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蹈火英雄——全国“模范消防中队”纪实
分享
 

蹈火英雄——全国“模范消防中队”纪实

杨绣丽

编者按:本文选自诗人杨绣丽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而创作的长篇纪实《蹈火英雄》(文汇出版社即将出版)。

 

南浦大桥浦西引桥处,南车站路500号,几扇标志性的消防红色大门,几块门牌,这就是上海消防总队黄浦支队车站中队营区,它依偎在雄伟壮丽的南浦大桥旁,矗立在黄浦江畔,默默地守望着这个城市的美丽和繁华。远处,高耸的温度塔在瞭望……

 

寻找27年前的救命恩人

 

我第一次走进消防部队时,那还是2015年11月,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我在黄浦消防支队遇见了孙冰晶。那时,她正在寻找一位消防队员陆玉明。事情发生在1988年11月13日晚上8点钟,那时候孙冰晶还只有3个月大。孙冰晶家楼下一对姐弟的父亲死了,在楼梯口设立灵堂,不知怎么蜡烛倒掉后引燃花圈,门口都是花圈,砖木结构的老式居民楼就一下子烧起来了。孙冰晶家住在四楼,当时妈妈和奶奶正在给孙冰晶洗澡,大火蔓延上来,已经无法下去了,两人抱着孙冰晶就跑到屋顶上。火势越来越大,消防车来了。由于现场狭窄,云梯消防车无法伸展救援,于是他们交替使用伸缩梯、竹梯、挂钩梯,从地面架到露台,形成逃生通道,帮助被困人员利用梯子爬到底楼。陆玉明看见孙冰晶的妈妈从梯子爬下来,因为普通老百姓攀爬梯子时都会颤抖,出于安全考虑,陆玉明抱着襁褓中的孙冰晶从梯子下来,梯子倾倒,打在电线上,陆玉明摔断了三根肋骨,肝脾重伤,而孙冰晶被陆玉明紧紧抱着,只是吓出了一声哭喊,丝毫未伤。27年后,孙冰晶已经长成一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家里每次聚会,都会提起当年的那场火灾,提及消防员如何英勇救下一家人,很多年来,孙冰晶一直想着自己的命是消防员救下来,她总是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一直在为农村留守儿童捐款。2015年8月“天津港”发生爆炸后,看到有关消防员的报道,那些冒火行进的英勇背影,让孙冰晶很感触,她就想再尝试下,找到救出自己的陆玉明——一个从上海消防总队黄浦支队出来的消防员,1989年底到1990年担任过车站中队消防队的队长。

 

1M4A1620.JPG

 

27年过去了,那天,我看到他们——陆玉明穿着消防服,孙冰晶也穿着消防服,他们微笑着合影留念。那一瞬间,我特别感动,我来到车站中队,不正是一次寻找吗?我渴望遇见一片信仰的“高原”……

 

有人说,有一种职业从来冰火交融,有一种职业守护寸土寸地,有一种职业直叫生死相依,这种职业就是消防兵。火一样的激情,永远血脉贲张;水一样的柔情,永远忠诚于祖国和人民。面对危难,消防兵决胜于挑战!为了时刻能打仗、打胜仗,消防兵始终与危险相伴。危险,散布在消防兵的每一次火场决战中,危险,也散布在消防兵的每一次训练中。 

 

1M4A1023.JPG

 

消防兵,永远在面对着血性与人性的拉扯。一边是对使命和职责的血性担当,一边是对家人和妻儿的深深愧疚。消防兵,也永远在完美地书写着血性和人性的平衡,因为他们对家国安宁的守卫,也才有了万家灯火包括自己这个小家的祥和与幸福。人性和血性,对于消防兵来说,一个重如泰山,一个势若千钧,在他们心中,同样不可或缺。人性与血性,从来水火相融,让青春绽放光芒。

 

紧急迫降

 

1998年9月10日,晚上7时38分,空中一架东航客机正在盘旋。下方,虹桥机场停机坪上,一架架班机,停放在规定区域内。人们在仰望天空上那架东航MU-586-11型麦道大型客机,这款客机是全球惟一的三引擎现代宽体喷气机,1986年12月30日由麦道公司推出。当天晚上7时10分,该次航班起飞,执行上海飞往北京再转飞美国洛杉矶的任务。起飞不久,机长发现起落架出现故障,此时客机正处在青浦上空,飞机呼叫塔台,请求返航。塔台立即命令其他航班紧急避让,准备引导东航航班优先着陆。大多数的飞机事故一般出现在起飞和降落两个阶段,起落架出故障成功降落系数不大,世界航空史上安全降落据说也只有一次,该次航班机上120名中外乘客以及17名机组乘务人员共137个生命悬在空中……

 

接到警报,各式各样的警车、消防车、军车、救护车紧急出动,涌向延安路高架,迅速到达虹桥国际机场,停机坪上数以千计的公安民警、消防官兵、武警战士、医务人员严阵以待,移动车载电台不时地传来指挥员调兵遣将的声音。

 

作战方案,几经商量。飞机可否在草坪上降落?不行。上海机场草坪地基较软,前一阶段上海接连下雨,草地松软。像MU11这样的大型客机迫降,飞机的机轮有可能会陷进草地导致飞机解体;同时,夜晚能见度差,草坪迫降危险系数大。惟一的办法就是在主跑道上进行迫降。40多辆消防车,正编成一个个战斗组各就各位。消防战士根据早已拟定的方案在紧张地部署。

 

当晚10时,客机已在空中盘旋了两个多小时。该航班机长倪介祥已有30多年航龄,安全飞行1.2万小时,曾担任过空军试飞员,有着丰富的临场应变经验。客机带着巨大的轰鸣,沉重的翅膀由高及低,由远至近地向着主跑道上直冲而来。只见飞机的后部重重地着地了,企图将前起落架震出,未成功。飞机机头再次抬起,飞向空中。第一次试降,不成。第二次再试降,仍未见效。在场的人们心里发怵了。此时飞机上的30吨航空燃料还只剩2吨不到了,油料所剩无几,必须迫降。

 

在上海消防总队长李铁山、政委朱伟昌、副总队长陈寒根等领导的指挥下,车站中队与兄弟中队一起,为避免飞机迫降时机腹与地面磨擦引起火灾,在极短的时间内,在飞机主跑道上用高倍泡沫铺下一条长500米、宽30米、高1米的“泡沫带”,以便在飞机迫降时,泡沫带能够减小机身的摩擦,消除火花,最大程度地避免飞机起火燃烧。

 

“各车注意,飞机开始迫降!进入一级战斗准备。”指挥员发出了指令。空气似乎在虹桥国际机场凝固了,在场的人们一个个聚神屏息,眼睛直盯住空中那由小及大由远及近的灯光。近了、近了,飞机正式迫降。嘭的一声,飞机着陆。带着刺耳的鸣叫,在“泡沫带”上冲刺、前行,机头底部大量火花在闪耀。数十辆消防车围着飞机,向机体夹攻过来。向着飞机,向着火光,消防官兵呼啦啦冲上去了!这是令人胆颤的瞬间,这是摄人魂魄的瞬间,更是金色盾牌辉煌闪耀的瞬间,冒着飞溅的火花和飞机随时可能发生爆炸解体的危险,标有“车站中队”字样的两辆消防车不顾一切紧跟在飞机两侧向前奔驰,车上的消防战士用水枪、泡沫移动炮朝机身猛烈喷洒水柱和泡沫,事后驾驶员杨爱华说:“如果当时飞机爆炸解体,在场的消防兵恐怕命也没了。不过,当时心里想的,只是一个劲儿地猛踩油门。”一支支架在消防车上的移动炮在消防战士手中怒射着一束束泡沫,把飞机通体覆盖。

