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 . 家乡的味道来了!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家乡的味道来了!

作者:沈轶伦 发表时间:2020-08-18 点击数:61

汪捷35岁,圆脸,高个子。一双手伸出来,从白色制服边缘,露出右手腕几处烫伤,显示他的职业:厨师。但近看,那是烹饪时热油溅出的灼痕,并无刀疤。“怎么可能切到自己呢,我功夫好着呢”。2019年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上海和平饭店设宴欢迎出席的各国贵宾。当晚主厨,正是和平饭店行政副总厨汪捷。做手艺人的,对自己的能耐有信心,可就是这个操持国宴也稳稳当当的汪捷,2020年2月24日晚上,失眠了。


这个让汪捷失眠的夜晚,和平饭店采购部里,采购员黄海涛很紧张,他已经打了7通电话在跟进细节,不断在和供货商确认信息。日常和平饭店,一次只定20公斤左右牛肉,但这一次,要确保500公斤牛肉翌日抵达饭店。足足多25倍,能行吗?


也是这一夜,59岁的周志强在自己家里拿出好几块牛肉,放在不同温度里冷冻和冷藏,然后反反复复实验化冻情况。他曾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负责餐饮和会务接待,现在又是锦江国际食品餐饮管理公司的总经理,他经手的宴会和食品无法计数,但此刻,他像个初次入行的新人一样,盯着桌上几块牛肉,一直对着手表。


这一晚,在接近上海外环线的宝山区安达路241号,上海新天天低温物流有限公司吴淞冷链基地里,总经理谢珮玲一遍一遍从50多名驾驶员中在筛选名字。谁家有生病的老母亲,谁家有应届的考生,她都将名字剔除了。最后三个名字,留在纸面上。她犹豫着,要不要给他们打电话。


而天快要亮了。


【2020年2月25日 清晨6:00】


曙光初露的时候,汪捷把妻子孩子交到同一小区的岳父母家后,准备出发。他特意让同事开车来接他。从家到单位,平常近40分钟的车程,这天只用了15分钟。眼前,是上海最知名的两处地标——在南京路最东端和外滩的交汇点,和平饭店高大美丽的侧影,出现在朦胧的晨光中。


从1929年营业开始,和平饭店已经见证过中国多个重要时刻,其身处的百年外滩,和隔江对望的陆家嘴,又各自展现着这座城市在不同时代同世界打交道的印记。这所知名饭店前,一年四季永远游客攒动,而春节,本应是酒店业一年中最热闹的档期。但在这个冬日的清晨,当汪捷下车时,只见整片南京路外滩,寂静无人,整座酒店里,也几乎没有住房客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男人,汪捷从没见过城市呈现这样的空寂。从业17年,他也头一回这么忐忑——今天他要服务的客人,不在饭店桌边,而在千里之外。


他们,是正在武汉疫情防控一线的上海援鄂医疗队。


image.png

2020年2月27日 第二批上海援鄂医疗队的队员聚在一起,享受了一顿来自和平饭店“投喂”的牛排大餐(解放日报社特派武汉记者 董天晔 摄)


在与看不见的病魔作战的第一线,医生们必须有足够的体力,才能打持久战。习近平总书记在23日发表重要讲话,“要关心关爱一线医务人员,落实防护物资、生活物资保障和防护措施。”武汉当地已经保障了医护人员每日的盒饭。但如何在现有的三餐之外,进一步为前线战士补充营养?上海后方动员所有力量,只为更好地替武汉助力尽一份心。


在所有的食品里,牛肉的营养成分位居前列,而放眼全上海,作为做牛排最好的厨师之一,和平饭店的汪捷当仁不让。当得知自己将为援鄂医护人员做牛排后,汪捷第一反应是“没有想到”,然后,一股劲慢慢在他身体里涌上来。


百年不遇的疫情袭来,守着手机刷新闻的焦虑、担心和害怕,不得不逐一关闭和平饭店里五家餐厅的忧虑和茫然,还有对前线医务工作者的敬佩和只恨自己使不上劲的无奈,百味杂陈,不断冲击着汪捷,但忽然,手里有了一件清晰可感的任务。“即便不能去前线,不能亲自救死扶伤,但我在我的岗位,也能做点什么。”


