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 张充仁:走过世纪烟云的宗师(下篇)

关于作者 分享 返回

张充仁:走过世纪烟云的宗师(下篇)

作者:郁贤镜 发表时间:2020-11-13 点击数:45

塑绘春秋 不辱使命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张充仁本着“就一心要为一个合法的政府,一个有朝气的政府效力”的愿望,创作了雕塑《解放》,以劳动者挣脱锁链的豪迈形象,表达了自己迎接新时代的兴奋之情。


001、解放 (雕塑)1949年.jpg

解放 (雕塑)1949年


12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塔征求图样公告》决定在外滩建造纪念塔,号召建筑界人士应征。上海著名建筑师赵深、陈植决定应征,为了设计好纪念雕塑,又决定请雕塑家张充仁合作设计应征方案。此时的张充仁正忙着为北京的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绘制多幅中央领导人油画像,又为上海鲁迅纪念馆创作油画《鲁迅像》,为上海土产展览会赶制纪念雕塑《丰收》,但还是欣然应允。随后又有人来邀请合作,他又参与了另一套方案。1950年5月5日,公布结果,张充仁与赵深、陈植三人合作方案获第二名;他参与的另一套方案获第四名。5月28日为纪念上海解放一周年,市政府在外滩黄浦公园隆重举行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奠基典礼,潘汉年副市长主持奠基典礼。纪念塔的模型由设计师华国英工程师、戴念慈建筑师精心用木料制成,塔顶的人民英雄雕塑群像,则由张充仁雕刻师用石膏雕成,后取名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数月后不见动静,11月中旬,《解放日报》连续三天刊登《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告》才知道纪念塔更改,需要重新公开征求图样,并号召美术界人士也来应征。张充仁满怀激情再次应征,这次他与谭垣、张智、黄毓麟建筑师合作,经过昼夜工作,同时推出了两种纪念塔图样。


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雕塑)1951年.jpg

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雕塑)1951年


至1951年3月,市政府两次召开审议委员会议,按编号表决结果,然后核对姓名。令评委们赞叹的是,第一、二名获得者竟然均为张充仁他们设计的纪念塔设计图样。4月12日,上海市政府公告评选结果,决定1951年6月间开工,预计10个月完成。最后的铜制雕塑完成期定为1952年12月完成。审议委员会又连续召开6次会议,修改雕塑设计和技术细节。张充仁认真听取每一次修改意见,认真投入修改之中。1951年9月25日,市政府工部局与张充仁签订了《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雕刻委托塑制合约》。张充仁为这件群雕极尽智慧和情感。可是,纪念塔土建工程却突然下马,说是“因抗美援朝需要节约用铜”。工部局赵祖康局长为难地与张充仁商量:“是否可用铅或混凝土石头代替铜造型?”张充仁坚持自己的观点:“除了铜没有其它办法。宁愿暂时不建,等待国家有了铜材再把雕塑矗起来。”于是,根据有关方面的指示精神,上海市政府于1953年3月6日正式宣布:本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工程停止进行。张充仁无奈地说:“作为一个艺术家,我的责任已经尽了,至于雕塑能否矗起来,这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做好我力所能及的事,继续从事我心爱的雕塑艺术。”

 

经历了设计方案受挫,张成仁又接受了“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学习”“长期教育改造”及“龚品梅事件”等一系列“运动”考验。他只能在画室从事教学和创作来平静心境。他的水彩画《新藕葡萄》《百合荸荠》《黄瓜蚕豆红萝卜》《双鲫小青菜》《新藕片红菱》《荸荠芋头茨菇》由此诞生。此外,又创作了《萱萱》《爸爸抱》两件雕塑作品。

 