 

 QQ图片20170626160057.png

 

当晚11时07分,飞机停下了,飞机两侧紧急舷梯口打开。泡沫仍在喷射,救援工作仍在消防官兵上下奔跑中进行着。车站中队官兵和兄弟中队一起,首先进入机舱实施救援,机上旅客一个接着一个陆续被救出。除7人受轻伤外,机上137人均安然无恙,飞机迫降成功了……这次成功的救援,后来被拍成了电影《紧急迫降》。

 

6万吨级集装箱货轮火灾

 

黄浦江,蜿蜒的曲线孕育出上海的壮美,我喜欢在黄浦江的游轮观看夜上海层峦叠嶂一般的霓虹,它们的绚烂仿佛滴落在我的心中;我也喜欢在东方明珠电视塔上观看浦江的游轮驶过,仿佛它们也在我内心划出美轮美奂的轨迹。在浦江两岸的观景平台上,我留下无数的足迹,看大江北去,看古老与现代的建筑隔着苍茫的水面相互凝望……那时我从来未曾想象过,消防兵在黄浦江上战斗的情景。

 

2003年9月18日,上午9时,警铃陡然炸响。沪东造船厂7号码头,一艘在建中的6万吨级集装箱货轮“新南京号”正遭烈火蚕食,远远地,就能看到团团黑烟从巨轮顶部升腾而起,弥漫在黄浦江上空,附近居民都能嗅到有毒烟雾刺鼻的气息。

 

车站中队作为剿灭船舶火灾的尖刀力量迅速赶到现场,船舶火灾和高层建筑火灾、地下室火灾、石油化工火灾并列为当今世界性的四大消防难题。长期以来,江南造船厂一直处于车站中队辖区内,中队对船舶火灾进行过深入研究,船舶火灾救灾的难度在于,受船舶繁复的结构制约,火点普遍较为隐蔽,不易发现;为降低船舶建造成本,舱内设计通常十分经济,通道狭小,人在其间行动不便,施救艰难;船舱与船舱之间为钢铁,对流传导,极易蔓延。

 

杞︾珯涓槦瀹樺叺鍦ㄥ洓宸濇倍宸濇姉闇囨晳鐏句箣涓夛紙鏉庣鎽勶級.JPG

 

起火点在三甲板的分油机房,因作业工人违反操作规程,在分油机房内拆除“投油”用的软管时,管内残留的柴油滴落到下方正在运转的电动振荡器上,遇高温起火,起初,着火燃烧面积只有脸盆大,操作工用灭火器进行灭火,无济于事,火势扩大成灾。此时,向上燃烧的大火已殃及二甲板的集控室,而紧挨分油机房的油柜里还存有数十吨柴油,如不能及时控制火势,随时可能引燃油柜……

 

战士们冒着危险,首先将滚烫的甲板上十几只备受高温灼烤的乙炔气大钢瓶挪开。特勤大队康昌兴大队长带人乘吊篮下到货舱底部,摸索着向火点突进,完成了第一轮侦察,火场没有发现作业工人,大家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分油机房通道狭小、构造复杂,钢结构形成巨大的导热场,迅速扩散着燃烧的无尽热能,舱室充满了烟雾。必须先排除高温、热烟,战士才可能进入机舱展开战斗。主甲板上层的天窗被迅速打开,紧接着又破拆开两个排烟口,被积压在舱内的烟云找到突破,有如一只巨大的毒龙夺路而出……

 

为了阻止火势延伸到油柜,车站中队和兄弟中队一起,迅速向机舱、集控室喷射着泡沫和水雾,对重点部位进行冷却,其余兵力全力打压,控制火势蔓延……两个小时后,局面终于得到控制,现场总指挥陈飞总队长果断下达了总攻命令:千方百计突入机舱内部,近距离强攻,剿灭起火点。

 

各中队突击小组分别从各个通道进入机舱,强攻火点。面对舱内50吨柴油随时可能发生剧烈爆炸的险恶情况,中队班长刘洪斌带领整个班官兵身着防火服,佩带着重达30公斤的呼吸器和水枪,深入油柜,一道道水柱直插向前,后面队员的水柱则直接打向第一个突击队员,助其降温,向前推进。烟雾越来越浓,温度越来越高,进入机舱时,只觉眼前一团漆黑——如此险恶的高温环境中,随身携带的呼吸器一般只够维持10到15分钟的操作。他们适时撤离,回到主甲板,稍作喘息后,又站起来,再次踏上前路莫测的征程——

 

姹熷崡鍘傚姙鍏ゼ鐏伨9.JPG

 

  车站中队的士兵从走进中队的那一刻,就注定要吃更多的苦、流更多的汗,但是,他们未曾后悔过。每当他们通过顽强拼搏赢得一个个比赛名次,每当他们通过殊死拼斗从死神手中夺回一条条生命,每当他们通过不懈努力得到人民群众的一声声赞誉,他们就会觉得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作再多的牺牲也是值得的。他们心里有一个声音奔腾着:“只要党和人民需要,哪怕是刀山火海,哪怕是流血牺牲,车站中队的官兵都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每一次,消防队员面对狂暴的火的高温一次次迎面袭来,此时此刻他们知道,稍有疏忽,便是悬崖绝壁,稍有差池,便是生命的告别。然而在他们眼里,只有肆虐的火魔;而在他们心里,只有打赢的信念。上海档案信息一篇署名姜龙飞的文章《盛世忠魂》在报道火灾时曾说过:“此时此刻,他们跨出的每一步,从人性上讲,都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超越;从美学上说,都具有舍生取义的无限壮美……”

 

我想,就是这种舍生取义的壮美,这种“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钢铁信念,才成就了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最黑暗、最困难、最无助、大多数人万念俱灰的时候,一代又一代舍生忘死的英雄,以敢战的血性、以善战的精武,以永不言败的血性,支撑起民族存亡的中流砥柱,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正因为这一代又一代的血性男儿披肝沥胆,才使得我们的民族在今日走向大国复兴。

 

踩上去不知道有电

 

巴塞罗那,2003年,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负重登楼赛场,“砰”的一声枪响,一个穿着写有“中国”两字消防服的身影如离弦之箭蹿上楼梯。这是中国第一次派团参加被誉为“警界奥运会”的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而张毅是中国代表团里唯一的消防运动员。 

 

在世人的目光中,硬汉来袭,激情满怀的中国战士展现着澎湃的血性。惊心动魄的沙场角逐,挥汗如雨的比试拼杀,他们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如泰山压顶不弯腰般挺拔而昂扬。 

 

张毅1992年入伍到车站中队,当时他已在厂里工作了一年。“车站是最苦的中队,因为当时小年轻还有一腔热血,所以也没什么怨言。记得第一次出警,我们班里分了四个新兵,跟车需要三个,我因为训练膝盖肿得不行,班长就没让我去,结果那天烧了一艘船,还牺牲了两个港口消防员,班长回来说挺危险的,但我自己感觉这样的火警没赶上挺遗憾,之后大的火灾我参加就挺多了!” 

