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 . 工匠创新有力量——记“国网工匠”、 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杨庆华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工匠创新有力量——记“国网工匠”、 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杨庆华

作者:姜铁军 发表时间:2020-08-18 点击数:57

北京。


2017年1月14日。


国家电网公司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在热烈的掌声和欢快的乐曲声中,荣获国家电网公司首届“国网工匠”荣誉称号的10位员工身披大红绶带,依次走上主席台,从国家电网公司领导手中接过荣誉证书。上海市电力公司检修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专业工程师杨庆华十分激动,手捧的不是荣誉证书,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光荣的担当。


在自己的荣誉证书里,有领导的关怀、有同事的帮助,有许许多多人为这份荣誉做出的支持。


9fc18cebbb36a9c370335b6dc12450bf.jpg


“我只是他们的代表,荣誉是大家的。”


他的眼睛不知不觉地湿润了……


其貌不扬的技校生——坚持的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凡——一次事故的教训和启发——为创新“走火入魔”——“高空防坠落装置”诞生


年轻的时候,他个头矮,长得瘦,少言寡语,用民间话说“不起眼”。他的志向也很简单,当一名好工人。


从上海电力技工学校毕业分配到上海供电局高压工区工作,和其他年轻新员工报到,有个简短的欢迎仪式。工区领导看着他,拍拍他的肩膀:“这么瘦,吃得了苦吗?”潜台词是,高压工区不是爬铁塔就是巡线路,没有省力的活,坚持得住吗。上海供电局最苦最累的工作大部分都在高压工区,有些年轻人不安心工作,总想“跳槽”。他把胸脯一挺:“我行!”发自内心的自信和坚定,是年轻的心中鼓荡起的驶向理想的征帆。


能干、踏实、肯吃苦、有韧劲……


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兢兢业业……


单位把他安排在检修班工作,他就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他的理念很简单:我是个工人,老老实实把单位分配的工作做好。做个好工人,看起来简单,做好很难,连续坚持做好更难。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敬业的精神把自己那份“不起眼”的检修工作做好,不是随随便便能做好的,坚持的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凡。


他当徒弟,默默地观察师傅怎么样工作;他独立“单飞”,默默观察身边的同事工作上有什么好方法;他当师傅,精心把技术传授给徒弟……


f9dfffcc6857194c393e07ffc900dae1(1).jpg


时常在身边带一个小本子,把工作中的经验,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一一记录下来。他是个有心人,想法也简单,日积月累的这些东西,以后也许会有大作用……


6年以后,他从一名普通员工被任命为检修班副班长、青工培训班班长……一直在班长这个岗位上任职,单位同事开玩笑说他是“老班长”。他喜欢班长这个职务,也不好高骛远,他在班长这个岗位上体现自己的价值,经常带领自己的班组员工搞点小发明、小创造。日积月累终于从量变到质变,产生了巨大飞跃。他从一名普通电力员工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电网公司技术能手。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等荣誉称号……


期间,杨庆华的单位名称多次变动,最后定格在“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公司管辖从220千伏至500千伏超高压、±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和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架空输电线路。他的工作岗位大部分时间都在检修班,现在是国网上海电力公司检修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专业工程师,身份一直是普通工人。


记忆里烙印最深的事情是他当工程部副经理时发生的。一次,铁塔发生事故,两个青年员工在工作时受伤。负有领导责任的杨庆华被严厉批评,受到撤职处分。有人劝他:“撤职就撤职吧,还没芝麻大的一个小官儿,当不当还能怎么着?”


他不为自己被撤职难过,难过的是为什么本可以避免的事故因为一时大意发生了。难过的是自己一直细致、细心、注意细节,为什么还会“马失前蹄”……认认真真地反思,吃不下饭,心里犹如被一把利剑刺痛。他想,安全生产比天大,没有安全,其他工作都失去了意义。冥思苦想,举一反三,从铁塔想到线路,想到检修,想到运行中怎么样才能不发生类似的安全事故……


妻子蒋慧萍看他茶饭不思的样子,说他“走火入魔”了。这些年,家务事几乎都是蒋慧萍做,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工作。“他干的工作辛苦,不能分心。家里事尽量不叫他操心,让他一心做他想做的事。”蒋慧萍经常和邻居这样说。


有蒋慧萍这样的贤内助支持,杨庆华更加刻苦钻研。只有技校文化,想把自己的设想变为图纸,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一遍一遍设想、设计,一遍又一遍把自己的想法画出草图。常常夜不能寐。感觉没把握,先把草图拿给学历高的员工请教。本来不太善于言辞,要搜肠刮肚地把自己设想的“高空防坠落装置”表达清楚。开始,有人不以为然,老杨那个文化水平搞创新发明,逗着玩吧?他不厌其烦讲解自己设计的“高空防坠落装置”是个什么样的工具,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aca794a0b3a98a69dcdccdc7cc293b69(1).jpg


