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主编的话

朱大建

 

coverindex.jpg本期《上海纪实》今天上线。

 

本期“特稿’栏目刊发一篇文章。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出品的8集大型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9月初在东方卫视、上视人文纪实频道、外语频道播出并引发热议。该片摄制期间,作家汪澜追踪采访一年有余,并结合自身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撰写了这篇纪实长文《撬开尘封的历史之门——8集大型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拍摄纪实》。本刊以特稿形式分上下篇推出,重温当年中国和同盟国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回顾并揭秘战后同盟国对战争施害者战犯的追责审判,以此作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的一份纪念。(编者注:为配合电视节目播放时间,《上海纪实》公号已在9月初提前推送,完整全文在本期华语文学网登。)

 

本期“亲历”专栏发表一篇文章。

 

一场新冠病毒灾难,把2020中国人的庚子年搅黄了。这一下可把我们中国人极其优良的底蕴和潜质都挖掘发挥出来了;从政府到医院以及各行各业,团结一致同心协力,短短一百多天,就抑制了病毒的蔓延和传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恢复经济运作和社交的国家。作者2020年六月到八月,从香港飞去上海两次,也就是说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分别被隔离28天,在上海放飞了10个白天和晚上。请读聂崇彬《庚子年,在上海隔离与放飞的日子》。

 

本期“在场”栏目刊发4篇作品。

 

胖阿姨冯文花从一九八八年至今,已奋斗创业了三十多年。她今天的成功,充满了作为普通劳动者改变命运、寻找幸福生活的辛勤与汗水。她曾获得“奉贤区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劳动模范”、“奉贤区人大代表”,直至二〇一五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但荣誉与成功没有使她陶醉,她的骨子里亦然有那个曾经的“野男生”的无所畏惧,依然保持着农村妇女勤劳的本色。更保留着对社会、对他人的感恩!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美好的生活!这就是奋斗者之歌,也是苔花的梦想!请读汤朔梅《苔花也学牡丹开——“胖阿姨粽子”品牌的主人冯文花创业纪实》。

 

战玉冰是复旦中文系2014届(硕士)、2020届(博士),毕业后,他选择的第一份工作是进了一家创业期的互联网公司,后来换了一份书店的工作,想要把工作和读书能够结合起来。最终战玉冰选择回归校园,走上了一条可能物质上更清贫,但精神上更富足的人生道路。本文是作家走走正在创作的新书《100个上海人的小康生活》中的一篇。请读走走《博士战玉冰的选择:回归校园》。

 

一种可以在盐碱地及海滩涂里种植的特殊水稻。它长得既高又壮,米粒是红色的,营养价值高过普通大米。它的命还特“贱”,就喜欢生长在不毛之地——盐碱地里。在肥沃的土壤里它反而不能存活。它耐盐、耐旱、耐涝,不用施肥,不用除草,不用灌水,任你风狂雨骤,任你连日大旱,只要把种子撒下去,到了收获的季节,就会稻花飘香……为了培育这个神奇的野生新稻种,广东省湛江市农技员陈日胜奋斗了34个年头!请读 赵进一《稻痴——记“海水稻”之父陈日胜》。

 

刑警阿谭的心里话是:老百姓来向警察求救,信任警察,我们当警察的,无论如何,要对得起这份信任,要把老百姓的平安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这也是他能够成为一名优秀刑警的动力之源。阿谭今年45岁,他的偶像是上海神探端木宏峪。阿谭的神探之路还正长。在这条路上,注定有荆棘,有险滩,相信他一定会沿着他的偶像端木宏峪走过的路,肩负起新时代上海刑警的担当。请读张蓉《“炯炯”似有神,神探的神》。

 

本期“弄潮”栏目刊发3篇作品。

 