 

1M4A1039.JPG

 

“假如灾难发生了,你们知道这个灾难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吗?”当张毅他们接受采访,被问及这样的问题时,他们反问道:“有危险,我们就可以退却吗?”这一句话,说得掷地有声,问得记者哑口无言…… 

 

那次,张家宅一间加工厂的火灾蔓延到外面垃圾场,张毅在楼梯间用腰斧清理现场,结果触电了。原来脚下穿的绝缘鞋,踩上去不知道有电,而腰斧导电到身上。“当时自己全身都在抖,一直要跪下去,我告诉自己不能倒下去,要知道地面上有电啊,倒下去,身体碰到地上,那就完了。就在这时感觉背后传来一把力气,是战友们用消防钩钩住我腰带,原来他们看着我一直在那里抖,发觉不对,把我拉了下来,直接从二楼拉到底楼,当时自己也懵了,下来后,全身摸摸也没什么问题,后来就继续参加战斗。”真的是有惊无险一场。 

 

从战士到排长再到中队长,张毅见证了中队被国务院、中央军委命名为“模范消防中队”的光荣历程,又带领着中队不断续写着新的辉煌。他说,消防部队的成绩,是在火场里写出来的,面对消防保卫对象的日益多样复杂,我们时刻都不能掉以轻心。 

 

2003年,张毅担任了队长,他仍然每天出现在训练场上,和队友一同反复操练着每一个动作。7月1日,紧急警报又拉响了:中山南路847号地下20多米的深处,上海地铁4号线过江隧道浦西联络通道施工现场发生坍塌事故,黄浦江水倒灌,浑黄的水流卷着泥浆喷涌而出,整个隧道随时都有被吞没的危险。突如其来的事故,使当时正在隧道里施工的工人发出一阵惊呼,然后纷纷拔腿就跑,仓皇地拥向了出口。内外压力失衡导致隧道部分塌陷,地面也随之出现“漏斗型”沉降。不到半个小时,成块的水泥地仿佛被一双巨手硬生生地掰裂开来…… 

 

紧挨着施工点的上海音像制品批发市场大楼主楼已发生倾斜,后侧裙房已经坍塌,同时两侧的谷泰饭店和临江大厦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倾斜。临江大厦内不仅储存着全市金融、烟草、化工企业的税收资料,而且还储存有全市养老金发放、失业、医保等重要数据。一旦失去这些资料和数据,将可能造成社会混乱。“必须在大楼倒塌前,将这些资料和数据抢救出来!”指挥部领导目光紧盯着中队官兵。

 

“是!坚决完成任务!”张毅果敢而响亮地回答。 

 

1M4A1064.JPG

 

然而,望着呈25度角倾斜的高达23层的大楼,张毅的心也悬在了半空:大楼随时可能坍塌,危险无处不在……不容犹豫,张毅立即组织突击队,战士们纷纷请战,“队长,让我上,我懂电脑,能拆硬盘。”“队长,我跑步速度快,让我上。”张毅第一个冲进大楼,带领官兵进行抢险搬运。他走在最前面,小心翼翼地前进,他知道,也许脚步重一点,都有可能带来震动,带来坍塌……硬盘拆下来了,文件找到了,物资搬运出来了,张毅又走在最后,终于,全部重要资料安全转移出来。 

 

险情还在继续,容不得稍许歇息。受天文大潮的影响,江水不断涌上堤岸,黄浦江水倒灌。现场的专家组发现,如果通过联络通道的流沙得不到控制,涌入主隧道,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专家组果断作出决定:用钢筋混凝土封堵隧道,然后灌水回输,使内外压力平衡。任务又落到车站中队身上。张毅带领官兵摸索着走进隧道,迅速进入地下勘察,确定水带铺设线路,朝下掉落的砖块碎砾把他们的头盔砸得咚咚作响。注水工作正式开始,由于隧道内部信息不畅,中队实施战斗员传递信息,由于天气相当炎热,再加上隧道内水泥弥漫,战士们只能戴着口罩作业,“哧—哧—”的煤气泄漏声刺激着他们的耳膜……旁边的楼房随时都有可能倒塌,煤气随时都可能发生爆炸,在火中练就的铮铮铁骨战士毅然前行。 

 

39根20米长的水带,从海潮路的隧道入口迅速铺向董家渡路事故现场,水带铺设长度超过了任何一次大型火场。张毅和战士们来回奔波的距离足有五六公里,身上的衣服往下滴着水。隧道内部的温度达到了40℃以上,用作封堵之用的水泥到处弥漫,烟尘滚滚,连呼吸都感到困难,而水泥沾在脸上,一抹就是一条血痕,一拉就掉一层皮。在封堵的水泥中,也掺和着消防官兵的血肉……整整14个昼夜、长达336个小时,中队官兵们终于再一次战胜了险情。

 

1M4A1268.JPG

 

徒步突进地震重灾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史上罕见的大地震突如其来,带来那个令人悲痛的国殇时刻:城镇、乡村顷刻间坍塌成为废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刹那间被死神吞噬,还有无数的幸存者在断垣残壁间挣扎、呻吟、等待着救援……汶川、北川、映秀……这一个个地名,像一块重若泰山的巨石,沉沉地压在人们心上。四川告急!汶川告急!举全国之力的救援行动随即展开。一支支救援队伍,涌向四川。

 

接到上级命令后,上海消防总队救援队在第一时间集结,第一时间奔赴四川。救援队一行飞往成都双流机场,而后转往都江堰,这里是公安部抗震救灾前沿总指挥部的所在地。一行人抵达都江堰后,再继续出发,前往重灾区映秀镇。行进中,总队长陈飞少将始终走在前列。上海消防救援队伍中,黄浦支队30名官兵由支队副参谋长张毅带领,参战的车站中队7名勇士,是副中队长王军峰、班长赵凤良、陆沈坚、许维爽、阮习江等人,大部队另外有几个人都是从车站中队出来的,像浦东支队副支队长陈金伟等。5月15日下午2时30分,上海消防救援队抵达受灾最严重的汶川县映秀镇。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地震带来的地崩山摧,真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畏途巉岩不可攀。”因地震引发的塌方和泥石流,通往映秀镇的道路完全阻断,救援队不得不翻山越岭,沿着崎岖小道艰难前行。


5.jpg

 

救援官兵身上背负着的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重达60公斤,为了尽快赶到灾区,他们一路行进在陡峭的悬崖下、湍急的岷江岸边。5月14日19时15分,救援队徒步行进32公里后,因雨后湿滑,前往汶川的道路阻断,桥梁和涵洞坍塌、道路基本瘫痪的情形下,救援队的行进速度被迫减缓。 

 