1954年2月,张充仁加入了华东美术家协会。7月,张充仁当选卢湾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张充仁以作品热情讴歌火热的新生活,他创作了雕塑《印尼英雄舞》《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等作品。张充仁潜心画室,又画了一批《金色菊》《肥鸭》《菜花雉鸡》《葡萄莲蓬》等水彩画。这既是创作,又是得意之举,也是心境之托。张充仁始终放不下他的画室和学生。1956年9月22日,张充仁迈上“五十知天命”的人生台阶,40多名在沪学生为恩师隆重举行第二次祝寿会。这一时期张充仁也参与了不少社会活动,如向文艺界人士介绍“佛兰明画派”的发展概况;参加“苏联造型艺术座谈会”时,详细分析《工人和集体农社女社员》《粮食》《基洛夫纪念像》等作品;参加“苏联美术家作品展览会”,率领雕塑组成员对《女工》《歌》《宁死不屈》等相关作品高度评价。《新民晚报》发表了他的《畅谈苏联雕塑艺术》文章。张充仁还热心为全市的中学美术教师讲授《艺用人体解剖》。1958年8月,张成仁担任上海美术中专教师。他因此在简历中将自己“参加工作年月”定为“1958年8月”。

 

何为艺术?张充仁曾在《艺术的使命》一文中阐述:“所谓艺术,就是外表美而动人的,内容真实的,同时裨益于人群的。作品的美不美,以技巧成熟与否为条件。内容要真实,必须作者本人具有高洁的人格、真诚的心地,光明磊落,毫无成见,不为逸欲所蔽,以冷静的眼光,作忠实的描写,天才的润泽,这样的艺术品,方是为时代的先导,文化的光芒,历史的佐证。”他这样告诫艺术家,这也成了他追求艺术创作的准则。这些年的学习教育,他更明白了文化艺术还需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时代的主旋律,是艺术报国的新使命。他要尽力适应新时代要求,不辱艺术家的使命。

 

1958年,各行各业大跃进,美术界也不例外。张充仁积极投入创作,为北京举办的庆祝建军30周年“军史美展”,创作了《儿童哨》,将儿童团小哨兵站在高坡上向乡亲们报信的机智形象表现得极为生动。他从报上得知山东烟台地区海阳小滩村地雷战抗战女英雄的线索,立即奔赴实地访问,潜心创作雕塑《游击英雄孙玉敏》。6月,该作品在上海参展后脱颖而出,直送北京。12月又送莫斯科,在第一届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展出。同年8月,为全国劳动模范一万伏高压线发明者王林鹤创作了一尊雕塑。下乡时看到农村兴起养猪大跃进,猪多肥多促进农业连年大丰收景象,兴致大发,巧妙吸收民间雕刻形式,创作了人见人爱的雕塑《养猪姑娘》。参观农民科学家陈永康水稻样板田后,创作了雕塑《遍地黄金》。张充仁顺应新的时代潮流,他的雕塑艺术在全国美术界得到共同认可。1960年4月,《张充仁雕塑选》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他发表了《从生活中来的雕塑作品》文章。张充仁探索用新的雕塑语言表现新时代,他的雕塑人物形象及艺术元素更加中国化。


002、儿童哨(雕塑)1957年 (2).jpg

儿童哨(雕塑)1957年


1960年7月,张充仁赴京出席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三届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在文代会的感召下,张充仁回沪后主动要求上海美协安排他去工厂、农村体验火热的生活。

 

1960年代初,上海炼钢工业大干快上,但所用燃料的焦炭压力极大。张充仁通过深入焦化厂体验生活,创作的《以焦保钢》雕塑,生动刻画了三个充满动感而富有个性的炼焦工人形象。在江苏唯亭县体验生活时,为有“苏州少数民族”美称的农妇速写记录,后创作雕塑《唯亭秋收》。1964年初夏,张充仁去上海县马桥体验生活,感受到农村重新焕发的生机勃勃景象。一天,田埂上走来一位梳辫子的女青年,肩背草篮,一手牵着小羊,一手挥动镰刀,嘴里哼着山歌。女青年朴实动人的形象,拨动了雕塑家的心弦,随即创作了雕塑《田歌》,作品细致逼真,凸现了张充仁鲜明的现代写实主义艺术风格。


