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中国药谷人的风采
分享
 

中国药谷人的风采

潘阿虎

科技高地张江“药谷”



p24_b.jpg


“这是一个现代的童话世界,这是一座托举太阳的舞台。年轻的心与诺贝尔湖相融,智慧广场上空汇聚科学的星海。年轻、科学、世界、舞台,这就是张江永远的魅力所在。”这是《张江十年》一书的卷首语,这也是张江生物医药基地的写照。


走进张江,处处洋溢着科学的气息。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路名与众不同,这里的路都以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祖冲之路、张衡路、伽利略路、爱迪生路等等,耳熟能详的大科学家的名字随处可见。这里的研发机构、大型医药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云集、一幢幢造型别致,座落在环境优美的花园中的建筑夺人眼球。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中国“药谷”——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诞生于1996年,由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科院与上海市政府共建。20年来,中国“药谷”已成为国内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科研产业化成果最多的标志性生物医药园区和产业集群。


中国“药谷”这响亮的名字是浦东新区管委会第一任主任赵启正“喊”出来的。1993年岁末,赵启正在新区管委会接见记者采访。


一位香港记者问赵启正:“请问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不是会产生一个新的硅谷?”而赵启正的回答是:“不,将产生一个中国的‘药谷’。”这是中外传媒第一次听到“药谷”两字。从此浦东新区将建生命“药谷”的消息便不胫而走。


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罗氏公司第一个入驻张江。罗氏在张江落户的时候,公司总部所在国的外交部长也来庆祝罗氏的落户。当年的赵启正说:欧洲人喜欢“药谷”这个名字,因为这是“生命”、“健康”的代名词,是人类的共同需要。“落地大鸟引来天上群鸟”,世界500强的罗氏公司落户张江,带动了一批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入驻张江园区;一批大学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等纷纷紧跟入驻。


张江“药谷”的优势在人才,希望也在人才。张江“药谷”是一个人才集聚的“知识高地”和“科技高地”。现在,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有院士12名,“中国遗传学之父”谈家桢,陈竺院士、陈凯先院士等,他们都是张江“药谷”的领军人物。“药谷”员工中,中央、上海“千人计划”成员50人,从业人员中研究生比例超过50%。


“全球生物医学界杰出的女性”



杜莹-20110620051650.jpg

杜莹


日前,从大洋彼岸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再鼎医药杜莹博士被美国权威杂志Fierce Biotech评为“2015年全球生物医学界12名杰出的女性”之一。


杜莹是落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的再鼎医药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杜莹是吉林长春人,1987年吉林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本科毕业,1989年吉林大学硕士毕业,其后,她前往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经过四年半刻苦攻读,杜莹获得博士学位。她满怀梦想地跨进了美国辉瑞制药公司的大门,开始了她从事生物医药行业的历程。杜莹在辉瑞一干就是7年,先后任职辉瑞公司中央研究院从事新药研究工作及全球战略收购部,主管全球代谢类疾病项目转让及相关兼并收购。参与了两个重大新药的研发和成功上市。在辉瑞公司,杜莹事业有成,生活充实。2001年,和记黄埔的一位高管到美国辉瑞找到杜莹:“你的前10年在美国做新药,在未来的10年,你能不能为亚洲、为中国人做个新药呢?”


杜莹被触动了。杜莹加盟和记黄埔,开始新领域的进军。杜莹负责和记黄埔在医药领域的全球战略投资,参与了国内医药资源的兼并与收购。通过与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业务交流,她深深感到,中国医药企业和国际医药企业差别巨大,国内医药业的主要方向尚在仿制阶段。由于理念的差异,杜莹想在合约期满之后,返回美国。和记黄埔方面表示强烈挽留,并提出“你有什么要求”?杜莹经过反复权衡,她说,我能不能在和记黄埔的“麾下”,自己创办一个生物技术公司,由你们投资,我来做新药的研制。双方一拍即合,杜莹开始“自主创业”了。


要创业,首先要有“落脚地”。杜莹开始在全国选地方,北京的中关村、深圳,都留下过她的足迹。她选择了上海张江。然而,杜莹在2002年初“奔赴药谷”张江的略略“一瞥”,心理上却诞生了很大的落差。号称药谷,但当时在张江做药的海归很少,搞新药研发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国内研发人才缺乏,研发环境更是相对落后。