这种确认自己能做些什么的感觉,竟是做国宴也没有的自豪。


在24日接到任务当天,汪捷已经回到宴会厨房,从库存牛肉里取出食材,反复试验了四次。


进博会晚宴上制作的牛肋排,采用的是西式煎烤方法,上桌后立即食用,风味最佳。但此刻这份特殊的牛肋排制作,不是简单的出锅到上桌,所考虑的也不仅是传统的“色香味”。厨师们必须把送去武汉的物流时间、食品本身的安全、口感和营养以及方便后期加热三个要素都通盘考虑进去。


因为受到疫情影响,和平饭店当时已经几乎没有客人。从没这样安静过的厨房里。汪捷一次一次调整烹饪方法。最后决定采用西式的烹饪方法,将四面煎上色,使肉的表面上色定型,锁住牛肉本身的水分和香气,再借鉴传统中式的做法煨,以文火的方式加入波特酒以及各种香料炖煮,使牛肉酥而不烂,香而不腻。


25日清晨7点半不到,载着500公斤牛肉的供货商的冷链车停在了和平饭店滇池路门口。十几位为这次做菜紧急集合到位的厨师们手持一堆推车,已经站在门口等候。


足足20箱25公斤装的牛肉被分批送到厨房。


炉灶、厨具已经在食品卫生经理监督下消毒了几遍,地板锃亮、不锈钢台面隐隐反射银光。所有厨师将每小时洗手的频率也提高到每半小时洗手。一切为食品安全再安全到万无一失。


36岁的加工厨房厨师长谢麟将所有牛肉清点到位后,先进行粗加工处理,切去筋膜、肥膘,然后转交给宴会厨师,进行第二步的调味、煎制。煎制好的牛排,淋上汪捷在大锅里调制的酱汁后,再分批进烤箱,表面覆盖锡纸以160度的温度烤制3个小时。


烤完后冷却,改刀成每份180克的小份,真空包装,再回到蒸箱,以100度的高温蒸到牛肉的中心温度达到75度以上,然后采用冰浴的方法,将肉急速冷却至5度以下后,取出擦干表面水份,贴上标签,置于专用的容器内,放入冷库待运输。


整个烹饪过程中,烤制的时间最长,但烤箱一次只能烤300份左右,为此他们足足烤了6批。最后做好的牛肋排数量,正好和当时前线援鄂医疗队人员的数量匹配。而每份180克,比国宴规格增加了30克的重量,就是为了给一线医疗队员增加蛋白质。


image.png

和平饭店的厨师和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为前方抗疫战士准备食物(和平饭店提供)


【2020年2月26日 凌晨3:00】


凌晨3点,经过整整一个昼夜的奋战,和平饭店楼上的宴会厨房里,最后一份牛肋排准备完成了。几乎整条街上,只有这幢楼的这一层面的窗户灯光还亮着。而此刻,锦江国际食品餐饮管理公司的冷藏车,也已经在和平饭店滇池路的门口等了3个小时。


44岁的严锋,平时的工作是专注菜肴量化标准的研发总监,但现在,他是4名跟车员中的一位。在冷藏车里,他琢磨着接下去要面对的任务:保证将菜肴安全送到新亚食品厂位于闵行沪闵路1724号的基地。


这是一辆来自新亚食品厂的载重量为5吨的冷藏车,车厢里的温度可以保持在0-4度。所有牛肋排回到新亚食品厂后,先进入急冻库冻到零下38度,冻成硬邦邦的石头状,然后再放入另一辆冷藏车装车。这样,从上海开到武汉,预计全程大约需要12个小时,也就是说,这批肋排到武汉之际,也正好从石头状自动化冻,等到了医护人员手里时,用开水烫一烫,正好可以食用。