012、田歌(雕塑)1966年.jpg

田歌(雕塑)1966年


1959年至1965年,张充仁在上海画院学馆(后改为上海美术学校)任课。美术学校成立大学部后,设5年制本科教育,雕塑系学生10名,油画系学生15名,张充仁任雕塑系教授。学生最喜欢听张充仁的《艺用人体解剖》课,评价为“讲得生动精到,满腹经纶,滔滔不绝”“记忆力惊人,对人体107块骨头了如指掌,可倒背如流,中英文读名丝毫不差”。他常告诫学生:“学雕塑先要熟悉人,唯有充分理解,才能自由运用。假使没有东方的智慧,没有古文的涵养,他的境界就永远上不去!”张充仁在从事西洋雕塑绘画艺术的同时,从未忽略对中国传统雕塑和绘画艺术的研究,他曾在1958年、1962年考察了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为研究其奥秘,他塑制了两件《仿唐供养人石像》,并发表了《在造型艺术的宝库里识宝》文章,向世人介绍他眼中的敦煌壁画和雕塑。

 

张充仁还常关注其他国家的雕塑艺术,经常发表观后感和论文。如《“苏联美术家作品展览会”观后感》发表于《新民晚报》;参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国十周年艺术展览会后,在《文汇报》发表《艺术的花朵》。观摩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造型艺术展览会后,又在《文汇报》上发表了《朝鲜的雕刻艺术》。他费尽心血传播雕塑知识,为的是走出自己的路,创造出中国气派的现代雕塑。

 

张充仁年轻时喜爱水彩画,并得到安敬斋、徐咏清等名家的教授和指点。赴欧留学,又关注西洋绘画,勤奋苦练水彩画,收获颇丰。因此,他的水彩画既有欧洲风格,又有中国气派。因用水流畅,用色鲜明,对比强烈,透明轻快,画面饱和响亮,成为绘画爱好者临摹的首选教材。张充仁的水彩画作品,先后由上海三一印刷公司、上海美术出版社单张散页式彩印一版再版,1950年代总印数达10万多张,还常常销售一空。他最得意的学生哈定(别名哈弼时),长期在画室担任助教,油画、水彩画尤为出众。充仁画室如虎添翼,更具社会影响力。1958年12月,《张充仁水彩画选》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张充仁又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开《水彩画技法风格》讲座,并形成系统性水彩画艺术理论。


糟瓮梭蟹.JPG

糟瓮梭蟹(水彩)


1960年代初,充仁画室是上海仅剩几个“私人美术教育机构”。虽然不再“学生盈门”,但依然接受求艺者。张充仁最后的关门弟子有沈默(雕塑)、黄文佩(雕塑、油画),凌宏庄、张季华、少年徐元章(水彩画)和章济塘等学生。继续前来学塑绘的在校和在职美术人才,有应芊芊、胡建宁、章济民等学生。张充仁坚持“一对一”施教,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塑绘作业,更关切学生的人生道路。1963年5月,张充仁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兼副秘书长。1965年8月,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成立,隶属于上海市文化局。58岁的张充仁正式调入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担任创作干部,成为国家单位的人。

 

1966年6月,“文革”风暴迅猛刮进上海文艺界,创办30年的充仁画室就此宣告结束。张充仁将届花甲之年,也未能幸免“炮轰”命运,连因他挨斗而精神失常的最心爱的小女儿萱萱也走失了。1971年7月初,张充仁终于被批准去奉贤“五七”干校下放劳动。为迎接建党50周年,油雕院集体创作规模宏大的大型群雕《井冈红旗》,张充仁获准参与这项任务。此时他的学生陈逸飞、应芊芊、丘瑞敏、赵子荣、吴慧明等都成业务骨干。张充仁与年轻人一样登高爬下,投入创作。1971年9月,“林彪事件”后,他创作了雕塑小样《笑里藏刀》,将林彪在“文革”中的形象刻画得可笑又可怜,这是他一生中极少的讽刺小品。在1972年4月举办的“阶级教育展览会”上,张充仁参加了复制大型泥塑群雕《收租院》。1973年,张充仁赴血吸虫最严重的青浦县任屯村体验生活,亲眼目睹了在天灾人祸中种种生离死别的场景,创作了纪念性雕塑《怜其少子》,再现了“爷爷把唯一的孙儿放进挑担去逃荒,其双手担当着无限的深情和责任”的情景。《怜其少子》展出后,震撼了到场的专家和观众,一致公认这是张充仁的又一传世之作。1975年3月,为上海万人体育馆主雕的《友谊第一》,体现了“我们朋友遍天下”的主题。