2006年,和黄中国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在张江成立,杜莹任首席科技官。和记黄埔医药在中国做到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和美国礼来公司签订共同开发药物的协议,利益共享;第一个有自己开发的项目,与美国强生公司合作,开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共同研发,肿瘤治疗项目和阿斯利康合作得到首付2000万美金。作为中国第一家研发现代植物药的企业,他们把两个植物药产品报备美国,一个是治疗癌症的,一个是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和记黄埔医药还参与了中国国家药监总局建制药物审批绿色通道的整个过程。


由于理念上的一些分歧,在和记黄埔医药合作10年之后,杜莹选择了离开。杜莹转型,担任红杉资本董事总经理,主管医疗健康投资。在红杉的两年里,她主导了四次国内新兴医疗健康企业的大规模投资,包括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喜康生物有限公司、贝达医药开发(上海)有限公司及安琪儿医疗(中国)控股集团。杜莹的成功,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满足感。她再度选择了离开。她一次次地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追求的是什么,未来至少还有15年的职业生涯,我最想做什么?


许多跨国公司向她伸出了橄榄枝。而在杜莹的心中“总有一种使命感”,她希望创立一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药物研发企业,将“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创新药品,献给需要的人们,服务于全球的患者。


2014年4月,距离杜莹第一次来到张江,已经过去了12年,由她主政的再鼎医药研发公司在张江诞生。有记者问她:你为什么最终还是选择了张江?杜莹回答说,这片沃土曾给我创立和记黄埔医药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张江园区的领导给了我很多的支持,在共同的发展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让我十分感动。这次自己创业再次选择了张江,说明我对张江是有深厚感情的。张江是一片沃土,张江是中国最好的生物医药基地,这里的政府务实,这里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与张江共成长。


杜莹开始了张江的二次创业,她从事过生物医药研发、医疗健康投资咨询等等业务,使得她拥有这样的底气,她的每一次转型,似乎都是在为她第二次创业夯打基础。


杜莹难忘初衷,她就是想做一家在国际上真正有竞争力的药企,她的产品不只是在中国有竞争力,而且是全球病人都在使用,这才是她的理想和追求。杜莹说,癌症新药在国外已经临床使用,但是在5年内还是进不了国内,中国的病人没有机会享用,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要打破国际上对创新药的垄断,我们必须在中国优化新药,造福国人,造福全球。针对国内需求量大并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领域,再鼎的理念是要打造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开发公司,研发产品的主要方向,瞄准了癌症和自身免疫这两个方面。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再鼎已经拥有多个在研的1.1类新药,与跨国制药企业达成了4个项目进行合作。


再鼎医药成立当年,与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签订了专利使用权的转让协议,获得了brivanib在中国的开发和销售,这是一个正在临床三期中的肝癌项目。2015年8月,再鼎医药宣布,从赛诺菲获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新型多靶点激酶抑制物化合物后的又一合作。2015年9月,再鼎医药宣布与比利时优时比制药公司,全球生物医药的领导者,达成一项全球合作协议,共同开发销售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和感染性疾病的新型单克隆抗体。


2015年10月23日,再鼎医药宣布在上海成立研发中心。该中心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占地1000平方米,专注于肿瘤免疫方面的研究。同日,再鼎医药与清华大学免疫研究所宣布建立战略合作,将共同在中国开展免疫学研究及药物研发。杜莹兴奋地说:“再鼎医药研发中心的成立,对于我们来说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它进一步加强了我们为病患开发创新药物的实力。”


迄今,杜莹还担任了复旦大学的客座教授以及中国政府健康产业的顾问,以及华大科技等药业的董事;再鼎医药的全职员工仍不到30人,但与再鼎合作的科学顾问却遍布全球,包括来自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梅奥诊所等机构的世界一流专家。杜莹说:“现在中国有众多的生物医疗公司,但是只有很小部分能够跑到终点,再鼎的目标是坚持抓重点,为中国生物科技的发展添砖加瓦。”


中医药与时俱进的创新“神话”



杨子荣.jpg

杨子荣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是炎黄子孙贡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在西医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国人生病就是靠中医中药。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中国最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2000年,上海市科委、浦东新区政府、张江集团三方各出资500万元人民币,注册成立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属上海市高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韩正任组长。上海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的姓名很有意思,叫杨子荣。