渐渐地有人被他吸引,有人被他的执着感动,有人觉得他的设想有点意思。那些枯燥的解说好像也变得生动起来。关键时,国网上海检修公司领导知道他的想法,表示大力支持。检修公司秉承一个理念“工人创新有力量”。上海的工人技术创新有光荣传统,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涌现出许多在全国闻名遐迩的工人技术创新人物。对工人的创造发明大力支持,上海电力检修公司从上到下都有共识。


大家七嘴八舌,帮助杨庆华完善设计,他真切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他主导下,设计逐渐完善成型,最后制作出符合设计要求的“高空防坠落装置”。经过实验,终于作为电力检修运行创新工器具运用到检修实践中,效果很好,一线工人说了一句大实话“用上它不用再提心吊胆了”。“高空防坠落装置”在检修公司得到大力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安全生产指数,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用这个装置,有效地防止了在高空线路上作业的员工发生意外。


这次工器具创新,让杨庆华看到了一片新天地。普通工人只要努力,只要能动脑、肯动脑、善动脑、会动脑,都能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作出贡献。


汽车起重塔吊改变了什么——抗冰抢险带头人——凭创新20天完成抢险任务——“脑洞”往什么方向开——从一个想法到“应急抢修塔通用模块”


检修工主要是和铁塔、线路打交道。杨庆华说,一年365天,睁眼闭眼都是铁塔和线路,见不到它们,心里就像少点什么,这成为了一种“职业病”。组立铁塔是他经常做的一项工作,其中的难点他比谁都清楚。


c73f00c9705f090bce19c60a131d692f(1).jpg


深秋,秋雨霏霏,上海郊外。


国网上海检修公司检修班的员工正在紧张作业,任务是把一座220千伏铁塔组立起来。组立高的铁塔必须使用塔吊,需要先做基础,再把塔吊建在基础上。


一台挖掘机在忙碌地工作,挖斗深深地刨进泥土里,“轰隆隆”地响着,把挖斗里的泥土堆放到一边。这项工作对检修班的员工来说习以为常,杨庆华平时也没觉得这么干有什么不好。他站在挖掘机旁边,看着那个大挖斗挖下去,抬起来,抬起来,再挖下去,循环往复,忽然冒出一个念头:事故时间允许的话,这样按部就班可以,如果时间紧张,比如紧急抢修,工作还像这挖掘机一样一板一眼,行不行?


为什么不能改变呢?


脑子里总琢磨这件事。


他算了一笔账:为组立铁塔做基础,铁塔组立完成,吊车撤了,基础却永远留下了。埋在地里的不是基础,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当工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就得了,这些事好像用不着他操心。他心疼,国家的钱也是钱啊!


要是能省下这笔钱,又加快工作效率就好了。


下班回家的路上,他这么想。


听到身后有汽车鸣笛声,凭经验知道是大型卡车。“大卡车不许在市内通行啊”,心里想着,回头看,一辆标着“抢修”字样的起重吊车从身边“呼”地开了过去。卷起一股风,拂起他的衣襟。


他呆呆地站在路边,看着起重吊车转过十字路口不见了。


冷不丁从心底深处冒起一个念头:组立铁塔为什么不可以用汽车起重吊车呢?另一种声音同时在心底深处响起:老杨,别没事找事,这种吊塔组立铁塔方式使用多少年了,你要出风头吗?


内心里自己和自己作斗争,要不要改变呢?


最后是自己说服了自己:创新才有力量,创新才能改变现状。无论做什么事情,因循守旧就是落后,只能是慢慢消亡。


他找到工区领导,讲述自己的想法:使用吊塔不要再做基础了,采用汽车起重吊车,省事、省时、省力、省钱、省心……他考虑得很成熟,不是心血来潮:铁塔低的用50吨起重吊车,中等高度用100吨起重吊车,超高度的用500吨起重吊车。租用起重吊车的费用大大低于做基础的费用。关键是,起重吊车是重复使用的,做基础是一锤子买卖。


工区经过慎重研究,决定采用他的建议。


固定式塔吊从此在检修公司退出了历史舞台。别看只是使用工具的一个小小创新,在全上海推开会产生什么样的效益?在全国推开呢?在上海这样一个常常受到风暴潮影响的大都市,输电线路紧急抢修最关键的是时间。狂风暴雨里,老天爷不允许按部就班的做基础,他的创新建议可以赢得时间,这是最有价值的!


他的每项创新,都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痴迷程度,常人很难做到。


2008年1月,中国中南部遭遇百年不遇的雪灾。


湖南告急!贵州告急!江西告急!浙江告急!……


国家电网公司一声令下,全国各地组建的数百支抢修队伍奔向灾区。


危难时刻显身手,杨庆华主动请缨,要求奔赴抗冰抢险第一线。他被任命为抗冰抢险队领队,率领120余人队伍紧急奔赴浙江金华的琅琊山区……


那山很高、很陡,山坡上大片大片的树木因受到大雪的重压,枝干纷纷劈断,露出白花花的树碴,像一道道伤口,诉说刚刚过去的这场大雪对它们的无情摧残。铁塔矗立在山顶上,威武的身躯此时也折弯了身子,有的塔头已被折断,连带着塔头上的输电线,无力又无奈地站在那里。


地势险峻,寒风呼啸,冰雪泥泞,最要紧的是把抢修材料运到山上。刚刚下过雪的山坡,雪很深,一脚踩下去就是一个雪窝子,雪灌进鞋子里,一会儿就化成水,袜子湿透了,像赤脚踏在冰水里,冰冷难受……


几十吨的塔材又如何运上去呢?