怜其少子.JPG

怜其少子


“文革”结束,重获新生的张充仁创作再爆发。雕塑《上海民兵》《老码头工人》《接班》《孩子》《丁济南像》《毛泽东像》及小件《降龙》《伏虎》《航天》《和平——农》等诞生了。1977年,70岁的张充仁被推荐为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委员。8月12日,中共召开“十一大”,张充仁激情绘制一幅立轴《千年红万年青》,欢呼“十一大”胜利开幕。1978年2月23日,张充仁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文革”后的第一篇文章《华美精致的伊朗画》。此时,张充仁曾重返几次七宝小住,为长辈乡亲们画“肖像画”,感谢他们在“文革”中给予的帮助和关怀。1978年秋,张充仁应邀去西安美术学院作“水彩画讲座”,其后去西安博物馆,又专程赴洛阳考察龙门石窟。1979年,张充仁应铁道部邀请,沿着成昆铁路一路考察,画了200多张速写,创作了10幅作品。1980年春,他在敦煌考察6天后,又去青海西宁等地考察藏族庙宇文化,。

 

1979年10月,张充仁被任命为上海画院油画雕塑创作室主任,期间,他完成多项“重大任务”,组织油雕室艺术创作。他在上海画院讲授《关于雕塑创作的若干问题》,又在上海美专讲授《西洋美术史梗概》。他为南丹公园(今光启公园)创作大型浮雕《工农友谊》。1980年,张充仁再次当选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要建美术研究机构,专聘张充仁当美术研究室主任、教授。最终,张充仁以“借调”方式成行。

 

1982年7月12日,中央宣传部批复同意成立全国城市雕塑管理机构——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张充仁被任命为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艺术委员会委员。

 

1982年8月31日,张充仁在《解放日报》发表《美好环境 教育人民——浅谈城市雕塑的意义》,呼吁国家以雕塑美化城市。9月,张充仁创作的雕塑《聂耳》纪念碑设计稿在“上海雕塑展”获得首奖。12月19日,《解放日报》发表张充仁《雕塑艺术漫谈》一文。这一年,张充仁担任全国运动会巨型雕塑设计顾问,带领赵子荣、严友人等人完成了《体育健儿》系列雕塑的创作任务,并发表《雕塑的审美》文章。人民美术出版社在《中国雕塑》第一辑刊发了张充仁的《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群雕像。在香港首次举办的“上海雕塑展售会”上,张充仁的作品《齐白石》《渔夫之妻》《怜其少子》在香港亮相,引起轰动。

 

1983年5月,上海市计划建立人民音乐家聂耳纪念碑,在全市17件“聂耳”设计稿中,经音乐、美术、建筑等各界专家代表5次评议,一致举荐张充仁的“聂耳”塑像小样稿。张充仁表示:“我要塑一个如同我见过的活聂耳。” 10月,张充仁的《聂耳》石膏像在第六届全国美展正式展出。1984年9月15日,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迁至虹桥路1520号。12月,油雕室产生新的领导班子,张充仁任名誉主任。这一年,张充仁创作了《茅盾》铜质半身塑像。1985年元旦起,张充仁的《归来兮美髯公铜像》《从塑像到做人》《为齐白石塑像》《塑像中的火药味》和《司徒雷登印象》5篇文章,在《解放日报》朝花版连续刊出,在社会各界尤其是美术界引人瞩目。

 

1985年,从充仁画室走出的300多名学生业已事业有成,蜚声海内外。充仁画室独特的教学形式和社会价值,也越来越引起各界的重视和肯定。1985年3月28日起,上海电视台拍摄了电视专题片《老雕塑家张充仁》,并于5月13日在上海电视台“艺林·文化生活”栏目中正式播出。张充仁坎坷而辉煌的艺术人生,首次形象地被国人所了解。张充仁深切感受到,艺术的又一个春天来临了。

 

重返欧洲 再铸辉煌

 