道路是越来越难走,有的路段完全被泥石流淹没,有的路段被重达几十吨的大石头隔断,此时举步维艰,部队一会儿从溪流中跳石而过,一会儿从乱石堆中开路前行,走到巨石阻断的路面时,只能从巨石边上侧身抱着巨石一个一个拉着挪过去!夜深了,行军还在继续!四周静谧得出奇,只能听到山石“轰隆隆”滚落的声音和战友们行军时疲惫的喘息声、匆匆的脚步声。借着月光,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走,与其说是走,不如说是手脚并用、连走带爬地过了一个个乱石堆。沉重的器材装备压得人快要喘不过气来了,长时间的手提肩扛,肩膀都磨破了,汗水浸在伤口上疼痛难忍,大家就拿毛巾垫在肩上缓解疼痛,有的战友拖着器材的双手也磨破了、出血了,有的手指头都开裂了,但没有一个人丢下救命的器材。几个老兵由于常年的灭火战斗落下了一些伤病,经过长时间的跋涉、走山路,腰部已经承受不了近百斤装备器材的分量,此时他们用整个背部的力量托住装备,弯着身子,继续前行。在过乱石堆时,只能腾出一只手来扒住石头,一只手扶住装备器材。 

 

连续不断的负重急行军,使战士们的体力严重透支,每个人都在挑战自身的体能极限。很多人脚都磨破了,很多人走不动了,但还得坚持,不然就掉队了,因为大部队一直在前进。一些战士摔倒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还是要保护好随身携带的装备,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装备意味着灾区人民的生命。为了保护装备,不少战士走一段路,喘一口气;再走一段路,再喘一口气,在千难万险中向映秀挺进。 


9.2鍧嶅浜嬫晠1.jpg

 

15日凌晨3时,指挥部决定短暂休整。气温接近零度,寒气逼人,受伤的腿脚疼痛难忍,大家和衣倒在马路边上就睡着了,有的两三个人靠在一起打个盹。最惊心动魄的一刻,没有任何预兆地来临——战友们和衣躺在潮湿的泥路上,余震突如其来,大地在震颤,睡梦中,只感觉大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摆,接着就是山上的碎石不断地翻滚下来。“地震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大家“唰”的一下就全跳了起来,赶快往空旷的地方跑,边跑边有人喊:“大家小心,不要跑得太远,前面就是岷江”。“轰隆隆……轰隆隆……”的声音响彻天地,这漆黑的夜,这令人惊悚的声响,让人顿觉生命的渺小,救援队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一处安全的地方躲避起来。突然,赵凤良看到眼前一个黑乎乎的物体从远处飞速冲下,眼看就要撞上自己的战友。说时迟、那时快,赵凤良“噌”地冲过去,一把将那个战友拉了过来,飞石擦着战友的后背滚落下去,在山间留下久久的回音。

 

清晨起来,发现原先睡觉的地方,已裂开半人宽的缝隙! 

 

前方,艰苦卓绝的救援在等待着。前方,生与死的考验在等待着。越是接近映秀镇,下坡的泥路就越是难走。国道塌方,不断有石块、泥石流滚下来,形成大大小小的泥潭、沼泽。一行人沿着江边前进,尽量避开滚下的碎石砸在身上。突然,走在前面的李奇峰一脚踏入泥沼,只见他越陷越深,烂泥已经没过了套鞋口,千钧一发关头,王军峰一把拉住李奇峰的胳膊。“队长,我不敢用力,怕你掉进江里。”李奇峰不敢放手,也不敢硬拉。就这样,两个人僵持着。“不行就把套鞋脱了吧,人得先出来啊!”听了王军峰的建议,李奇峰一手拽住他的手,一手抵住套鞋口,艰难地把脚拔了出来,而鞋就永远地留在了通往抗震救灾的路上。经过近十几个小时日夜兼程的长途跋涉,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将士们终于抵达映秀镇。这期间,陈飞总队长用断了3根树枝。 


DSC_5716.jpg

 

抵达映秀镇,大部队立即投入救援,虽然无数次地想象过地震灾区的情景,等到抵达救援现场,他们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废墟、哭泣、鲜血、死亡……到处是人们突遭大难后惊恐的眼神和失去亲人的凄凉。这一切带来的除了震惊就是战栗。在消防生涯中,他们参加过无数次救援,经历过生死的考验,这样的场面有生从未见过,这当然不会让他们害怕,但第一眼的强烈冲击让他们一时接受不了。可是,没有时间流泪,没有时间休息,没有时间平整心情,必须马上行动,去抢救废墟下的生命。因为他们知道,在黑暗中的每一秒,都超过百年;在与死神抗争中的每一秒,都弥足珍贵。救援的过程缓慢而艰辛,那一只只从废墟的缝隙里伸出的小手,没能够抓住生命的希望,却一次次地揪疼了队员们的心。 

 

经受着饥寒交迫、经受着余震不断、经受着突发的泥石流,经受着毒蚊叮咬的考验,他们长达几十小时地战斗在废墟上,搜索着幸存者。他们使用生命探测仪仔细地寻找,用尽洪荒之力高声呼喊。为了准确寻找被困者,他们冒着危楼随时倒塌的危险,将头部紧贴在废墟的缝隙中,向漆黑的断垣残壁之间观察、辨认,只是为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的出现,展开了一场与时间拼速度、与死神拼意志、与被困者的埋压环境拼智慧、拼毅力的战斗。

   

蒋雨航:和当年救我的战友们一起赴汤蹈火

 

大地震时,蒋雨航被埋在废墟下124小时,最后被车站中队毫发无损救出来,他真算得上是命运的宠儿。蒋雨航1989年出生在贵州黔东南,高中毕业考入四川职业交通技术学校,2008年1月,他和40名同学来到都汶高速公路实习。当时都江堰到汶川高速公路并未建成,只是修好了映秀到汶川的二级公路,都汶高速公司在起点设置了收费站,并租下映秀湾电厂宾馆的4楼和5楼作为员工宿舍,五一节当天,19岁的蒋雨航在宾馆前照了张相,发给在贵州的母亲龙金玉。他想让母亲知道自己已安定下来,不要再为他担心。 

 

蒋雨航住在4楼,5月11日,他下夜班后又去宾馆附近的网吧上网,凌晨才回到房间,很快就睡着了。等到第二天被震醒的时候,宾馆已接近垮塌,墙壁瞬间开裂,天花板砸下来,周围一下子变得漆黑,幸运的是床架颠倒过来,蒋雨航被压在一个小三角形的空间里,铺在床上的棕垫盖在身上,又多了一层柔软的保护。当时宿舍里还有另外两个同事,和蒋雨航一起被埋在地下。开始蒋雨航只感觉到口渴,感觉到全身似乎都被沥干了,他并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也许是在梦中吧?渐渐地,听见外面嘈杂的声音、哭喊声,听到同事呼救的声音。蒋雨航才知道是地震了。他从小在母亲工作的贵州凯里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长大,这所学校由卫生学校合并而来,他耳濡目染了解到一些医疗知识。他知道,必须少说话、控制小便、不得流泪,为身体节省每一滴水分。听见同事哭泣,呻吟,不停地呼救。他慢慢扒开手边的碎块,伸上去握住了同事的手。急躁的同事安静下来,他们相互鼓励着,约定一起努力、等待,要坚持到最后时刻。这一等,简直等到花儿都谢了。黑暗和孤独淹没着周围的世界。慢慢地,身边的两个同事,渐渐没有了声息。

 

1M4A1302.JPG


17日上午,车站中队的消防员在映秀电厂宾馆的废墟上散开。这里已被多支救援队来回搜索,似乎冥冥之中,让他们相信这里仍然会有幸存者在等待着奇迹。而蒋雨航置身在废墟中4米深的地方,他忽然听到上面有人趴在废墟上喊:“有人吗?” 