他和兄弟施工单位进行多次勘测,再三商讨,最后定出方案:索道运输加人力搬运。索道运输能力有限,人工搬运成为主要方式。抢修材料运到山下,他第一个带头去抗角钢。“师傅,山高路滑,我们年轻人扛就行了,你别扛了!”徒弟纪航心疼他,不让他参加运送。他弯腰拿起一百十余斤的角钢扛上肩头,不言语,踏着泥泞湿滑的地面往山上走去。时时处处起带头作用,是他一贯的作风。


“扑哧”一脚下去,烂泥把鞋子都糊住了,使劲拔出来,继续往山上爬。只有一个念头:把抢修材料扛到山上,早点抢修!


一趟下来,汗水把内衣都湿透了,山风吹来,沾在身上冰凉。喘着粗气,来到材料场,一时不停,又挑起4个15斤重的绝缘子。徒弟这次真有点急了:“师傅,你是领队,主要指挥我们干活,你不要这样辛苦,不差你一个人。”“都这么想,我们来干什么?”他黑着脸,转回身,开始向山顶又一次冲锋。


3公里多的泥泞湿滑的山路,不要说扛着绝缘子,就是空手往上爬也够不容易的。一天爬四趟,四上四下。有的小伙子累得坐在地上抹眼泪,那份艰难那分苦,不参加抗冰抢险的人体会不到。他和年轻人一样来来往往,手套被冰水浸透,手被冻得没了知觉……


一天下来,鞋子从里到外全湿透了。大家回到驻地的第一件事是把鞋烤干。吃饭狼吞虎咽,赶紧吃完好睡觉,从心里到身体,疲惫。倒头就睡,呼噜声立刻响起……


心疼这些年轻人,杨庆华感情有些激动。多好的年轻人啊,在家里他们还是父母娇惯的孩子,到了抢修工地,他们个个都是好样的战士。他觉得自己的肩上有沉重的责任,一定要保证抢修现场安全,把每个年轻人都平平安安地带回上海。    


夜深了,他还在思考明天的抢修工作,想着怎么完成任务……


凌晨,他起早来到厨房,和炊事员一起给队员们做早饭。炊事员劝他好好歇息,他说,多个人多份力量,一定要保证大家吃好了……


检修公司负责4基50万千伏铁塔的抢修,四个施工区分别在四个山头。作为指挥员,他要在四个山头间来回奔波,上上下下,一天几个来回。腿像灌了铅一样沉得抬不起来。咬牙坚持着,他知道自己背负的责任有多重……


很快,抢修中的问题就来了:重新组立的四基铁塔,所用塔材都比原先要粗壮。山顶面积狭小,不利于抱杆起立,操作不当,可能发生塔倒人亡事故!准备工作做不好,出现事故是免不了的。如何把抱杆立住、立稳是当务之急。只有把抱杆的拉线问题解决好,其他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在一般地质条件下,拉线问题不难解决,面对琅琊山复杂的地址条件这就成了难题。


现场的地质情况是,坚硬的岩石和松软的烂泥地混杂,平时采用的拉线方法不适用,必须采用新的方法打拉线。杨庆华眼前浮现出多年前的那场事故,他要为青年员工负责,绝对保障抢修安全。上级给的抢修时间是22天,太紧迫了。必须在最短的时间拿出解决拉线的方案!


4ba1256d4590c3292e805679bb433a57(1).jpg


一次严峻的考验。没有日积月累的经验,没有扎实的基础功,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义无反顾的使命感,在如此艰难的境况下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不是随便谁就敢站出来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一夜冥思苦想,没人相信,第二天杨庆华提出了采用悬浮抱杆组立铁塔,配合平原地区基本不采用的炮弹桩立桩的特殊施工方案。“炮弹桩”简单明了,想想炮弹尖尖形状,想想炮弹的威力,钻到烂泥最深处,破开岩石最坚硬处,把四条拉线牢牢拉住,抱杆稳了,立桩才会成功……


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吃苦耐劳,是敢于拼搏,是冲锋在前。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要用自己的智慧攻克技术难关,体现工人创新的力量。杨庆华在关键时刻体现出这种优秀的品质,被评为上海十大工人发明家名副其实。


上级给22天抢修时间,许多人认为如此条件下完成4基50万千伏铁塔抢修任务几乎不可能。


杨庆华率领的抢修队在20天内完成任务!