早在1975年5月,张充仁就意外收到埃尔热从比利时寄来的信件。彼时离两人于1935年匆匆一别,联系已中断40年。埃尔热的长信和苦苦寻找他40年的义举,深深打动了张充仁。他没想到好友埃尔热自《蓝莲花》之后的创作,已使“丁丁”从单纯的“儿童乐趣”提升为“有高度社会责任”的大英雄,从而获得整个法语地区乃至全欧洲三代人的热爱。张充仁多么想与老友重逢,畅叙当年的友情和别后的故事。他提出了出国申请。但“文革”尚未结束,相关部门及领导未能表态,出国手续就一直拖着。

 

重逢的机会终于来到。1981年3月初,张充仁接到比利时国家电视台和埃尔热工作室的联合邀请,希望他早日出访比利时。经相关部门关怀与协调,张充仁出国所有手续终于办妥。

 

3月17日,张充仁带着儿子张学仁匆匆启程,飞往比利时布鲁塞尔。18日,飞机因需转机,到达巴黎戴高乐机场。舱门打开,张充仁突然发现停机坪情况异常,人群中,醒目的标语牌写着“欢迎中国张”,不远处,停着一架专程前来的银色专机。原来,比利时友好协会秘书长、埃尔热的秘书和比利时国家电视台负责人等一行8人,专程从比利时赶来迎接张充仁。从转机的这一刻起,比利时人可从电视广播中获知这位“中国张”的“一举一动”。

 

当张充仁走下银色专机,布鲁塞尔机场百余记者争相拍照,比利时电视台更是现场追踪直播。比国三代人都熟悉埃尔热和“中国张”,人们都想一睹这位中国人的风采。张充仁走进机场大厅,与阔别近半个世纪的挚友埃尔热终于重逢。当初的两位风华青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两人悲喜交加,热泪奔涌,像孩子一样紧紧拥抱,令全场人无不动容。当晚,比利时国家电视台为两人的跨国重逢,直播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视晚会。

 

张充仁在布鲁塞尔的日子里,受到了国宾般的欢迎。他重访了母校皇家美术学院,校长专门为他翻制了毕业时荣获的铜质奖章。又去比京圣路克美术院作《中国绘画的传统风格和技巧》学术报告;比利时皇后法比奥拉亲往埃尔热工作室,拜访张充仁和埃尔热;卡斯·丹尔曼印刷公司安装的新型印刷机,以“张充仁”命名……

 

张充仁没有住宾馆,是因为受埃尔热盛情邀请,住在他家里,而且一住就是3个多月。张充仁对埃尔热日趋恶化的病情深感忧虑,于是在他家中,倾情为老友雕塑一座胸像,艺术地再现了埃尔热刚毅的形象和飘逸的风采。张充仁本想再逗留比利时3个月,然后去意大利著名的佛罗伦萨铸铜厂考察铸铜技艺,并接受邀请去法国讲学。但由于出国签证到期,加上国内一再催促他回国,便如期返沪。

 

1985年6月,张充仁应法国文化部邀请,赴巴黎讲学。张充仁以担当中西文化交流使者的情怀,做了学术上的精细准备。6月下旬,法国文化部长贾克·朗亲自接见了张充仁近一小时,他对张充仁非常信任,说:“我也想委托您为巴黎留些作品。”7月,张充仁应瑞士“丁丁”协会邀请访问瑞士。1986年1月底至2月6日,张充仁再次应邀来到巴黎,在吉美东方博物馆作了三次《造型艺术的审美》讲座和一次《中国书法为什么是艺术》讲座。每次讲座时,开场总是说:“我是中国雕塑家……”他的讲座准备充分,深入浅出,将中国的绘画、雕塑艺术的特色以及与西方艺术的异同分析得极为清晰,备受欧洲研究东方的学者和艺术家高度赞誉。同年4月,张充仁与法国文化部签约,为法国国际连环画博物馆制作《埃尔热大型头像》。10月6日,中比文化协会举办张充仁80(虚岁)寿诞庆祝活动。11月底,为北京中文版《蓝莲花》写序。

 

