目中,罗达成写的《与黄宗英争议<小木屋>》一文,回忆了1982年黄宗英58岁时随生态学家徐凤翔进西藏原始森林采访的往事。黄宗英知道进藏的危险,她事先给亲人写好了遗书。罗达成写道:《小木屋》的结束语亦如朝圣者的誓词,令人震慑: “我们——一个一个、一群一群、一批一批知识的苦力,智慧的信徒,科学与文化的‘朝佛者’啊,我们也是一步一长跪地在险路上走着。凭是怎样的遭遇,我们都甘心情愿;情愿甘心。”宗英大姐与女主人公生死与共、百折不回的朝圣精神,让我们这些后辈报告文学作家望尘莫及。她的激情,在通篇文章中,在情节跌宕中,炽热而又浓烈地散发出来,读来既感人肺腑,又发人深思。


是的,报告文学的后辈们真该好好学学黄宗英。而《不落征帆的黄宗英》一文,则描绘出现在年已9旬的黄宗英的音容笑貌,配上微视频,相信定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本期的“记忆”栏目,推出了名作家陈建功的纪实散文《我与父亲之间》,写了他因童年时的刁蛮骄纵挨了父亲一顿痛揍后与父亲的情感疏离隔膜,写了心头的隐痛。其实,他知道他爱父亲,父亲也爱他。父亲也一直在为那次暴打而后悔,用一生在弥补。而父亲的突然去世,让这隔膜成了永远的遗憾。读了此文,不由自主联想起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往事”栏目中的《棉花坡的痛与暖》,是从女性和爱情角度写杨开慧。作者的眼光,聚焦在“痛与暖”上面。杨开慧跟随毛泽东走南闯北,在大革命失败后紧护着3个儿子东躲西藏,赴刑场前牵挂亲人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难以言表。但作为女人,一生中找到灵魂上的伴侣,生活中的知音,又是多么的温暖。一个女人在她最美好的年华和一位伟大的男人相知相爱,为之生,为之死,为他献出生命时,她的内心并不恐惧。读读藏在杨开慧卧室后墙泥砖缝中的、杨开慧写在手稿上的深情话,殷殷之情,拳拳之心,痛与暖互相交织,互相缠绕。 


为纪念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本期刊登了怀念萧乾和邹韬奋两篇文章。谨以此向萧乾先生和邹韬奋先生致敬。


萧乾是著名作家、翻译家、资深战地记者。二战期间。萧乾于1939~1946年兼任《大公报》驻英国特派记者。他以战地记者身份驰骋欧洲战场,一一亲历了美军第七军挺进莱茵河、盟军诺曼底登陆、著名的波茨坦公约会议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的战犯审判,以及联合国成立大会等传奇般的历史时刻,是中国唯一经历欧战全过程,同时又是采访欧洲战场被破格授予盟军少校军衔的唯一一位中国派驻记者,由此发表了上百万字以战争战地战后见闻为重的新闻作品和纪实文学。


邹韬奋是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民主战士,中国知识分子的卓越代表,著名新闻记者和出版人。20年代著名品牌《生活》周刊主编,生活书店(三联)创始人。抗日期间“救国会案件”入狱坐牢的“七君子”之一。解放后以他名字命名的“韬奋奖”为中国新闻出版界最高编辑奖。他的政论和著作至今是中国新闻学教材。


《从前上海有个荣康别墅》的作者,是一位定居美国的上海作家。文章呈现出来的,是旅美上海人眼中的上海弄堂生活,情深亦有趣。


《道路清扫工的一天》,写的是青浦城里女清扫工张彩英平凡的一天。清扫马路的工作,繁重之外,还要面对“我们不扔垃圾,你们饭也没有吃”的不文明言语。让我们尊重每一个平凡普通的劳动者吧。


《上海纪实》是依托新媒体开放式平台出版的电子刊。为适应新媒体用户端快捷获取资讯的阅读特性,在《上海纪实》电子刊及其微信订阅号上,专门开出“微记录”视频栏目。试刊期间,我们与文汇报新媒体中心精诚合作,陆续推送由其主办的历届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优秀纪实类作品。希望以这样的尝试,拓展纪实文学的表达形式,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


上海曾经是纪实文学创作的重镇。历史上曾涌现过很多纪实文学名篇。如夏衍的《包身工》、黄宗英的《小木屋》等。也培养、成长起一批热爱、擅长纪实文学创作的海派作家,一些作品曾获得中国作协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等各种全国性文学奖。


上海也一直是纪实文学的出版重镇。培养、成长起一批热爱纪实文学的名编辑队伍;历史上,上海的报刊杂志刊发了大量纪实文学作品,出版社出版了大批纪实文学书籍,团结、吸引了大批全国各地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家。


希望《上海纪实》电子刊的创办,能为上海纪实文学的繁荣发展,再尽一点绵薄之力。 

  • 山高人为峰——“上海中心”建造纪实作者:陆幸生
  • 上海“猎狐”风暴作者:童孟侯
  • 燃烧自己,抽出肋骨当火把——追记法治“燃灯者”邹碧华作者:江胜信
  • 中国医生在摩洛哥作者:刘红炜
  • 与“凤凰”共舞 ——“十二生肖”的巴黎首秀作者:吴越
  • 与黄宗英争议《小木屋》作者:罗达成
  • 小木屋(选摘)作者:黄宗英
  • 不落征帆的黄宗英作者:陆正伟
  • 我和父亲之间作者:陈建功
  • 棉花坡的痛与暖作者:丁纯蓝
  • 驰骋二战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作者:秋石
  • 韬奋先生在上海作者:孔明珠
  • 从前上海有个荣康别墅作者:聂崇彬【中国香港】
  • 道路清扫工的一天作者:戴仁毅
  • 微@电影
  • 微@视觉
  • 微@音迹
  • 微@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