 

“救我!”他有点不敢相信,害怕是自己的错觉。这时候,消防员们开始在他的头顶挖掘垂直通道,第一次,一面承重墙挡住了去路,巨大墙体支撑着周围一圈重物,既不能破拆,也无法拐弯绕行。他们换到几米远的地方重新打洞,一根粗大的立柱横在前方……下午2点,消防员的喊话没有得到蒋雨航的回应,救援陷入僵局。 

 

这时候,蒋雨航的母亲龙金玉来到了救援点前面,宾馆已经完全不是儿子照片里的那个样子了。龙金玉告诉车站中队的消防员,自己的儿子埋在里面。 

 

“他叫什么名字啊?”消防员问。

 

“蒋雨航。” 

 

“啊?蒋雨航,我们找到他了,就在那里,你去问一问是不是。”消防员简直不敢相信有这种巧合。 

 

“二哥!二哥!”龙金玉爬上废墟,大喊着蒋雨航的小名。 

 

“哎!”一声微弱的回应传出来。那一刻,龙金玉觉得这简直是从天边传来的声音,微弱得只有一个母亲才能听得到。“是我儿子,是我儿子!”龙金玉刚到映秀时处于崩溃的边缘,声音颤抖,神情绝望,此时,她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了,这个走得腿已肿胀的母亲坐下来,好像一下子没了力气,连消防员给她的矿泉水瓶都拧不开。 

 

5月11日,龙金玉刚接到过蒋雨航打回来祝她母亲快乐的电话。地震发生后,龙金玉和丈夫赶到成都。她对儿子的幸存已经不抱希望,在都汶高速公司设立的“死难者家属接待站”里,她对任何抚恤方案都没有兴趣,只想见儿子最后一眼——无论是死,是活。 

 

17日,凌晨2点,龙金玉悄悄溜出来,直奔都汶高速公司,她想和公司商量,让他们将自己送到映秀去。大门紧闭,龙金玉坐在门口伤心哭泣。丈夫赶来了,想拉她回去。她几乎要怒吼:“我不回去,我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儿子!” 

 

“这三更半夜的,太危险了,出了事怎么办?” 

 

“我不要你们负责,我自己对我儿子负责,死也要见儿子一面!”在黑夜中,她搭上一辆出租车,来到都江堰,又搭三轮摩托来到前往映秀的国道路口,她只想要一直走到儿子的那个地方,她只有一个心愿:“看不到人,也要看看儿子死的地方,能看到儿子的遗体就满足了。”一路连滚带爬,龙金玉带着满脚血泡来到映秀,来到儿子蒋雨航被埋的废墟前面,千里迢迢,母子相逢,这神奇场景,让每个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来到现场的总队长陈飞不禁感慨:“就算是看电视,可能也看不到这么巧合的情节啊!”消防员决心让这故事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1M4A1620.JPG

 

下午2点30分,新的救援方案确定:彻底掀开上面的废墟,以最费时费力但最稳妥的方式救出蒋雨航。吊车和液压破碎镐在废墟上起舞,为了一个生命的绚烂。挖到最后一层楼板,蒋雨航向上伸出一只手,有人从缝隙中塞给他一瓶水,再把裹住他的棕榈床垫、被子一点点剪碎,车站消防中队的战士们,一起把蒋雨航抬出废墟,消防员用一块布把他的眼睛蒙住。里面太漆黑,外面的光太亮了,必须用布蒙住,让他们慢慢适应。掌声和喊声响起来,经久不息。龙金玉对儿子大喊了一声,此时已没有人听见。 

 

被救出来之前,蒋雨航就看到了消防兵那一身橘红色衣服的裤管,被救出来后,直升飞机把蒋雨航送到成都的医院,他的母亲留下来,了解到救他的人是上海的消防兵。地震过去不久,蒋雨航调到城南高速公路工作。2008年8月份,父母陪蒋雨航来过上海一次,感谢救他的车站中队和上海消防部队的官兵,在蒋雨航心中,成为消防兵的心愿更加强烈了。 

 

蒋雨航的户口在贵州,要想当兵,必须在贵州报名。之前上海武警从不到贵州招兵,那一年为了蒋雨航一个人,特意到贵州去招了一批兵。2008年12月,蒋雨航成为上海消防的一员,和救他出来的车站中队官兵成为了战友,这位特殊的新兵胸牌上写着001号,站在新兵队列的第一位,后来分到特勤支队彭浦中队当战士。 

 

2015年12月,蒋雨航参加中央电视台《了不起的挑战》拍摄。如今的蒋雨航已是彭浦中队副中队长,成为一名合格“带兵人”。采访时,蒋雨航说:“这身军装就是我所有的梦,我爱这身军装,我爱这种感觉。我觉得消防为了能在突发事件中更专业地救援别人,需要进行更专业的训练,非常辛苦。在春节的时候,别人都在团圆,消防兵还要坚守岗位。我当兵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事情,我必须做好这份工作,和当年救我的战友们一起赴汤蹈火。”


有个战士蹲下,给大家做人肉台阶

 

2011年9月27日下午2点,警报声打破了下午的寂静,车站中队接警,上海地铁10号线“发生火灾”。当时由于报警的描述不准确,大家还不知道发生的是一起列车追尾事故。原来两列地铁相撞时碰撞出火花,报警者以为发生了火灾,这个火警紧紧地揪住战士们的心。 

 

且说队长丁寅带领中队官兵迅速着装,消防车呼啸而出,风驰电掣直奔10号线豫园路站。消防车很快来到了豫园路站出入口,原来不是火灾,而是列车追尾。当日下午2点10分,10号线新天地站发生设备故障,交通大学站至南京东路站上下行采用电话闭塞方式,列车限速运行;约41分钟后,一列列车行至豫园站至老西门站下行区间,与前车发生追尾。上海地铁通过官方微博就10号线追尾一事致歉,称“今天是上海地铁运营有史以来最黯淡的一天。” 

 

车站官兵把灭火装备放在一边,携带破拆工具和担架,轻装进入隧道。郭冲冲首先冲了进去,大家赶到后,发现一列列车的车头玻璃碎裂、钢板凹陷,第一节车厢的地板甚至变形翘起。还有几节车厢在冒烟,散发出很浓的焦味。列车发生追尾时,大多数乘客都摔倒了。车厢中有的人已流血,有的人捧着腿呻吟……呼痛声和尖叫声响成一片。 

 

“咣”的一声,他们打开列车头部、尾部逃生门,希望之门已破开,通往光明的通道已打开,他们带着专业设备冲入车厢,组织未受伤乘客下车,大声疏导乘客有序走进漆黑的隧道,胜利的阳光照亮了前方。车厢内,一些受伤乘客或坐或躺在地上、椅子上,有人捂着伤处,一片狼藉。消防员或搀扶、或背负、或抬、或抱将受伤群众营救出来,不能动的用担架抬出去,他们反复进入,一次次地抬出受伤人员。救援不到一小时,两列车约800乘客全部获救。车站中队的消防员,继续在隧道中清理,一直到晚上九点才回到营房。 

 