杨子荣是2004年从科技部“下海”到张江研究中心的。1989年,杨子荣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研究生专业毕业后,进入国家科技部工作,一干就是17年,担任过办公厅领导秘书、国际合作司处长,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在美国休斯敦总领馆担任相关业务的科技外交官。


长期在机关工作,杨子荣总觉得,接触直面的“宏观多”,接触社会实际的少,就想从机关出来做点事。经过再三考虑,他最终选择了上海。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部原副部长惠永正退下来后回了上海,上海市政府领导希望他推动一下上海生物医药的发展,科技部非常支持上海创新中药的发展。杨子荣“看准了机会”。


决心定下来后,杨子荣把想法告诉了自己的爱人。爱人在北京市银行界工作,她对丈夫的选择很不理解。他们在北京生活得很舒心,俩人相濡以沫,生活美满,为什么突然想到上海去创业,你图什么?杨子荣向爱人倾吐了自己的心声:自己已不年轻,想抓紧时间为中国的中医药发展做点事情。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沟通,妻子的思想工作终于被做通了。


2004年,杨子荣从京城南下,来到张江,任上海中医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时间过得真快,杨子荣如今“下海”已11年了,他在“中医药之海”中遨游,感触良多。他说:中医药是中国的财富,中医药是我们生存的瑰宝,更是中国的文化,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挖的东西。中医药是传统医药,必须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


杨子荣和他的团队,以创新中药的研发为己任,提出“源于中药,高于中药”的研发理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经过15年的不息努力,杨子荣已研发出了治疗抑郁症的原创新药,2015年将完成二期临床。


杨子荣研发成功的新药人参皂苷类化合物,作为抗肿瘤药取得了一定的疗效。2006年,杨子荣接到原大学同学的一个电话,他说手下的一个年轻的女员工得了癌症,已经到了后期。听到这样的诊断,这个女青年的精神崩溃,原来活泼的女孩变得沉默无语,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产生有轻生的念头。老同学问杨子荣求援,杨子荣回答:现在手上有一个很安全的抗肿瘤药品,可以一试。杨子荣研发的抗肿瘤新药,在这个女青年身上试用了几个星期,老同学回电说,这个女青年吃了这个药后,精神状态得到改善,性格开始有所恢复。这一消息令杨子荣和他的团队十分高兴。


杨子荣将这一收获告诉了老部长惠永正。老部长建议,再继续进行动物实验,观察此药对治疗抑郁症是否有效。试验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治疗数据出人意外的好。杨子荣又请第三方再做动物试验,效果同样非常显著。杨子荣决定,把这一新药“优欣定”的主要功能定位在治疗抑郁症,而肿瘤患者的60%恰恰都患有抑郁症。


创业艰辛,令杨子荣留下刻骨铭心记忆的,是2010年的一次事故。当年的新药优欣定委托北京一家企业生产,投产第一天就发生了生产事故,有职工死亡。在京的杨子荣闻讯后,凌晨一点赶到现场。为处理后事,更为抢救危重伤员,研究中心“一周就花去了几十万”,可当时研发中心账面上的钱,只有员工4 个月的工资。在这危急时刻,研究中心所在地的张江集团伸出手来,帮助研究中心通过相关渠道贷到500万人民币,解决了大问题,帮助中心度过了这个难关。


当时,有朋友给杨子荣打电话:“还撑得下去吗?”“一副烂摊子,趁机赶紧撤了吧。”公司的中层干部几乎也走了一半,更有一家大公司找到杨子荣,安排的职位是副总,薪酬翻番,另外还有股份。杨子荣没有动心,他认为中心有前景,事故是小概率时间,他说,我要对得起惠部长,我更要对得起中心,我一走中心就垮了。


杨子荣和他的团队没迟疑,更不后退,坚持了11年,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2015年5月,上海中药创疗研究中心与国内一上市公司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新药优欣定将由国内药企进行批量生产。


杨子荣他们还研发了治疗老年痴呆症、抗肿瘤等4个一类创新药。


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的另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就是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中医药化合物数据库,为创新中药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持。中药药材主要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类,主体是植物药。植物药的品种有一万几千种,成份非常复杂。中药的成份分离,犹如“海底捞针”,非常困难。目前,全国有100家中医药化合物数据库,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的数据库,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堪称全国第一,为创新中药的研发提供决策方向和数据支撑,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如今,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的产品已经获得8项国际专利。谈起这一切,杨子荣如数家珍,心中充满了自豪,他有一种创业的成就感。