这个化冻的温度点和时间节奏,是先期在锦江国际食品餐饮管理公司内部,总经理周志强和大家反复试验后的结果。当时在武汉,上海的医疗队驻地彼此分散在19个不同地方,因此很难派遣厨师去给驻地不同的队伍做饭。一些驻地由于是紧急被征用的,当时还缺乏微波炉等设备,唯一的加热工具,就是客房里的烧水壶。因此送去的加强营养餐,必须将后续加热步骤简化到用开水烫开即食。


image.png

和平饭店的厨师和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为前方抗疫战士准备食物(和平饭店提供)


凌晨4点不到,厨师们带着刚做好的牛肋排下楼了,白色制服的身影出现在了饭店门口,所有的牛肋排被小心装入冷藏车。直到目送车辆消失在夜色中,汪捷和厨师们才回过神来,他们居然整整一天都没有吃饭。


照例平时此刻,是饭店职工食堂供应夜宵的时间。但由于疫情影响,职工食堂也没有营业。最后,这群国宴厨师们,一人找了一碗方便面,坐在员工休息区,呼哧呼哧开吃。


【2020年2月26日 下午 15:00】


傍晚时分,刘明远和李其华,互相对望一眼。


认识这么久的老哥俩,第一次看到对方戴着口罩全副武装的样子。很不习惯,有紧张,也兴奋。作为上海新天天低温物流有限公司的两位资深一线运送驾驶员,他们日常的工作,就是开车送货。普金总统访沪、世博会、亚信峰会……上海几年来承接各种大型活动,新天天低温物流有限公司都参加了运送食材的后勤保障任务。但尽管参加过许多大活动,说到治病救人、逆行疫区,那他们是一点儿经验也没有的。


烧制好的牛肉凌晨被送到新亚食品厂后,经过急冻处理和分配装车后,现在,时间到了。要发车了。刘明远和李其华是第一组驾驶员。目标武汉。


他们要开往武汉的,是一辆8吨东风天锦的冷链车,坐在车厢里,他们意识到,如果说整个抗疫是一场战争,那么现在,他们的战场,就在方向盘后的这个空间里了。


他们是新天天的总经理谢珮玲连夜筛选出来的3名驾驶员中的2位。除了是单位里安全行车的代表,同时他们还有一定的修车技能。武汉已经封城一个月,此去千里,到那边会遇到什么,在路上会遇到什么,谢珮玲和驾驶员们心里都没有底。


但上海人认准一条,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油门踩下去,上高架,走沪渝高速,车辆驶出上海,身边车流逐渐减少。


等到了安徽地界后,路上几乎已经没有什么车了。唯一看到一些车辆开过,也是全国各地正在驰援武汉的物资保障车。假如用GPS的数据画面,也许能够看到更直观的场景,那是全中国在向武汉输血。


在快到武汉时,驾驶员在服务区下车休息、给车加油。看到迎面走过来两个驾驶员,彼此攀谈几句,发现大家都是各地驰援武汉的物资保障车的驾驶员。驾驶员们互相敬烟、抽烟,聊聊疫情,有担忧,也有看到彼此的安慰,还有豪情。


是真的没有过这样的豪情——驾驶员从来怕见到交警。但这一路开过来,沿路交警看到他们车身上的绑着的红色横幅上“援鄂物资”字样,都立定敬礼。车子开进武汉,离高架较近的居民楼里的居民,持有通行证在武汉街头行走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只要看到他们的车,都会鼓掌、行注目礼。


都是开了小半辈子车的人了,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没有过这样的惊喜。不善言辞的驾驶员,对望一眼,都眼圈一红,从没有一刻像现在,觉得驾驶盘把在手里,似乎有光。


【2020年2月27日 凌晨 4:50】


凌晨4点,武汉锦江国际大酒店总经理蔡维华,带着9名酒店员工,站在武汉龚家岭收费站,已经吹了好一会儿寒风。


这寒风也叫他们珍惜。此前蔡维华和员工们一直待在酒店,已经都超过一个月没有出门了。蔡维华甚至能感到员工下车刹那的小欣喜。久违的小自由,让大家下蹲起跳,伸展双臂,拥抱空旷街面上,从欢乐大道吹过来的风。