1987年3月起,法国文化部长贾克·朗几次盛情接待张充仁,希望他定居巴黎,为法国的雕塑艺术和城市环境发展与美化多作贡献。热情的巴黎人如此敬重雕塑艺术,让张充仁深为感动。岁月催人,他感到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而欧洲各地的邀请却日益增多,签证的麻烦,期限的难题,旅途往返的费时费力,时常困扰着他。因此他接受了法国文化部的安排,办理了定居法国的手续。巴黎东郊的诺让区奇侬林荫大道8号的工作室,成了张充仁的定居地。同年5月,因中国东北大兴安岭火灾,张充仁参加华侨俱乐部举办的作品义卖活动,将义卖所得全部捐给灾区。他热心巴黎侨社事务,被《欧洲时报》聘请为首批顾问。

 

1987年9月底,法国总统密特朗见到张充仁雕塑的《埃尔热像》,赞不绝口:“出色!这是一件非常突出的雕塑杰作。如此熟练完美的雕塑技法罕见!”尽管这位雕塑家来自中国,可总统先生被张充仁的技艺所征服。为此,法国文化部决定请张充仁为密特朗总统塑像。1988年3月,法国总统府派车把张充仁和工具材料接到爱丽舍宫。4月底,总统夫人前来观看塑像初稿,连声夸奖:“张先生,你做的塑像非常像!而且还像他的哥哥,说明你已掌握密特朗家族的共同特征。中国人真聪明!”不到3个月,密特朗铜像终于完成。总统兴奋地请记者拍摄当中国雕塑家模特的场景,亲笔签名后,印制成明信片发售。之后,法国文化部又将张充仁与《密特朗铜像》合影的照片制成明信片广泛宣传。法国媒体惊叹:“以前都是中国丝、中国瓷,现在满街争说中国铜了”。瑞士报纸以大字标题刊登《张,一个变成真人的神话》。这一年,张充仁被聘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法国文化部长说:“张先生,今后只要你有空,总有工作给你做的。”如此待遇,在法国历史上只有罗丹获得过。


1988年8月,《环球》杂志出版纪念创刊100期专号。专号封面刊登了张充仁为密特朗塑像的场景照,刊内有题为《爱丽舍宫的中国老人》专文介绍。其时张充仁已红遍欧洲,但依然每到一处,乃至在接听电话时,总是先自我介绍:“我是中国雕塑家张充仁。”同年7月,《埃尔热》大型铜像翻制完成。次年立像于法国昂古兰姆市新建的国际连环画博物馆前,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欧洲连环画之父。11月7日,应法国总统府邀请,张充仁出席欢迎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举行的盛宴。是年,为陈仲卿塑像。


007、1988年为法国总统密特朗塑像.jpg

1988年为法国总统密特朗塑像

 

1989年5月9日,在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召开的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上,82岁的张充仁受聘艺术顾问。5月26日,应邀出席法国文化部长贾克·朗为欢迎中国文化部长王蒙举行的宴会。7月14日,为充仁画室学生、旅美收藏家陈哲敬编著的《中国古佛雕》一书,作《陈哲敬藏历代佛像图录序》,并对图像作说明。

 

1990年5月28日,张充仁收到上海市城雕委来函,得知他的大型浮雕《工农友谊》作品获“上海城市雕塑40年评奖荣誉奖”。9月11日,在巴黎完成了塑制法国音乐家德彪西石膏像。塑像表现了不露先锋气质却开创现代音乐新形式的音乐家形象——正视前方的目光深邃而充满激情,曲屈的左手,似乎正进行新的突破。在纪念德彪西的开幕典礼上,《德彪西像》在灯光下栩栩如生。这是张充仁晚年肖像雕塑创作中最为精彩的传世之作,他将罗丹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德彪西.JPG

德彪西

 

1990年9月19日,法国赛吉耶图书公司为法文版《张在蓝莲花的故乡》一书举办盛大新闻发布会,法国总统密特朗夫人丹妮尔·密特朗亲临现场致贺。当天,出版社邀请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以及文艺界头面人物、政府官员600余人,举行《张在蓝莲花的故乡》首发式。现场展出了张充仁雕塑和水彩画作品,还将张充仁工作室内的所有陈设都搬到现场展示。张充仁的大幅近影被印制成杂志封面,场面十分壮观。年底,张充仁受聘为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性活动”征选图样评审委员。是年,为吴湖帆重铸铜像。