“绿谷”的救世情怀



吕松涛.jpg

吕松涛


吕松涛是绿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是一个对中药有着深深情怀的企业家。吕松涛说,绿谷就是生命之谷,我们就是要做生命产业,我选择中药,就是从绿色的天然植物中寻找有效成份,向大自然要药,这是“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吕松涛不是科班出生,属“半路出家”的专业人士,却在这个领域成为了叱咤风云的人物。


1965年7月出生安徽淮北的吕松涛,1990年从东北大学哲学系毕业,学的是哲学。1992年他开始“下海”,闯荡江湖,在珠海开过小饭店,做过贸易生意。1994年吕松涛来到上海,1997年成立绿谷集团,专做保健药品,似乎是与与药沾上了一点边。只是一路坎坷,经营发展很不顺利。直到2000年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合作,他的企业方才驶上了快车道。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宣利江和王逸平领衔的研究团队,经过二十多年研发,一类新药丹参多酚酸盐针剂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特效药”。 吕松涛捕捉到这一信息后,花巨资买下这一新药的专利。为让这一新药早日造福老百姓,吕松涛他们不遗余力,四处奔走。经过7年的努力,该药于2005年5月获新药证书,成为一个具有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绿谷”在青浦建立了完整的生产基地,销售网络遍布全国。


丹参多酚酸盐针剂于2006年上市,目前中国市场无同类产品,第一年就销售掉10万支。在诊疗过程中,“丹参”的使用量非常大,仅一个病员一个疗程就为14天,一天一次,一次2支。“丹参”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丹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截止2015年上半年,“丹参”已进入全国500多家医院,今年“丹参”针剂的年产量将达到4500万支,有150万左右病人受益,累计销售将突破147亿元。“丹参”已经准备在欧盟注册。


绿谷在研发代号为“971”的抗老年痴呆的新药,已经进入三期临床。据统计,全世界现有老年痴呆患者4000万人,中国有1000万人左右,到2050年,美国治疗老年痴呆药物的需求量将达到5千至1万亿美金。未来全球每年的需求量百亿美金是没有悬念的。“971”新药已在美国注册成功。


随着“971”的成功,目前绿谷的研发团队已成为国内的精兵强将。2013年,绿谷药物创新研究院成立,由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所长、中科院院士丁健任院长。绿谷的成功,源于全新的理念。吕松涛说,我们的理念:只做人类最期盼的药物!他说这一理念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别人做过的,我们不做;二是疗效不好的不做;三是没有市场的也不做。


绿谷的成功,源于有一种救世情怀,才敢冒险,才会坚持,才会有洞察力,才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吕松涛说,看到药物在患者身上发生作用,为患者减少痛苦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兴奋感,感到科学家的劳动价值,看到我们劳动的价值。“与我们合作的科学家,‘丹参’针剂发明人宣利江、王逸平就说过,研发成功一个新药,挣多少钱永远是其次的,能为心血管患者带来福音就足够了!” 

绿谷药物创新研究院丁健院士指出:“要研发出能让中国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药。”吕松涛说,丁院士的话是激励我们为老百姓研发价廉物美“好药”的座右铭。


论到绿谷未来的愿景,吕松涛董事长说道:我坚信,做医药这个行业,最宝贵最重要的是要有一股救世情怀,这是千金难买的;以及有一批有救世情怀的团队,只要坚持把这样的情怀传播到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企业的未来一定是非常美好的。


华领理念是“患者说了算”



陈力.jpg

陈力


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数量也呈快速上升趋势。2010年,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学术论文,文章说中国已成为糖尿病大国,“以前”,当印度糖尿病患者是6千万人的时候,中国才有3千万患者;如今仅仅过了5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达1.1亿。


研究治疗糖尿病的新药,为亿万患者造福,已成为世界许多科学家孜孜以求的研发重点。张江“药谷”的陈力、徐耀昌博士,从事的就是诊疗糖尿病新药的研发。


陈力博士1992年在美国毕业,进入瑞士罗氏研发中心,历任药物化学组长、高通量技术主任、全球化学研究团队成员。2004年随罗氏公司入驻张江,成为罗氏中国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2011年6月,陈力博士在张江创立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总经理,公司一期投资2100万美金,创业团队开始只有 “七、八条枪”。