抢修队员们相互拥抱,流下的是激动泪水。那些从来没有参加过如此险重抢险任务的年轻员工得到了锻炼,在杨庆华身上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优秀品质。


提前两天完成抢修任务,在平时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在特殊时间段,显得难能可贵。想想20吨塔材及附件,大部分都是靠人工扛到山顶的,他们的付出的太多太多了,检修公司平日里对员工的敬业教育,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熏陶,让他们在特殊日子里经受住了考验……


抗冰抢险结束后,上海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当杨庆华戴着大红花走上主席台接受表彰时,他想到自己的责任。一次抗冰抢险结束,让他联想到更多的此类情景,相同或者类似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


一次成功的发明创新,也许会有偶然因素。连续不断的发明创新,最能证明一个人技艺素养和对创新认识的深度。“脑洞大开”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脑洞”人人有,怎么开,往什么方向开,大有学问。杨庆华想的都是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搞创新,让“脑洞”朝着这个定向开……


每次抢修,他都会把案例,事故成因,抢修要点、注意事项,抢修工具、缺陷消除、后续维护……一一进行记录,日积月累形成“抢修应用宝典”,在抢修时“对症下药”,大大缩短了抢修时间,减少了停电时间,年轻员工都愿意跟着他去抢修。


好经验,好方法不能都存在自己的肚子里,分享给大家可以提高抢修速度和质量,让年轻人少走弯路。杨庆华翻阅自己的工作记录本,常常这么想。可仅凭一己之力,很难把想法变为现实。


检修公司着力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员工队伍,成立了以杨庆华为带头人的创新工作室,检修公司提出口号“劳模领军、职工创新、充满活力”。杨庆华针对队伍的结构和人员的基本特点,为每位成员设计了不同的创新点,通过导师带徒、自主研发、集体研讨等方式,营造出浓厚的创新氛围。自己也受益匪浅,他想把“抢修应用宝典”形成一个应用模块,就像一个公式一样,谁使用它都可以快速诊断输电线路事故的性质、抢修方法、使用工器具……以前受到电脑软件方面知识的限制,感觉有些力不从心。现在有了高学历,年轻员工的帮助,他遇到的难题一一化解。很快,“应急抢修塔通用模块”应运而生。利用这个模块,抢修员工可以快速诊断事故性质,知道携带什么样的抢修工器具,在现场根据“应急抢修塔通用模块”提示,快速消缺……


 “在工作室的每一天,我都有新的体会,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收获颇丰,更是感受到杨庆华师傅敢于拼搏、锲而不舍的劳模精神,是我珍藏一辈子的宝贵财富。”青年员工陈亮颇有感慨。


工作室像望远镜,让劳模的作用放大;也像显微镜,通过成员的一个小想法,工作中的一个小细节,寻找创新的突破口。杨庆华一个劳模带动一个团队,辐射到上海市电力公司。员工成就个人的梦想,也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9f389f972f7c951b8ec3ef4cb872d615(1).jpg


杨庆华发挥着1+N等于无穷大的作用。


参加上海世博会电力建设——黄浦江上的“飞车”——“神话”是怎么创造的——“我要你的工作服”——400天和400基铁塔


2010年,上海召开世博会。


在中国第一次举办世博会,万人瞩目,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光。


世博会开幕犹如烟花绽放,是最亮丽、最耀眼的时刻。但为了这一刻,前期的大量准备工作却无人知晓。有人形容,制作烟花比燃放烟花更辛苦,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比燃放烟花更难。上海世博会的准备工作提前两年就开始了,其中几项重要工作是保证电力供应,解决道路畅通问题和场馆建设用地问题。


世博会指挥部定期召开协调会,把需要解决的输电线路问题在区域图上一一标识,对上海电力公司参加协调会的领导说:“你们压力很大啊!”


压力有多大呢?


上海电力公司召集下属企业紧急开会,研究部署输电线路改迁、铁塔改造工作。当把图纸放到与会者面前时,大家真的有点傻眼:


要求在400天改造400基铁塔!


有人看图纸摇头,是不是弄错了?


cbcdfd603fecea569e57c904155233c1(1).jpg


没错,就是400天!


上海电力人牢记国家电网公司的“四个服务”: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社会发展。


为上海世博会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光荣的历史使命。


铁塔改造任务都是检修公司承担的。现在部署工作不是用天来计算的,按小时计算,此刻对“争分夺秒”有了深刻理解。


检修公司有关单位、科室负责人各自领回自己的工作任务。扳手指头算算,各自要完成任务都不容易。大量配套线路改迁工程同时开工,除了要加班加点,要吃苦耐劳,要敢啃硬骨头之外,加快提高工作效率的唯一方法就是进行技术创新。这时,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落到像杨庆华这样的一群技术骨干身上。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任务完成,他们是关键的关键。


杨庆华知道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压力如山。


时间再紧,安全第一,从上海电力公司到检修公司,都对安全生产严格要求。迁改过黄浦江的输电线路时,新的分裂导线开距很大,遇到江上大风时危及线路安全。为了减小风力影响,现场员工把传统的导线垂直排列方式改成了水平排列。这样一来导线是安全了,可施工人员脚下原有的那根导线没了,在线路上全靠两只手撑起整个身体。有人形容变成了“人猿泰山”。


杨庆华见到此景,惊出一身冷汗,安全生产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怎么办呢?他琢磨着制造一种新型工具“飞车”。他找来自己的几个徒弟,先把自己的想法讲给他们听,然后大家集思广益。一起研究新工器具的改进。冥思苦想,设计出图纸,完善改进。最后制作出样品:“飞车”如同一架简装版的缆车,可以悬挂线路之上。借助“飞车”,操作人员不但可以减少一半,并可节约三分之一安装时间。“飞车”的制造成本只有两千元左右,节省资金增加效益,保证安全。实验的时候,专家和员工都伸出大拇指。


“飞车”在黄浦江上空的输电线路上来回滑行,坐在“飞车”里的操作员工鸟瞰大上海,心里涌起无比的自豪:


我是上海电力人,我为世博会作贡献。


上海世博会,我们来了!