这9名员工出门,意味着现在武汉锦江国际大酒店内工作人员的半数在此。这家位于建设大道707号的五星级大饭店,紧贴着武汉的西北湖,位置绝佳,春节前夕,本来260个员工都准备好好大干一场,迎接客人,提升业绩。这也是上海人蔡维华被派到武汉锦江国际大酒店担任总经理的第二个年头,在拜访了许多老客户、给员工开完联欢会和鼓劲会后,他本来也已经买好1月22日的火车票准备回上海和妻儿过年。


谁料疫情袭来!


蔡维华退了火车票,遣散了大部分员工,只留下10名酒店工作人员,再加上9名因为封城没能回家的员工。现在,偌大一座酒店,只有他们了。


蔡维华每晚给身处上海的忧心忡忡的妻子报平安。他对着视频说说笑笑,说“情况还可以”“一切没有新闻里说的那么严重”。但放下手机,他的笑容马上塌陷下来。


从蔡维华住的15楼酒店客房望下去,整座武汉一片死寂。只有附近商铺的霓虹灯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闪烁。长久的隔离,让这个53岁的男人也抑郁起来。有一天,他看着窗下的世界,有那么一秒钟的时间,说不出为什么,他几乎脑子一片空白。他赶紧给武汉上海商会的朋友发消息,诉说自己的精神状况,朋友回复“你别开玩笑”。蔡维华心里想“不,我没有开玩笑。”


蔡维华此前一直在上海从事酒店业务。酒店是个人间秀场。各种人间冷暖,他自诩都已经看遍。作为一个自认为一直“满脑子业绩,非常理智,不动情”的人,他最没空去培养的是内心的小情绪。但现在,整座城市按下暂停键,他整晚睡不好觉,所有的职工指望着他,无数思绪,无处可说。他不得不孤身一人,直面心灵深处。


随着各地医疗队驰援而来,武汉锦江国际大酒店也被征用为医疗队的驻地。2月15日,上海援鄂医疗队前方工作协调组入驻酒店,23日,上海心理医疗队50人入驻酒店。


有人来,就要吃。蔡维华多想像往日那样,用五星级餐饮水准,好好做几顿大餐,给上海来的同乡一饱口福,可是此刻,厨师没法来,食材买不到,厨房已经不开张了。医疗队员们的所有餐饮,由武汉当地相关部门统一送盒饭解决。两地口味差异,加上连日劳顿,以及对疫情的忧虑,许多队员可见地瘦下来。


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人的所有需求,压缩到最基本也最实际的东西:吃。


也就在此刻,蔡维华得到消息,后方要给前线送吃的来了。


27日凌晨4:15,蔡维华带上酒店9名员工,分别开着一辆别克商务车和一辆考斯特出发。从市区到龚家岭收费站,眼见九省通衢的大城市沿路寂寥无人,车内大家都深受震撼,沉默不语。抵达收费站后,他们下车,抽烟,活动手脚,一边紧紧盯着GPS上来自上海车辆的实时位置。等到接应完成后,他们将在27日下午,把所有牛肋排被分送到19个驻地每一位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手中。


现在,车近了,更近了。


8吨东风天锦冷链车里,满载着上海国宴级厨师精心准备的牛肋排。从采购、烹饪、到下锅、装盛、改刀、定型、包装、运输、送达每一个环节,一路经手的无数人,他们没有留下姓名,他们彼此互不相识,他们不曾接触医生护士,医生护士们也不会知道他们,但大家在这一道菜里相逢。


多少家乡人的祝福,都凝结在这无言的相逢里了。


image.png

前线的护士拥抱千里驰援的卡车:家乡的味道来了(锦江集团提供


夜色中,冷链车稳稳向龚家岭收费站驶来。那一千多份牛肉,逆行千里而来,是雪中送炭的情谊,是故乡的风味和温暖,是后方的母亲牵挂着远行千里的将士的一封家书。


【后来】


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上,展示了这样一幅照片:一个身穿蓝色防护服的年轻护士,飞奔到一辆停下的卡车边。卡车车头挂着一幅鲜艳的红色横幅“家乡的味道来了,上海医疗队加油。”