陈力博士向笔者介绍道,中国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原因和欧美患者是有区别的,如何综合中国患者的具体需求,研发一种世界上没有的,作用全新的原创新药,这是华领的追求。2011年底,华领从跨国公司引进知识产权,买断5个产品的全球市场开发权。经过4年研发,代号为HMS5552的治疗糖尿病新药在中国完成临床试验,2015年3月8日到美国药检局申请专利,仅过一个月时间,4月9日就获得批准。事实证明,我们中国是能够做原创新药的。


这款新药在瑞金医院、中山医院、北大医学院做二期临床试验,进行静态和动态血糖测试,将两者指标综合起来试验,这是华领的独创。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一天服用一次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6个百分点,说明药效非常明显。其次,患者的24小时血糖得到控制,胰岛功能得到改善,这是围绕血糖控制的基本生理功能进行调节的结果。这一创新药品有望于在完成临床测试后,于2020年上市。


华领是境外投资人在中国投的第一家医药研发企业。陈力博士介绍道,我们现在的研发模式是“VIC+Q”。 “V”是投资人,“I”是知识专权,“C”是外包服务平台,“Q”是质量监管和控制。陈力博士说,张江有一个生物医药创新的生态环境,这是我们张江人的最大资源,重要的是我们做好公共资源、管理者选择、专利选择和合作伙伴的选择。目前华领医药有300员工,围绕研发,通过合作提升整个产业的水平和能力,“强强联合,实现多赢”。


创新药是对传统药的挑战,需要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共同探讨。上世纪四十年代发现糖尿病,美国礼来公司发明了使用动物胰岛素来进行治疗,欧洲则采用了饥饿疗法,“饿你没商量”。“做药的,一定要做到患者说了算,创新药一定要有新的疗效,最终要和医生合作,探索帮助病人,这是华领的理念!”


徐耀昌.jpg

徐耀昌


徐耀昌博士在美国读书、工作20多年,曾任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化学执行总监,现任豪森医药总经理。他和团队花了7年时间研制的治疗糖尿病的新药,目前正在临床试验阶段。徐耀昌博士介绍道,他们研发出的针剂,目前在全国30多家医院,600余名病人身上做临床试验,疗效很好。现在采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人,一天要打3针,采用豪森研制出的“胰岛素”,一周只要打一针。正在研制的新药能降血糖,同时还可降血压、减肥胖,有“一药三用”的功能。


在医药领域,任何新药研发都是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成功率低,可以说是一场“马拉松”。国际上研发一个新药,一般来说要十亿美金、十年时间,但成功率仅2%;一旦成功,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然也是惊人的。20多年来,张江“药谷”研发的新药产品已经超过200多个,拥有新药证书超过50个,Ⅱ/Ⅲ期临床在研品种超过40个,还有已报、将报国际临床药物,超过50个。

新药诞生;即是“福音”的诞生。


张江是生物医药专业的“孵化器”



20121112222940120.jpg


一部生物医药史,就是一部人类生命史、战胜病魔史。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使人类战胜“病魔”的能力不断提高,生命周期不断延长。 “为健康而战,向病魔挑战!”这就是生物医药产业的使命。


张江生物医药总经理王兰忠到“药谷”已经有13年了,他深有体会地说,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高风险行业,张江高科技园区在最近10年间,至少有500多家企业关闭或被重组。杜莹博士也说,药的区别就在于它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位的,而且它对资本的要求也是巨大的,它不仅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丰富新药研究经验的人才,也需要大学和研究所,同时还需要擅长运作企业、懂资本运作、有管理经验的国际化人才,药是没有国界的,真正好的国际化的医药公司同样是应该没有国界的。


张江生物医药搭建了全国首个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的“舞台”,从1万平方米全装修的实验室和配套的公共平台服务,再到超过5万平方米的总规模,10年来,这个“舞台”大大降低了初创企业的创业成本,加速了创新进程,先后有157家创企“毕业”并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中国“药谷”已快速成为创新企业高度集聚的生物医药园区、成为创新医药临床前期研发链条完备的生物医药园区、成为健康产业构成最全的生物医药园区。


2015年,美国一家调查公司认为,中国的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是全世界最好最有潜力的园区。王兰忠总经理笑答,中国“药谷”的目标是建成世界知名,亚洲一流,中国第一的药谷。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春麟说,相信通过张江人的努力,未来的新药会越来越多出自张江,医药创业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未来还很长,张江会更好。


药谷人追求财富的脚步永不停止;药谷人追求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