远处的江岸,杨庆华却忐忑不安,紧张的心伴随“飞车”的前行后退激烈跳荡,百米线路下就是滔滔不息的黄浦江,不能有半点差错啊!尽管做了实验,有了安全保障,他还是不放心。他的心都拴在了“飞车”上。“飞车”的成功,让附件安装速度大大提高,节省了时间,以远超计划的速度向前快速推进……


时间在流逝,改迁线路工作加快进行。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上海电力人要在世博会上交给全世界一份满意的答卷。他们不仅仅代表上海电力,他们代表国家电网,代表中国!


麻烦事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


这天,杨庆华和其他几位专家、技术创新能手被检修公司指挥部召集到一起,研究解决一个棘手问题:一条跨越铁路的输电线路,两端铁塔需要整体加高,因为地段特殊,停电加高铁塔困难很大。能不能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加高铁塔?


71e18f1df5d4fc45ea489d21333ccf38(1).jpg


此前从来没有这样做过,能行吗?


谁心里也没底,虽然说在没有人走的地方行走才形成了路,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在平时,技术或者工器具发明创新失败了可以重新来,时间允许,压力相对轻。现在不成,时间是最大的压力,失败了损失的不仅仅是人力、物力、财力,最宝贵的是时间,耽误不起啊!


杨庆华心里也没底,回到施工现场,召开骨干会议研究到底怎么办?他徒弟鲍晓华对杨庆华却信心十足。散会后,鲍晓华悄悄对另外一个徒弟说:“我看师傅这个金刚钻能做这个瓷器活!”“你凭什么给师傅打包票啊?”那个徒弟不解地问。“因为他把美丽的‘神话’传到全世界!” 鲍晓华信心满满地说。旁边的几个青年员工听到,纷纷围拢上来,七嘴八舌,“怎么回事啊,你给我们讲讲”,“是啊,你跟师傅时间长,知道的事情多,快讲讲吧”……


鲍晓华是国网上海电力检修公司输电运检中心高级技师,也是杨庆华创新工作室骨干成员。他和杨庆华相识十多年,清楚地记得2007年在上海浦东220千伏杨新2143/2144线增容改造工程中发生的那些往事。许多细节至今依然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上海浦东,一块新开发的热土,到处人欢马叫,生机勃勃。建设需要电力,生产生活需要电力,一条220千伏杨新2143/2144线的输送容量无法满足浦东地区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亟需增容改造。检修公司调集精兵强将进行施工。按常规增加导线截面及载流量的方式,这条线路必须推倒旧塔重建新塔。


方案报到政府有关部门,被否决了,理由很简单:浦东地区用电负荷大,整条线路长时间停电重建影响太大,只同意缩短停电时间进行改建。


剩下的只能是上海市电力公司自己想办法解决了。


铁人王进喜有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考验上海电力公司的时刻到了。


不建新铁塔,只能在旧铁塔的线路输送容量上想办法。几经专家、技术人员讨论,几经比较分析,上海电力公司决定使用美国3M公司最新型的铝基陶瓷芯ACCR-795导线。这种导线具有载流量大、截面小、重量轻的特点。完全可以满足旧铁塔的负载要求,不用重建新铁塔。直白一点说,导线的重量和过去差不多,耐热程度提高了,过载容量翻倍,等于建设新铁塔,搭建新线路。


施工人员挺乐观:不就是在旧铁塔上搭建新线路吗,没什么了不起的。可改建工程刚开始,就遇到了难题。这种新型导线曲率半径大,陶瓷芯为脆性材质,在展放过程中,导线不能过30度转角塔滑轮。计算下来,整条线路7个耐张段施工,要停电50天。


“你们疯了吗?绝对不可能!”


美国3M公司派来的工程督导汤姆在查勘过施工现场后,脑袋摇得想拨浪鼓:“你们这是开玩笑吗,按中国目前的机械自动化程度,加上这么复杂的施工环境,至少要90天施工时间!”汤姆这么说,大家心里没底了,但又不甘心,可拿不出有力的论证来说服汤姆,毕竟人家是美方的专家。


有点束手无策,担任输电线路生产管理组组长的杨庆华站起来,说:“既然时间不够,我们就改进工艺;工器具缺乏,我们就自己研发!”汤姆眨一下眼睛,看着这个有点干瘦的中年人,摇着头说:“用你们中国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就你们搞创新……”剩下的话没说出来,可从汤姆的眼神里看得出来,都是不屑和轻视。


