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汇港呀,金汇港
高明昌2006年春天过后,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走完了金汇港。那次的走路很辛苦,主要原因是:骑的车是自行车,用的是周日时间。一个月下来,我的脸更黑了,手背的皮肤,手指一捏会提起皮来的。那次走完后,写了篇文章,题目叫作《漫步金汇港》,还留着。现十年过去了,翻出来读读,觉得我真是大俗人,走一圈就作文千余字,徐霞客怎么想。当年的徐霞客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先后游历了十六个省,东到浙江普陀,西到云南腾冲,南到广西南宁,北到河北蓟县的盘山。老人家以长风为伍,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也只写一本叫做《徐霞客游记》的书。但徐霞客的经历给了我诸多启发:走什么路,就看到什么风景;花多少时间,就有多少收获;吃什么苦,就得到什么甜,成反比的少,成正比的多。事实也是,2016年的春天过后,我空闲了,再次走了金汇港,这次的走法是分阶段、分地段的,开了汽车,有了游伴,走了几个礼拜后,感觉越来越多,其中有一个感觉始终没有变。
金汇港全长21.8公里,这个距离开车直行只需二十多分钟,但金汇港边上有无数的横穿的支河,支河窄缩无形,有长有短,到了支流处,人必须打弯走路,打弯就是兜圈子,兜圈子的路就长,兜圈子的路总是难走的路。站在某处看金汇港,总觉得金汇港就在眼前,一定很好走,但真的走了,你会发现路很长。那天我在金钱路的花角村的一条支流边上就是这般情景,兜了半个小时的圈子,看见了金钱公路的道旁树,就是到不了河岸。半个小时里,我心里默念的是马维连柯的散文《那一星火光》。是的,西伯利亚河流里灯光看上去很近、很近,似乎就是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对岸的,但这个很近的距离却让人划了一夜的浆,划累了,河岸还在眼前,但是因为有了那个灯光,人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所以仍然拼命地划着船桨。我走那段路与那个情景毫无差异,但我比船夫幸运,因为半个小时过去后我就折回到了金汇港的河岸上。
老金汇港
看金汇港就像端详自己的母亲一样,端详母亲,几乎所有的儿子都有歉意,我也一样。情啊,后来或现在都不是当年的情与景了,有办法追忆无办法偿还,我对金汇港就如此。金汇港是人工河,1978年冬和1979年冬,分两次开拓,1980年8月始得竣工,它是奉贤十几万普通的老百姓用扁担和畚箕一担担挑出来的。我亲眼看见开河场面的:有点薄冰的河底里,绵延几里的工地上,河岸上,红旗飘飘;河中央,号子声声,所有的人都铲着泥土,所有的人双手左右岔开后紧握担绳,人腿一曲弯,担子就上肩,就开始由下而上地奔跑,肩疼了,换肩,换肩只在刹那间;口干了,喝茶,喝的就是姜茶。河滩河底,从远处看,是一群人、一群战士的奔突,从早上到傍晚,今天、明天都一样。一切都显得原始而又古朴,雄壮而又悲壮,非凡却又平常。但我要告诉你,我不在挑担队伍里,我在华师大读书,读书无过,但于一个农民的儿子而言,多少有点置身事外的味道。看着金汇港的流水,我感觉良心在逼问我,歉意对母亲河的今天毫无意义,但与我今后的做人做事非常有意义。
1980年金汇港开河情景
金汇港开挖情景之二
金汇港是必须有的,就如孩子必须拥有母亲、母爱一样。有了金汇港,奉贤就有了土地的安全,就有了庄稼的丰收,就有了人心的欣喜,这是一个相得益彰的故事,客观而又重要。这恰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我到现在还记得情景:1990年8月,离开金汇港竣工之日十年零六个月,老天爷就给了金汇港数不清的考验。先是六月起的40多天的骄阳日子,天天高温,日日无雨,土地皲裂了,庄稼萎靡了,人心开始惶然了。金汇港北闸奉命开闸,夜以继日,引进浦江水源达6356万立方米,缓解了旱情,舒缓了人心。但老天还不过瘾,同年9月,15号台风挟暴雨骤然而至,内河水位急速上升,金汇港南北水闸连续三天排涝,才避免了农田受涝。奉贤啊,排涝永远多于抗洪。1996年6月13日至19日,连续一周暴雨倾泻,最大日降雨量达92.6毫米,南北水闸紧急启动,三日排出水量达8072.21万立方米,水涝之患就此别离,奉贤人民再次战胜了大自然,战胜大自然靠的是人,人靠的是金汇港,事实就是这么简单。