姑娘抱着车头,也抱着横幅,脚也快乐地翘起。即便戴着口罩,也能看到她年轻的脸上,满溢的笑容。


后来,在和平饭店,中餐行政主厨马浩成告诉我,当他4月底去杭州屏风山工人疗养院为在那里疗养的上海援鄂医疗队员掌勺时,遇到了这名援鄂回来的护士。“我和她合影了”。马师傅骄傲地挺直胸膛。


在牛肋排之后,上海的和平饭店、锦江饭店、新锦江大酒店、静安昆仑大酒店、虹桥郁锦香宾馆、锦江汤臣洲际大酒店等沪上几乎所有的知名大饭店,由上级统筹,组成顶尖厨师团队,前后分5批,做了3万多份特色菜肴,有油爆虾、腌笃鲜、上海熏鱼等等,和其他慰问食品、物资源源不断送抵武汉。


而这,只是上海人民支援前线的一小部分。


但这是带着家乡味道的一部分。让前线医护人员虽在千里之外,但面对汹涌病魔,能安心下来的一部分。这是熟悉的芬芳,味蕾的慰藉。就像马师傅许多次回答别人的提问时的答案一样。


“什么菜是最好吃的?”


“妈妈烧的菜。”


本应在小年夜前回到上海的蔡维华,一直到4月6日,才和上海最早逆行者中山医院的钟鸣教授同批回沪。解除隔离后,蔡维华一直待在家里。往日这个要强的,时刻盯着业绩的男人,忽然变成了一个温暖顾家的人。和儿子的一次谈话,和家人的一次平平无奇的早餐,都叫他几乎落泪。但问他是否重新来一次,他是否还会在封城前选择退票留在武汉。他说他一定会。


他期待着回到那座英雄的城市去。他说如果再有一次需要,他如果不再管理一座酒店,他会去做一个医院的志愿者。这个一心一意都是数据和业绩的人,他现在说自己第一次发现“原来我是一个感性的人。”


刘明远和李其华还有蔡国伟这三位驾驶员,后来承担了锦江国际集团发往武汉物资的所有运送任务。他们轮流出发,回上海后入住隔离酒店,隔离期满再次出发,回来后又隔离,如此前后五次。整整两个月没有回家。但一次比一次,他们出发时的心情轻松,武汉的行道树绿了,冬去春来,一切都在恢复。


汪捷也终于忙得告一段落。这才把女儿从岳父母家接回自己家。女儿还小,或许不能明白父亲的心情起伏。汪捷自己也咬牙,决定什么都不对妻女说。做手艺人的,拿东西出来就是,都不是话痨。倒是岳母有一次在新闻里,看到前方医疗队吃到了后方的加餐新闻时,截屏发在了亲戚群里。问汪捷,是你们加班加点做的啊?汪捷摸着后脑勺,嘿嘿一笑。


image.png

和平饭店的厨师和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为前方抗疫战士准备食物(和平饭店提供)


五月,和平饭店里,客人已经恢复用餐。几位住店客人在酒店导游的引导下,鱼贯走入著名的和平厅,汪捷带我和他们迎面走过。和平厅的窗外,蓝天白云,陆家嘴经典的摩天大楼群组如诗如画,近处外滩上游人数已经渐渐恢复如往昔,南京路上又有了人群攒动的熟悉场景,黄浦江上船来船往,海鸥飞舞,江风和煦,徐徐吹来,抚慰人胸怀。


在进博会欢迎晚宴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在这里告诉中外宾客,上海自近代以来,就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美誉,引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


具体到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在疫情袭来时坚守岗位的人,无数不在抗疫一线、不会被报道,也不被人知道名字的人,他们一起,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看不见的手,紧紧交织在一起,他们一起,构筑成了后盾。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