汤姆走了,杨庆华召集施工人员分析研讨,决定依靠创新减少工期施工时间。“咱们不能叫汤姆看扁我们,一定要展示咱们工人创新的力量!”杨庆华斩钉截铁地说。很快,在杨庆华主持下,拿出了新方案。看了新方案,汤姆还是摇头:“我之前在世界各地做过类似工程,从来没有发生过压缩工期的事。不是业主不想压缩,是压缩不了。我不相信你们的方案能成功。”汤姆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质疑。


这是一场无声的战斗。没有硝烟,却充满了火药味:没有枪炮声,却有无声的厮杀。展现中国电力工人的力量,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上。


杨庆华带领施工人员根据输电线路走向和铁塔排列重新布线。


9854b72709377cc07ee940332bd88040(1).jpg


为了节省时间加快进度,他提出对3M公司专门为新型导线设计的工器具进行改造。汤姆坚决反对:“你们谁去过我们的公司,你们见过什么,你们胆子太大了,违反科学!我坚决反对!”汤姆生气了,拂袖而去。


“我们一定要做到最好,确保每一件工器具都万无一失。没有失误才会争取时间!”杨庆华语重心长地和大家说。当时美方提供了20多个过线滑轮组,可16千米双回路线路,近50基杆塔,仅靠这20多个过线滑轮组无法满足工期需要,再进口滑轮组要等两个月!


时间不等人啊!


杨庆华对美国进口的滑轮仔细研究,认真思考。他拿出笔和纸,把自己的想法一一落到纸面上,一个新滑轮组草图现出雏形。他跑到工具仓库里,根据图纸寻找可以使用的零件。一整天,把找到的零件装了拆,拆了再拼装。直到晚上,才把图纸上的设计变成了实物。


深更半夜,他敲开汤姆的门。


汤姆很讨厌别人打扰自己的作息,当他看到杨庆华满脸疲倦,诚心诚意拿着自己做好的滑轮组站在门口时,瞬间被感动了。中国工人了不起!心里暗自称赞,第一次对打扰他休息的人客客气气地说:“请进!”


把自己带来的滑轮组放到地上,杨庆华诚心诚意地问汤姆:“你看我这样设计行不行?”汤姆认真地听他结合实物讲解,摇头:“不行。用这个滑轮组导线还是容易弯折。必须进行改进。”本来对杨庆华改造美方进口换轮组他是很抵制的,他看到实物时不得不佩服这个中国工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毕竟是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从这个目标说,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汤姆蹲下,给杨庆华提出改进意见,两个人一起研究起来。


经过改进,过线五滑轮组终于试验成功。汤姆对杨庆华刮目相看,一个中国普通电力工人有这样的责任心,有如此的创新欲望和发自内心的原创动力,是他没有想到的。


一线工人迸发的力量是无限的,不光有冲天干劲,还有无穷的智慧。


过线五滑轮组的成功,大大增强了杨庆华的创新信心。他又主持研发了针对施工使用的新型牵张一体机,这种新型牵张一体机大大节省占地,牵张并用,提高了换线的工作效率。


当汤姆看到新型牵张一体机时,看到它作业时的高效率,有点目瞪口呆,中国工人的创新能力,是一个美国人无法想像的。


整个工程最终只用了35天便顺利完工!


汤姆说需要90天,专家预测要50天,最后用了35天!


“简直是神话。”在工程竣工典礼总结会上,汤姆佩服地竖起大拇指,“杨,你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我看到了中国工人创新的力量。我要把由中国电力人创造的‘神话’告诉全世界同行!”大家都笑了,以为这是老外的幽默,别当真。


散会后,汤姆找到杨庆华,一脸严肃地说:“我想和你要个东西。”杨庆华一愣,他知道3M公司对驻外员工要求很严,不允许和合作方索要礼物、礼金,违规开除。汤姆是个严格遵守制度的工程师,难道因为要离开中国了就给自己“开绿灯”吗?


“你想要什么呢?”杨庆华问。“要你穿的工作服。”汤姆严肃认真地说。杨庆华被他说愣了,以为听错了:“是工作服吗?”汤姆点头“是”。“我申请给你领新的,我这件不行,脏了。”杨庆华一板一眼地说。“不要新的,要你穿的这件。”汤姆很固执。杨庆华真叫他给弄糊涂了:“为什么啊,我的工作服有什么特别吗?”“特别,很特别。我经常到世界各地当技术督导,带着它,告诉合作方,中国工人是怎么创造‘神话’的。希望别人也像你一样搞发明创新,创造好效益。”杨庆华终于明白汤姆是什么意思了,当他把自己的工作服递给汤姆的时,两个人紧紧握手,那是在线路施工中结下的友谊,只有彼此才知道为什么欣赏对方……


故事讲完了,青年员工们不约而同鼓掌。事情他们虽然没有经历,可他们都能想象得出当时是一种什么情景。有这样的好师傅带头,在施工中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众人的智慧能量是巨大的。杨庆华在工地上没白没黑的工作,有时对着铁塔就像呆了一样。这个时候,没人去打扰他,他的徒弟,他的同事都知道,此刻,他的大脑一定在飞快地旋转,一定会产生新的创新点子。


功夫不负苦心人。杨庆华提出了“220千伏输电线路铁塔整体升高改造带电施工技术”,在实践中得到应用。采用这种新技术,原地将铁塔提升,大大提高了施工进度。“220千伏输电线路铁塔易地升高改造带电施工技术”为城市电网的220千伏同塔双回路输电线路抢修及升高改造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与作业方法,填补了国内同类技术空白,获得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他的创新,为加快工程进度做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检修公司提倡员工进行发明创新,涌现出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多个工器具得到改造。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在规定时间完成铁塔改造任务,为上海世博会献礼……


众人拾柴火焰高。时间定格在400天,改造铁塔定格在400基!