金汇港的两岸
金汇港有水,又美在有水,这是所有河流的责任,金汇港自然不例外。金汇港水的涌入与回流都是黄浦江赐予的,如果没有北通浦江南通海的机缘,金汇港就无法担负全区60%引水量,就很难解决36万农田的灌溉任务。这让我突想与钦佩起当年决策者的远见卓识来,绵延的黄浦江有水更有情,偌大金汇港,在浦江面前静如绵羊,因为浦江滋润了它,也养育了它,使它有了自己独立的生命,也有了沉重的使命。现在金汇港就像一条南北横卧奉贤的长龙,随时候着奉贤人民的需要和召唤。平时的日子,金汇港却在做着另一件的事情,养鱼养虾,我问过南闸的工作人员,为什么金汇港里的鱼特别好吃?解释是:金汇港南通杭州湾,北连黄浦江,这水呀,淡淡咸咸,咸咸淡淡,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连鱼儿也是。两种不同的水域,鱼儿如亲戚一样走过家乡、越过国门,鱼籍也就没有了,鱼锻炼了身体,鱼也长了见识,鱼本领大了,好吃就必然了。
2004年新建的金汇港杭州湾水闸全景
有好吃的还在其次,好看很重要,赏心悦目其实是先悦目才能赏心,这就是看了,看什么,看水是第一的,金汇港两边的树草也有不少看头的,最有看头的当属金汇港上的桥,所以不去桥上走走是要错失许多风景的。据统计,截止2016年,金汇港上的桥有10座,平均2公里就有一座。这与奉贤桥乡的美誉是一致的。奉贤的许多地方都以桥命名,比如“钱桥、南桥、头桥”等,其实都是地域名字。到今天奉贤还有12座百年以上的石拱桥,它们散布在奉贤各地大河小渠,今天走过这些桥,就像阅读奉贤历史的一样。金汇港上的桥历史很短,贡献却很大,它承载了奉贤的向东往西的车辆与人群,承载了奉贤发展的不少重任,很少有人歌颂与赞美它,而我始终记住的是一位初三学生写桥的六行诗句:从桥的这一边/走向桥的那一边/人类的文明就此实现/桥墩重/桥面宽/桥的贡献在人间。这首诗是否有诗意难说,但奉贤东西方的交流确实依靠了这些桥,这些桥日夜工作着的,摊平着自己宽广的胸脯让人践踏,无怨无悔。有人说,如果只有金汇港而没有这些桥,金汇港就称不上是奉贤的母亲河,奉贤的腾飞就要推迟几年,这些说话肯定有道理,今天奉贤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个道理。
有桥就有闸,所以不能漏说的是金汇港南大门的水闸。南水闸就按在金汇港与杭州湾链接的公路上。水闸矗立,如一个束腰的处子,守侯在枢要处,平静地察看着两边的水位,平衡着门外的高低,既要表现300吨级的通达能力,又要对付突来的肆虐和威胁,年开水闸的次数大概在700余次左右。2014年,水闸重建,现在的水闸是集挡潮、除涝、应急通航、水资源调度兼顾景观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出海闸,可以抗200年一遇的高潮位加12级台风,可以解二十年一遇的水涝,为的都是奉贤的生产发展、奉贤的百姓平安。可以想象,水闸不见了,金汇港肯定会乱套,而乱套的结果要比我们预想的要坏得多,没有人希望看见这样的景象,我看水闸是带着心底的谢意的。我不知道这是我对建筑美还是对自然美的朝靓和钦羡。看见闸外的浑浊的水在涌动,看见闸里的水在喧哗,我就感觉我的生命的存在。即使是水,也是需要严格的管理的,就跟当年的李冰父子管水一样,管水就是管生命,现在更是如此。
金汇港走完了,走完的是路,走不完的也是路;看金汇港就是看奉贤,奉贤在发展,金汇港就变化。我想若干年后,去金汇港上走一遭的人会越来越多,这是一定的,不容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