鏁戞彺3.jpg


隔天,有报纸报道,一个消防兵在地铁上为大家做人肉台阶的故事。原来,由于逃生门到地面轨道有一米多高的距离,年轻人不要紧,自己跳下去。对于老人或孩子,却有些难度。为了让那些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惊魂初定带伤在身的乘客尽快疏散,中队战士何晨弯下身来,蹲在地上,让大家从他的背上踩着依次下车。何晨是一个2年兵,平时显得很普通。当时没有哪个领导要求他这么做,大家忙于救援,也都没有注意这个细节。他蹲下,自然而然地发生,这就是军人最朴素的情感。市民尤阿姨是当时的亲历者,看着眼前热心的小伙子,实在不忍心踩下脚去。何晨说道:“阿姨,踩吧,没事!”最后,两位消防队员架着尤阿姨的胳膊,带着她从车厢跨到了铁轨上。群众危难之际,这名消防战士诠释出了甘为人梯这个成语最原始的意义。 

 

“蜘蛛侠”高空飞行救人

 

冬天的一个早上,中队官兵刚在餐桌旁坐下,警铃骤响,来不及吃早餐,消防员冲刺而出,消防车一路尖叫,驰上马路,来到徐汇区西藏南路银杏家园的出警现场。眼前的一幕令人胆战心惊,只见高耸的楼群下面,正有很多人冒着冬日的寒风,正在仰望着高处18楼空调外机上一个女人的身影。

 

经过初步了解,原来这名年轻女子因情感变故,喝酒后一时想不开,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她爬上空调外机架上随时准备着往下跳,这时那女子站了起来,看起来神志恍惚,随时有可能掉下来。“肯定没法救了……”有人已经妄自做出了推断。抢险班班长郭冲冲带领抢险班战士,朝电梯的方向奔去。跳楼女子所处的房间房门紧锁,郭冲冲带领战士们来到19层的住户家中,做好准备,固定好应急措施,郭冲冲打开窗户,斜下方就是轻生女子所处的位置,他听到谈判专家反复用扩音喇叭朝她喊话,郭冲冲静静地等待救援时机。 

 

轻生女子不时做出令人胆战心惊的举动,谈判专家反复劝说,年轻女子才暂时稳定了情绪,但仍然不愿回到安全的地方。现场就这样僵持着,从上午7点多一直拖到11点多。寒风凛冽,轻生女子衣物单薄,坐在18层高空,郭冲冲看到她蜷成一团,还有点微微的颤栗。临近中午12点,年轻女子的父母急急忙忙赶过来,把房门打开,她的母亲被救援人员带到窗口,准备和女儿谈话劝解,情绪稳定下来的年轻女子突然间又变得非常激动。 

 

郭冲冲和战友都清楚地知道,时间拖得越久越难处置。在寒风中,处在18层楼高空的轻生女子随时可能因为体力不支而坠落,同时,战士们的体力也在一点一点地消耗。现场处在闹市区,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再僵持下去,必将产生严重的负面社会影响。 


1M4A9781.JPG

 

战机突然出现,就在女子转头与自己母亲对话的瞬间,郭冲冲有如蜘蛛侠一般,一个飞身,凌空跃下19楼,站定在18楼空调机上,将女子稳稳抓住,那轻生女子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挣脱,但是依然在做着反抗,拳打脚踢,拼命地在郭冲冲的手背上抓挠,郭冲冲在女子身上套好绳结,送进窗户,营救成功了。就在年轻女子和母亲抱头痛哭的时候,战友们发现班长的双手早已被轻生者抓得皮开肉绽。这时郭冲冲感觉到钻心的疼痛,低头一看,手背全是深深浅浅的血道子,他捂着双手默默地转身下了楼……

 

日常组织高空项目训练的时候,战友们经常在一起开玩笑说,“班长,放心冲出去吧,有我们在呢!”郭冲冲回答道:“我很放心啊,有你们在后面拉着,再高的地方,我也会毫不顾忌地往下跳。”在漫长的救援过程中,时机稍纵即逝,每次郭冲冲总是第一个冲出去,根本没有去想自己会不会危险。这是和战友长期一起生活、一起训练培养起来的信任和默契,在关键一刻,将自己的生命交给兄弟们,没有丝毫犹豫,信任是力量的源泉。处在19层的高空,固定措施并不牢靠,郭冲冲飞身救人,还需要三个兄弟在身后徒手牵引。事后,有人问他会不会后怕,郭冲冲笑了,他说:“我体验到的是那种高空飞行救人的感觉,很美好啊。” 

 

高超的技艺造就胆大心细,而高空飞身施救来自训练场上无数次的锤炼。人如其名,郭冲冲身上有着一股“霸道”的冲劲、拼劲。攀爬训练,他一个起跳,轻松上墙,像一只壁虎牢牢贴在墙上,在墙的缝隙间不停地来回移动,向上攀登,眨眼之间,他已经来到了墙体的顶端,有人说,郭大侠这招练的是“壁虎游墙功”。高空横渡训练,随着一声大吼,郭冲冲已冲出了训练台,像“蜘蛛侠”一样在十米高空中表演起了“凌波微步”。他倒挂在连接两个高台之间的绳索上,以双手的力量为支撑向前穿越,如同闪电划过长空,不一会就从间隔十多米的一端疾驰到了另一端,大家都说,这招叫做“凌宵飞渡”。走下训练场,郭冲冲满头大汗,憨憨地笑,一副阳光大男孩的模样,然而声音厚重,神情淡定,显得稳重老成。一回到训练场,他投射出的那种杀气和冲击力,又给人以别样的震撼。战友们都戏称他为“闪电游侠”!

 

有个江西人要在卢浦大桥上跳桥自杀

 

车站路周边原来是老城区,地势低,内涝多,一到下雨,董家渡高雄路、丽园路制造局路,顿时茫茫一片,暴雨季节,中队经常去抽水,老百姓对中队的感情很深。

 

这一年夏天,指导员居大弟带队,去制造局路斜土路口一间地下鞋城抽水,刚忙完,又接警说大水冲掉了复兴路河南路的太阳都市花园新造的一处围栏,队伍整整忙了一夜。“我觉得我们能被评为模范消防中队,基于两条,一是和老百姓心连着心,二是训练苦,扎实,能做到百分百成功。”居大弟接受采访时说。 

 

南车站路地理位置,属于原南市区老式居民区,居民楼特别多,都是50年代60年代的老公房,而且棚户区多,整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很高,容易发生火灾。居大弟记得,那年有个老阿婆带着外孙,缝衣服的时候,针找不到了,孩子用蜡烛照着帮外婆找,结果找到窗帘下面时,蜡烛把窗帘引燃烧了,孩子的头发都烧焦了……居大弟还记得,有个家庭为了小孩读书,在附近租了个房子,父亲早上去买菜,结果家里不小心闹了火灾,小孩子逃了,家里已经烧光,小孩子没看到,一家人还以为小孩子在家,孩子的父亲哭着,拼命让中队帮他在房子里找孩子……居大弟也记得,最初的时候灭火都是靠水枪,还没有泡沫移动炮,通常二楼救火,一楼全湿了,不像泡沫有吸附性,比水慢几分钟,水蒸气一到,火灭了,水也停止了。通常上面救火,下面一湿,居民就闹起来了,于是中队经常在楼梯口用榔头把底楼敲个洞,让水排出去,慢慢地,大家都理解了…… 