不是在做梦吧?


许多参加这项工程的员工都禁不住热泪盈眶。他们不是在烟花绽放时最绚丽最耀眼的一朵,他们是为烟花绽放做准备的一粒火药,一段烟花引线,甚至是一小块烟花的外包纸屑……他们太不起眼了,谁会想到享誉世界的上海世博会会有一群电力工人的默默奉献……


他们自己知道,400天改造400基铁塔的施工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他们自己知道,自己为上海世博会电力配套工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自己知道,上海世博会的圆满成功有他们的心血和贡献……


他们在梦中都会笑。


df9ab7e0610bc21c33b335fd8b882151(1).jpg


妻子第一次想留住他——特高压带电作业的多项创新成果——创新工作室都做了什么——为什么还用老式手机——让年轻人挑起创新的大梁


一场强台风“海燕”肆虐菲律宾,风暴过后,满目疮痍。2013年11月8日,对菲律宾人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强台风“海燕”横扫菲律宾城市和乡村,数十万人无家可归……


菲律宾电网遭受前所未有的大破坏。他们向投资菲律宾电网的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请求抢险救援!


国家电网公司召开紧急会议做出部署:调集国内二十几位专家赶赴菲律宾参加电网抢修。征调人员名单在几分钟内,通过国网通讯系统发往各个单位。


这批专家中有杨庆华。


接到国家电网公司的通知,上海电力公司和检修公司领导有点为难。如果放在平时,他们会毫不犹豫通知杨庆华,接受命令准备出发。可现在不好张嘴,为啥?杨庆华妻子手术住院,他在看护病人。


这时安排他出国,真的有点为难,似乎有点不近人情。几位领导紧急磋商,最后决定执行上级指示,杨庆华家里的困难公司帮助解决。


杨庆华给妻子蒋慧萍端来一杯水,刚想张嘴说什么,又闭上了。蒋慧萍看着他,问:“你有事啊?”“没,没什么事。”吞吞吐吐,不善说谎的他脸红了。看他这个样子,蒋慧萍知道他心里有事。问:“有事你说吧!”


吭哧半天,他从口袋里拿出出国参加抢险救援的通知,递给蒋慧萍。


看完通知,两口子都没说话。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女人,这句话不知被重复过多少遍。他庆幸自己的背后站着蒋慧萍,家里家外几乎都是她一人操持,让他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平时再苦再累不说什么,他获得荣誉,蒋慧萍高兴,脸上也光彩。从来没有扯后腿,大力支持他工作。现在被一场大病击倒的时候,多需要丈夫在旁边守护啊!护理病号与干别的不同,端屎端尿,细心呵护,换了外人不方便。


最需要他的时候,他要出国,放在谁身上也很难接受。


“咱家这情况,和公司说说,不去行不?”蒋慧萍低声探问。


他摇头,没勇气把“不”字说出来。


“晚走几天行不?”蒋慧萍降低要求,她想,哪怕是多陪护一天也好啊!


他摇头,否定妻子的想法。


知夫莫过妻,蒋慧萍的眼泪“吧嗒吧嗒”掉下来,她知道,他非走不可!


他的眼圈红了,扭过脸,不想让蒋慧萍看到自己的眼泪,男儿有泪不轻弹……


门开了,公司工会领导带着几个女工走进来。“家里事有我们,杨师傅你放心!”没有过多的表白,实实在在的一句话。他觉得很温暖,多好的公司啊,多好的工会啊,多好的员工啊,这些年,没有他们的支持哪里有自己的这些成绩,他想说,自己成功的背后站着的不光有妻子蒋慧萍,还有许多自己说上名字和说不上名字的人。


他激动地和大家握手,刚才忍住没流出的热泪,夺目而出……


菲律宾,异国他乡。灾情非常严重,每次到现场只能坐直升机,从直升机往外看,一片汪洋,很多地方的铁塔只露出半截身子……


到了抢修现场,抓紧时间勘察,提出抢修方案,马不停蹄。


灾后的菲律宾闷湿潮热,穿着工作服在现场指导,很快就是一身汗,衣服洇湿一大片。水土不服,很快就起湿疹,痒得难受……


面对这些困难,他从不啃声。虽说协助方一再讲,有什么要求提出来,尽量满足。他不提困难,就一个念头,尽最大努力早点帮他们把电网抢修好。


国家电网公司专家团队的勤勉工作,受到菲律宾电力公司的大力赞赏。很多人翘起大拇指,一口一个“中国电力OK”。


他们把国网品牌打造得晶莹明亮,他们展示了国家电网专家的力量,他们体现“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企业精神,他们受到菲律宾同行的尊重。


圆满结束菲律宾抢修救援工作,杨庆华踏上了回国归途。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有时间想想妻子蒋慧萍的事情,她在家还好吧?自己能下地活动了吗?……他想对照料自己妻子的女工们说一声“谢谢你们!”