 

1991年4月13日,在法国访问的上海市长朱镕基接见了张充仁和旅法侨胞代表。是年,法国政府提名张充仁为“文化骑士勋章候选人”。当年,张充仁为比利时“大型埃尔热展览”书写多帧大幅书法,赠予展览组织者和比利时文物会。

 

1992年春天,85岁的张充仁应上海市人民政府邀请,欣然回到上海,塑制聂耳巨像《起来》。一别故乡8年,他依然不住宾馆,而是住在合肥路(原充仁画室)。夏季,上海酷热异常,张充仁长时间创作,双腿时常浮肿。但他对雕像放样的每个步骤亲自过问,不停地在脚手架上爬上爬下,审视每一个细节。塑像大样完成后,他买了硬座火车票,赶往南昌铸造厂监制,直至雕像翻制完成,运回上海安装。9月8日,张充仁在上海合肥路家里,首次盛情接待了家乡人。上海县政府文化部门专程采访,双方畅谈了大半天。其间,他流露了想回上海颐养天年的愿望。9月25日,上海美术馆举办张充仁85岁寿辰活动,还发行了纪念封。上海电视台拍摄并播放了反映张充仁艺术人生的电视专题片《塑人塑己塑春秋》。


011、1994年夏张充仁重返聂耳像前.jpg

1994年夏张充仁重返聂耳像前

 

10月28日,张充仁雕塑的聂耳铜像《起来》,终于在上海的淮海中路、复兴路、乌鲁木齐中路街心花园竖立。采用《义勇军进行曲》歌词首句“起来”二字命名,与聂耳昂扬激奋指挥群众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瞬间造型非常切题,既形象地体现了音乐家聂耳的个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气概。

 

这一年11月,张充仁又为文学巨匠巴金塑制了小样。

 

1993年初,巴黎著名华裔陈克威先生专程拜访张充仁,说代表旅法华人“邀请您为邓小平定制一尊塑像。”张充仁欣然接受了华裔代表的重托。张充仁由衷敬佩邓小平,他把比自己早10年赴欧留学的“邓公”称为“老学长”。他认为“邓小平非常坚强,一贯维护真理,敢说敢做。”中国驻法国大使馆闻讯后,特地送来了《邓小平》大型画册,供他研究。张充仁考虑到在巴黎来访的人多事杂,遂于6月初赶回上海,在家里光线最好的大阳台上专心塑制《邓小平》泥像稿。张充仁选取邓小平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形象,这时期邓小平年富力强、充满激情,是他心中最佳的形象。7月8月,正值上海盛夏。张充仁在没有空调的阳台上,屏息静气,手捏泥巴,木盘上的塑像一天天成形,至9月下旬,胸像大体完成。这时,法国来电,说有要事处理。张充仁不得不离开上海。

 

张充仁匆匆返回巴黎,却因劳累病倒。检查结果,患上了糖尿病。他只能到比利时二女儿张以菲家中疗养。数月后回到巴黎,已是第二年春天。陈克威以为张充仁已康复,晚间前来拜访,催他回上海赶制邓小平像。张充仁虽在病中,但一直惦记着未完成的邓小平塑像。因为“这尊像是有历史意义的”。他答应陈克威,尽快返沪完成使命。

 

1994年5月,张充仁抱病直奔上海,继续雕塑《邓小平》像。算上之前的时间,张充仁前后用时7个月,倾注真情,费尽心思,终于了却一大夙愿。不久,邓小平夫人卓琳特意托人转告张充仁,“雕塑塑得很像,非常传神,我们非常高兴。”

 

在沪期间,张充仁专程赴华东医院探望百岁老友刘海粟,为其题词:“高古传统,传习无垠,学然后知不足”。

 

7月30日,张充仁带着欣慰之情,离开上海,从此再没回来过。

 

1994年9月9日,张充仁应法国政府邀请,出席法国总统密特朗为欢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举行的宴会。18号又参加“《巴黎龙报》创刊13周年暨中国著名艺术家巴黎联展”活动。联展期间,张充仁成为焦点人物,法国观众排长队等候他签名。