S6003377.JPG

 

夏天,屋里热,一到吃晚饭的时候,居民开着门在外面摆开餐桌,风一吹,门锁上了。每天晚上,中队帮助居民开门锁都要5到6趟。 

 

棚户区外地过来的人多,有老居民,有新上海人,平时容易激发矛盾,要不就是家庭为钱吵架,要不就是情侣之间闹脾气,旁边是2座大桥——南浦和卢浦大桥,有些人一吵架就跑到桥上去自杀,虽然中队对面就是派出所,这些事情人们还是喜欢找车站中队去解决。 

 

谈起救自杀者的时候,居大弟认为和跳楼自杀的人说话得有艺术性,以前过去说:“你想跳不跳?”这样说话就太直接了,有的人听了受到刺激了,真的跳下去了。救自杀的人是很耗费精力和时间的,这个不像救火,火一灭就可以了。碰到救自杀的人,你还得去问问家长里短,问问他需要什么东西,谈谈对方的父母、孩子,如果自杀者能把面孔转向你,说明不会自杀了,所以说,还是要帮助他解决问题。一般中队官兵到对方家里一看苗头,就知道对方是为什么自杀了,一般吵架的都把家里扔得一塌糊涂,年龄小的可能对方外面有花头,中队官兵到他们家里能轧出苗头来,然后才去劝说,有半推半就的,有要面子的,自杀跳楼对家里也是一种警示,中队把人救到家里后,再继续谈,帮助他们解决矛盾。 

 

有一次,有个江西人要跳桥,原来他的小孩子被车撞了,法院判肇事者赔偿19万,却得不到执行。国庆前一天的夜里,这人上了卢浦大桥主桥面拱形圆盘的横梁上,威胁要跳桥。因为他不会说普通话,居大弟赶紧找了个江西战士,和他聊天了一个半小时,最后把这个人救下来了。隔天早上就是国庆节,如果这个人当晚不从桥上下来,国庆节当天还趴在桥上,那就要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了。为此,辖区的五里桥派出所还特地给中队送来了锦旗。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帮助居民处理各种问题,居民对于我们就信任了,也熟悉了,在群众里树立了威信。”居大弟望着窗外,又向笔者说了捅马蜂窝的故事。

 

有急难险事,找车站消防战士。只要是人民的需要,不管是煤气泄漏爆炸燃烧、水管爆裂、房屋倒塌、汽车相撞、暴雨积水、精神病人跳楼、少年儿童落水、老人中毒甚至居民求助开门、还有捅马蜂窝……车站中队无时无刻不去兑现诺言。夏日一至,请求119帮助捅马蜂窝的电话不断。徽宁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楼房,一居民阳台顶部结了个马蜂窝,直径大约50公分,一只又一只马蜂飞进飞出。排长华亮带领战士阮国华、冯庆峰、黄鹏到达时,周围站满了围观的老百姓。阮国华和冯庆峰身穿防化服,头戴空气呼吸器,“全副武装”登上云梯,将马蜂窝包饺子似的摘除了。 


澶嶄欢 33.JPG

 

刚想喘口气,又接到居民报告,称隔壁一幢房子也有一只巨大的马蜂窝,整天价飞来飞去,搅得居民生活不得安宁,大热天连窗户都不敢开。阮国华、冯庆峰爬上梯子,只见油毛毡与瓦片夹层间有一只硕大的马蜂窝,用手电筒一照,面积达一平方米大。阮国华、冯庆峰取下随身携带的腰斧撬开瓦片,这一撬不要紧,却惊动了已“体息”的马蜂,这群马蜂顿时“炸”开了。全副武装的阮国华做梦也没料到,惊飞的一只马蜂竟会从防化服与空气呼吸器面罩接缝中钻了进来,在小阮的左太阳穴处狠狠地咬了一口,害得这位年轻的战士痛得差点儿从屋顶栽将下来,转眼间,脸已肿胀起来,中队干部令他速去医院治疗,华亮指令战士黄鹏穿上战服,顶替阮国华,端掉了这只马蜂窝。

 

他满足了自己所有对于英雄的想象

 

80后,一个张扬个性、挥洒自由的群体,当他们走进军营,他们将在这里完成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变。

 

黄海蔚2006年12月入伍,江苏江阴人,他在车站中队经历过太多精彩,两年义务兵,黄海蔚觉得中队对自己的生活影响已经非常深远。他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创业了,后来遇到挫折,就想来部队锻炼一下自己,当时他就想一定要到英雄的集体。新兵连班长是王斌,当时所有人讲王斌是车站中队的“杀手”。王斌参加过地铁四号线塌陷时候的救援,一开始接到的是房屋倒塌的报警,没有考虑到是四号线倒塌,到现场才看到是地面沉降,黄浦江水倒灌进来,车站第一时间设置好警戒线区域,进行处置煤气管泄露问题,用水雾稀释泄漏的煤气……还在新兵连,黄海蔚就开始听到车站中队的故事。即将下连队时,黄海蔚找到指导员说我一定要去车站中队,指导员说车站中队非常苦,你身体素质不好。黄海蔚坚毅地说:“当兵我一定要去最苦的地方。”到车站中队第一天,看到车站老兵训练,黄海蔚当时就傻了,挂钩梯,飞檐走壁……他心里发毛,觉得怎么可能把人练成这个样子,简直和杂技团一样?黄海蔚觉得自己不可能上得去,这两年肯定死在这了。 

 

班长王斌站在角落里,黄海蔚看着班长一股虎气,觉得他满足了自己所有对于英雄的想象,是自己立志要成为的那种标杆。确实,王斌这位80后“杀手”多才多艺,他不仅是训练骨干,还是红门乐队的一员,业余时间自编自演,丰富警营文化生活,主唱的《男儿有泪不轻弹》还参加过总队文艺汇演得过奖。谁想到没过几天,黄海蔚就和王斌打了一架。因为在文艺方面有特长,黄海蔚负责给中队出板报,每天9点以后写写弄弄就到12点了,午休起来,到3点还要值班,第二天一早还要出操跑步,黄海蔚找到指导员黄凯,问道:“为什么我要干那么多的活,又要和他们一起训练?”黄凯说:“吃亏是福。”黄海蔚心里不服气,摔了板报,刚好被王斌碰上…… 

 

直到2008年江南造船厂那场火灾,才彻底改变黄海蔚的观念。当时着火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黄海蔚作为一号水枪手,几次换了空气呼吸机进去,已经体能不支,最后一次进去时,外面的水带破了,突然没水了,那时离黄海蔚退伍还有80天不到的时间,当时墙烧穿了,黄海蔚知道被大火包围了,水枪没水找不到出路,黄海蔚和另外一个战友两个人都绝望了,感觉自己真的要死在里面了。就在这时,班长王伟庆沿着水带冲进来,把他们拖了出去。原来清点人数的时候,发现少了两个人。黄海蔚出来后体力已经完全透支,迷迷糊糊中,心中的战友感情陡然得到了升华、净化。 

 

退伍后,黄海蔚就一直在做生意,很快变成几千万身家。有些战友们退伍了,也都跟着他。当时营业范围涉及饭店、夜总会、物业,手底下一帮保安都是全国各地的退伍军人,因为部队出来的人身体素质好,执行力强,没当过兵的完全不能比,公司发展非常迅速。 