回国后,杨庆华马上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工作中。


近年来,随着1000千伏特高压电网建设快速推进,特高压电网带电作业日益引起重视。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可以及时消除运行隐患,对保障跨区电力输送具有重要意义。杨庆华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积极研发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工艺和工器具,几年下来,成绩斐然。

4ad7265a11af553510112e7e2f099413(1).jpg


无法将他的这些发明创新一一列举,仅其中一项,就可以看出意义重大。


特高压交流1000千伏原来停电施工调换绝缘子串时,施工机具笨重不绝缘,不适应特高压带电检修作业。进入电场工作,要保证人员安全,工器具必须轻便绝缘、安装方便。为了将相对较大的单体分为小部件,杨庆华经常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到现场实地分析、计算各个部件的受力。在模拟线路上试验失败了,总结教训,改进后再试验……失败次数多了,有人想打退堂鼓。杨庆华做思想工作,既和风细雨,也不失鼓励激发斗志。大家拧成一股绳,在多次试验后,成功研制出特高压输电线路调换耐张绝缘子串装置。这个装置由他们研制的八联钩、高强度绝缘绳和丝杆组成,等电位作业人员利用装置勾住八分裂导线,收紧丝杆,使整串绝缘子不受张力,分别解开单根绝缘子的导线侧和横担侧的金具连接,实现整串绝缘子的调换。技术术语很难理解,通俗讲,它填补了特高压带电检修及相关工器具的空白,使特高压线路不停电调换悬垂串,提高了电网供电可靠性,推动特高压线路带电作业跨上新台阶。


特高压带电作业不仅只一项成果,还有更多方面有所突破,他带领的团队在特高压交流1000千伏带电作业领域实现一次又一次突破,成为这方面名副其实的专家。他带领的工作室被上海市总工会命名为首批上海“劳模创新工作室”;2013年,又被国家电网公司授予“国家电网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点”;2015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首批“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是多大的荣耀啊! 工作室有成员50人,共完成22项科技项目,先后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40篇,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63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10亿元人民币。


面对这样的成绩,有人对杨庆华说:“歇歇脚吧,再过两三年就退休了,没必要那么拼命。”他不这么想,有更紧迫的事情等着他去做。“必须让年轻人走上一线,创新不能后继乏人。”杨庆华常常这样说。创新的脚步不能停止,要把接班人培养起来,让年轻人挑起创新的大梁。


有时,他也有落寞和无奈。智能手机大行其道,他还使用一个老式手机。出去开会,别人都很奇怪:“杨师傅,你怎么还用老古董啊?落伍了!”他知道使用智能手机方便,可不想用,主要是为了和别人能够面对面多交流。用智能手机,打电话少,发微信多。一不小心,没看到的微信就沉底了,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他最怕的就是这个,万一有什么要紧的信息没看到,耽误大事啊!有事情,他坚持打电话,听到对方的声音才放心。做事一定要落地,多少年来他都是这样坚持的。有时需要去现场,他亲自到四、五层楼上的各个班组办公室,挨个问:“我出现场,有没有去的啊?”他带更多的年轻人去现场,在现场把自己这辈子积累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年轻人。他总是想得很长远……


检修公司管辖的高压、超高压、特高压输电线路里程长达5000余千米,通道环境十分复杂,涉及的人为活动隐患也越来越多。外损事件防范一直是困扰输电线路巡检工作的一个难题。依靠人工防范,对5000余千米的线路来说杯水车薪,必须在高科技上想办法。他的创新工作室骨干成员有博士、有硕士,有本科生,发挥年轻人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传承创新精神。博士班长何冰是个喜欢动脑的人,杨庆华和他一起,联合另外几名工作室成员实地调研,研究分析,持续改进,研制出了“输电线路反外损智能监控系统”。这个系统替代了人工巡视,不仅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大幅增加输电线路隐患管控效率,确保了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一个创新没什么了不起,杨庆华想通过这样的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共同高举创新的大旗,阔步前进。


在杨庆华创新工作室,摆放着他和他的团队这些年来创新发明的许多工器具,大的在室内摆放不下,小的一个台子能摆放好几件。对这些工器具,他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它的研发过程,如何使用。这些工器具在他的眼里都是宝贝,是他的心血结晶。他的心永远和输电线路连在一起,为了高高的铁塔,为了长长的输电线路,他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情愿付出自己的一生……


他是国网工匠,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荣誉称号,更是一种责任,一副担子。无愧这个称号,还要努力学习,要有更多的创新。


他不服老,说自己正走在创新的路上,前面还有很长的路……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