谢晋是中国电影的第一人,他是第一个获得百花和金鸡奖的导演,是第一个拥有过亿观众的导演,是第一个获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奥斯卡评委的中国导演,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创办影视公司的电影导演,第一个用民间集资拍摄巨片的人。他创作了一系列的辉煌。谢晋说过,我死也要死在电影拍摄场上……他晚年还想拍摄《拉贝日记》,他有很多创作的梦想,关于中国电影的梦想。请读杨绣丽《光辉世界——记中国电影第一人谢晋》。

 

2020515日上午930分,叶永烈先生因病溘然长逝。噩耗传开,人们极为震惊。不是前不久还是好好的,怎么说走就走,是什么病啊?许多人,哪怕是作家协会的朋友也不知道,他其实是个癌症病人,他是在拼着老命在写作,在与时间赛跑。最了解他的莫过于他的夫人杨惠芬老师,她说:“手术后,他知道生命的重要,时间的宝贵,更是拼命的工作着。他说,必须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写作上。书本就是凝固的时间,就是生命的延续。多工作一分钟,也就多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叶永烈作品数量多质量高,这也是他用生命换来的。请读楼乘震《我眼中的叶永烈》。

 

邓伟志不仅是一个著作等身的著名作家和学者,更是一个有社会责任和有担当的知识分子,还是个心胸坦荡和敢于直言的社会学家。他无论是在上海大学社会系任教授的岗位上,还是在担任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或担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的岗位上,始终心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为构建我国和谐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他认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要建成和谐的小康社会关键要抓好民生问题,他认为民生关乎衣食住行用,还应当加上文体、娱乐等精神生活,关注民生是无止境的。请读翁长松《富有革命情怀和心系民生的社会学家邓伟志》。

 

本期“往事”栏目刊发2篇文章。

 

位于建国西路上海徐汇区机关建国幼儿园的一栋葱茏绿意的欧式花园洋房里,在大班的新学期开学第一课上,童声响板表演正在进行:“邓奶奶,名六金。福建人,苦出身。吃不饱,穿不暖。活下去,得革命。要抗争,当红军。五角星,是初心。二万五,那脚印。步步坚,是长征……”身穿红军服的幼童们用响板声将人们的记忆带回到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在孩子们身后的投影屏上,一张洋溢着母性的慈祥面容正微笑凝望着,她就是孩子口中说的邓奶奶邓六金,“红军妈妈”,机关建国幼儿园的前身——华东保育院的创建者,一名为了守护新中国的孩子而献出一切的伟大女性。请读王萌萌《“红军妈妈”的苦难光华——华东保育院创建者邓六金的人生历程》。

 

张充仁是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级的现实主义雕塑大师。他一生以“以我之手,斧凿千秋”的豪迈气概,创作了200多件雕塑作品,被公认为“东方罗丹”“泥塑之神手”。张充仁的油画和水彩画创作独领风骚,尤其是水彩画,既承载了西方巨匠维涅尔的画风,又注入了中国画的独特神韵,达到了西方艺术中国化的境界。而张充仁纪念馆展出的作品,足以证实他又是中国早期的油画大家,中国水彩画宗师。张充仁是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他一生“寓教于美”,创办的充仁画室,历经风雨30年,桃李遍天下,培养300多名颇有作为的美术人才。张充仁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美术史不可或缺的光辉一页,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骄傲。请读郁贤镜《张充仁:走过世纪烟云的宗师(下篇)》。

 

本期“记忆”栏目刊发一篇文章。

 

本文作者从青年时期参加“五反检查队”,进驻大世界西药房,又抽调去了“民改工作队”。作者参加作协青年文学小组的活动,小说《青春的火焰》,在曹阳老师主编的青年报副刊发表,小说《离别》等,是在阿章老师主编的劳动报文学副刊发表。一九五七年底,作者抽时间写了一张大字报:《常委会上的怪现象》,被批判并定为“右派分子”,很快被开除党籍,行政降两级,送去郊区农村劳动。后迁往广西桂林制药厂原料车间烧炉子。拨乱反正后,错划的右派予以改正,党籍恢复,重回上海。请读李伦新《往事杂忆》,这是李伦新正在创作的新著的部分内容。本刊先予发表。