 

在部队里和钱几乎是完全不打交道的,黄海蔚对财务完全没有管控,财务经理虽然没有当过兵,却是和他一起长大的哥们,黄海蔚很放心。想不到,2013年他破产了。财务卷走了账上所有的钱,跑了。破产以后,很多人精神上都有些受不了,黄海蔚和几个退伍军人觉得还好,因为本身大家也是苦过来的,并没有对财富有多大的需求和欲望。后来他就推着一辆三轮车在路边卖早餐,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因为交通没有那么便利,当时卖早餐结合了互联网的思想,在那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下,他和几个战友租了个车库在里面做早餐,很快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拿到了第一笔两千万的投资。 

 

黄海蔚回忆,整个创业过程几经波澜,但是军人的风格就是雷厉风行,黄海蔚和战友们把这个行业做得风生水起,还到山西去投资化工厂,老班长王伟庆为此背井离乡,到穷乡僻壤待了一年半时间。他们没日没夜打拼,却有人以为他们是骗子,还有人以为他们是黑社会,各种传言满天飞,因为不知道哪里冒出来一帮人,在做夜总会、ktv、饭店、物业,因为一般做这些行当的要有一些背景,结果供货商跑来调查了一番。 


1M4A1687.JPG

 

“在部队的两年对我来说太难忘了,2008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经历了雪灾、地震一系列的情况,消防兵接触死人比较多,像我们原来在家乡还是比较富裕的地方,其实都没有想过自己会有这样的经历,交通事故、跳楼等等,所以自己退伍到了绝望的社会环境下,也从来没想过要放弃。因为自己当兵两年已经了解到生命的脆弱,也看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也没把赚钱放在第一位,更多的是觉得时间不够,永远把今天当成最后一天在过。”

 

退伍回家创业后,每年建军节黄海蔚都会回车站路慰问中队官兵。“即使2013年破产,落魄了,也回来,主要是这片心意。”黄海蔚说道。现在每年回来,他都会带上公司核心成员和自己爱人,带他们看看部队的情况,也是告诉他们,自己对公司的管理为何会有那样的要求。“部队的那两年对我的影响特别大,否则遇到这些挫折会扛不下来,也不会有感恩的心态。我当兵时间不长,不像很多老领导都是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在消防这个岗位上,他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精神,对我在社会奋斗的影响比较大。那种战友情对我来说也太难忘了,所以说我一直是有部队情怀的人。包括我们现在招聘,如果是当过兵的,那我可能会直接去面试一下,没当过兵的,我一般都没有兴趣。” 

 

黄海蔚说:有句话叫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生。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肯定不会退伍,其实车站路就是有一种荣誉感,回到了地方,只能做第一,完全不考虑第二,这也是我成功的基础。 

 

有人可能会说,“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是过去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种精神已不再适合,或者说已经不再与时俱进了,这是片面地理解了车站精神的字面意义。我们都知道国歌里有这样一句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虽然中华民族赶走了列强,我们的国家正一步步走向富强,正走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征程上,但是我们国歌中这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永远是对国人的一种警醒和鞭策。无论身处何时、何地,车站中队官兵都会记着“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精神,它将引领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奋斗。 

 

我想起看到的一个资料,有人采访了200位开国将军,他们的战伤累计400多处,平均每人2处以上,最多的一人有30多处伤痕。令人自豪的是,他们都是身体正面负伤,因为那些伤痕都来自于向前冲锋的时候!红门勇士的意义或许指的就是这个层面——中国军人虎虎生威的红色基因永远在这里传承,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铮铮铁骨,从来无愧于天,无怍于地! 

 

历史可以回忆,荣誉值得回味。车站中队在火场上有锐气和霸气,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有大爱之心,这或许就是车站中队保持荣誉、长盛不衰的秘密……这一种精神,一代接一代传承着。


涓烘皯鏈嶅姟 椋庨洦鏃犻樆.JPG

 

一个经历苦难而走向复兴的国家,不能没有英雄。一个企盼平安的城市,不能没有自己的“保护神”。当我走向“模范消防中队”车站中队,我看到一群激情满怀的铁血军人,他们不害怕惊心动魄的沙场角逐,他们每天都在挥汗如雨地比试拼杀,不断去挑战自己的极限,练就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挺拔昂扬,成为国家和城市的“保护神”。这就是中国的英雄,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就是一群真正把血肉筑成长城的人们,他们在战歌声中负重前行,通常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一个个背影!

 

在祖国召唤的时候,中国军人立即出阵奔向战场,在人民需要的时候,中国军人义无反顾冲锋向前,这是一种永远听党指挥的使命和忠诚!一曲《跟党走》昂然响起:“是你用信仰之火照亮前方,是你用无穷之力拯救危亡。人民军队党缔造,成长壮大党培养。不忘最初的方向,追随不改迎着太阳;劈开荆棘征途漫长,硝烟弥漫浴血四方。”在宇宙的洪荒中,中华民族将永远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尾声:“充满鲜花的世界到底在哪里?”

 

三月,已是春天。我最后一次在车站中队采访,警铃陡然炸响,几乎洞穿耳膜,广播声起:“救援出动,出动车辆2号,案发地址黄浦区西藏南路****栋*号***室。”只听见车库门在接警的一瞬间打开,我刚想问问能不能跟警去看看,消防车已驶出车库,扬长而去……站在营区操场上,看着墙上习近平主席那一行“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训词,我想那已深深地融入他们的血液之中。 

 

橙色的盾牌,由热血所铸就!橙色的轨迹,镌刻在城市丛林里,也必将镌刻在人们心中。 我不能忘记他们的乐观:“都说车站中队苦,可军人哪有不苦的?车站中队因为长期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赴汤蹈火,追求卓越,才获得了‘模范消防中队’的称号,获得了无数的荣誉,附近老百姓有什么事,有时甚至不报警,直接上门找我们——因此可以说消防兵虽然苦,但是祖国知道我们;消防兵虽然苦,但是老百姓记着我们。”我想这或许就是军魂、军胆、军威之来源。

 

此刻我拿起水杯,陡然想起一次成功灭火后,他们倒了半杯水,转一圈下来,每个人只是润了润干裂的嘴唇,水还是维持着半杯。这让我忆起从电视上看到过的一个纪录片:在上甘岭,十几个战士把一个苹果转了三圈,才终于吃完……在电脑上,我打开一个视频,一首歌流溢而出:“充满鲜花的世界到底在哪里?”那一刻,我发现这里面有着同样的震撼——生与死,血与泪,中国军人的血色长城永远矗立在天地之间,这就是这支走过90年风雨征程的英雄队伍永远不变的红色传承!红门在闪耀,血脉在坚守…… 

 

在歌声中,我在想:充满鲜花的世界不就在中国军人所守护的这一片安宁里,不就在这春天的阳光灿烂中,不就在这高耸繁华的城市建筑间,不就在孩子们洋溢的笑容里?歌声在无尽地循环:“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生命的广阔不历经磨难怎能感到?命运它无法让我们跪地求饶,就算鲜血洒满了怀抱。继续跑,带着赤子的骄傲,生命的闪耀不坚持到底怎能看到?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为了心中的美好,不妥协直到变老。”那嘹亮坚毅的歌声,不知不觉间唱得我流下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