 

晚年的张充仁从不服老,始终保持旺盛的艺术创作热情。1995年,为布鲁塞尔市长埃迪蒙·勒布莱顿塑像(浮雕)。在巴黎先后为董慕节、邓肇基、黄玉郎、简庆福、陈仲卿等名人塑像。1996年,89岁的张充仁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满怀喜悦地创作雕塑《完璧归赵》小样稿,并于11月23日发表致香港各界的公开信,希望筹款铸像立碑。同年又创作了《丁丁》雕塑头像。1997年,90岁的张充仁为摩纳哥国家元首雷尼尔三世亲王塑像。令人感慨的是,他为自己雕塑了《张充仁自塑像》,希望能将与世无争的平和神态永远留在人们心间。


张充仁自塑像.JPG

张充仁自塑像

 

1998年10月8日清晨5时,雕塑家张充仁在巴黎寓所病逝,享年91岁。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中国美术家协会闻讯发来唁电,法国、比利时、瑞士、摩纳哥等国的报刊、电台和电视台发布讣告和新闻报道。遵照张充仁生前遗愿,丧事从简。10月12日,在祈祷和安魂曲声中,举行了庄严的告别仪式,中国驻法国使馆参赞、法国文化部、巴黎市政府官员等出席了葬礼。一代宗师张充仁,安葬于法国东郊的诺象公墓。

 

走过将近一个世纪,享誉大半个地球的张充仁,始终不忘告诉人们“我是中国雕塑家”,始终保持作为艺术家应有的良心与责任,一生践行,铸就了特有的永恒的“中国张”精神。我们缅怀张充仁,就是学习他执着追求艺术真谛、勇攀艺术高峰的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实践西艺东化、献身美术教育的精神;不遗余力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传播和谐大爱的精神。大师精神必将永存并发扬光大。

 

张充仁是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级的现实主义雕塑大师。他一生以“以我之手,斧凿千秋”的豪迈气概,创作了200多件雕塑作品,被公认为“东方罗丹”“泥塑之神手”。张充仁的油画和水彩画创作独领风骚,尤其是水彩画,既承载了西方巨匠维涅尔的画风,又注入了中国画的独特神韵,达到了西方艺术中国化的境界。而张充仁纪念馆展出的作品,足以证实他又是中国早期的油画大家,中国水彩画宗师。

 

张充仁是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他一生“寓教于美”,创办的充仁画室,历经风雨30年,桃李遍天下,培养300多名颇有作为的美术人才。张充仁与埃尔热合作编绘的不朽之作《蓝莲花》,让无数欧洲人因《蓝莲花》而真正了解近代中国;因热爱“中国张”而真诚关切中华民族。他是中国文化的使者,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张充仁多才多艺,从事艺术时间之长,涉及艺术领域之广,研究美术理论之深,实属罕见,不愧为中国近代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张充仁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美术史不可或缺的光辉一页,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骄傲。

 

17年来,张充仁纪念馆以独特的文化地标,屹立在七宝古镇的蒲汇塘畔,馆内的645件展品(雕塑75件、油画27幅、水彩画87幅、国画27件、实物46件、照片208幅等),展现了主人穿过世纪烟云的艺术人生;揭示了主人高洁的人格,精湛的技艺和博学的内涵。开馆以来,每年吸引了6万余人次的海内外仰慕者、爱好者和观众。纪念馆每年培训60余名志愿者讲解员;每年开展两次社会公益性绘画大赛;每年举办《张充仁艺术人生》演讲交流,并开设美术讲座、学术研究等活动,以传承弘扬张充仁的人品艺品。

 

张充仁纪念馆已成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三级博物馆、青少年学习体验艺术交流的场所。

 

“中国张”终于魂归故里。矗立在纪念馆大门前的铜质张充仁全身立像,精神抖擞,神采奕奕。他每天以虔诚的姿态、慈祥的笑容、大师的风范,迎送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和观众。古镇宗风,焕发文艺光芒。

 

历史必将永远铭记一代宗师——中国雕塑家张充仁。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