 

本期“万象”栏目刊发2篇文章。

 

1946年夏,出身贫苦、身怀织补绝技的一代洗染织补业巨头曹永金与世长辞,但是由曹永金创办的“老日昇”这块金字招牌,曾在南京路上独领风骚了半个多世纪。请读孙孟英《洗染织补行业巨头曹永金的成功之路》。

 

本期“风情”栏目刊发3篇文章。


1993年下半年,受现代文学作家赵清阁先生委托,本文作者利用业余时间协助抄录、誊写、整理赵先生友人信札,拟以书信集的方式出版。当作者打开书信,认真誊写时,看到郭老、茅盾、老舍、赖少其、陆小曼、冯沅君等人的书简,犹如在欣赏如诗如画般的艺术作品。“每封信就像一篇美妙的散文,读来无论内容或是文字,皆能受到教益。它保留了传统格局的特色,语言文字的典雅、严肃和礼貌”。遗憾的是赵清阁先生生前并未看到书信集出版。此文回忆旧事,史料珍贵,细节生动,情感浓郁,写出赵先生身为老艺术家的气节和风骨。请读徐霖恩《赵清阁的书信世界  ——协助编辑“中国著名作家书信集锦”的回忆》。

 

80年代初,张寿椿发了一个大愿,要用水彩画记下上海风貌的变迁。从此他开始了上海街景写生,他的轮椅车几乎走遍了上海的主要街道,甚至远涉浦东川沙。张寿椿作品风格清新流畅,简约隽永,其自然的书写性和一定量的未完成性表现了作者对水彩画本体语言的理解和追求。张寿椿有历史责任感,他是用水彩为历史存档,以自己的方法护住上海的根。请读姚育明《水彩上海》。

 

前方一座大山拔地耸起。田学森走下车,退后,远观,再退后,又向前。后来他说,这山是突兀的,又坦白得太干净,太直接。仿佛一个人捧着一颗心,站在那里,表里如一,它又像一面硕大无比的鼓在他心里敲击。他默默对自己说,不走了。这座山就是在这里等着他的。此刻在他眼里,雄峻的山体变成了一幅屏天立地的巨型大画。他清楚地意识到,未来的日子里,他和他的艺术将要面对的就是这座终要与自己相遇的生命之山。这座山,就是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奇险天下第一山。直到30多岁,他突然明白,他要做的这件大事原来是要与这座亘古的大山朝夕相对。请读孙建伟《田学森:十年只为画一山》。

  • 撬开尘封的历史之门——8集大型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拍摄纪实(上)作者:汪澜
  • 撬开尘封的历史之门——8集大型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拍摄纪实(下)作者:汪澜
  • 庚子年,在上海隔离与放飞的日子作者:【美】聂崇彬
  • 苔花也学牡丹开——“胖阿姨粽子”品牌的主人冯文花创业纪实作者:汤朔梅
  • 博士战玉冰的选择:回归校园作者:走走
  • 稻痴——记“海水稻”之父陈日胜作者:赵进一
  • “炯炯”似有神,神探的神作者:张蓉
  • 光辉世界——记中国电影第一人谢晋作者:杨绣丽
  • 富有革命情怀和心系民生的社会学家邓伟志作者:翁长松
  • 我眼中的叶永烈作者:楼乘震
  • “红军妈妈”的苦难光华——华东保育院创建者邓六金的人生历程作者:王萌萌
  • 张充仁:走过世纪烟云的宗师(下篇)作者:郁贤镜
  • 往事杂忆作者:李伦新
  • 洗染织补行业巨头曹永金的成功之路作者:孙孟英
  • 赵清阁的书信世界——协助编辑“中国著名作家书信集锦”的回忆作者:徐霖恩
  • 水彩上海作者:姚育明
  • 田学森:十年只为画一山作者:孙建伟
  • 微@电影
  • 微@视觉
  • 微@音迹
  • 微@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