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老杨和他的“分享冰箱”
分享
 

老杨和他的“分享冰箱”

童孟侯

老杨叫杨什么,他不让我写出来,也不让别的媒体提及。平时朋友聚会,大家都可以直呼其名:杨某某!但提到老杨在上海创立的第一台分享冰箱,他唯恐人家说他借分享冰箱之名来炒作他老杨,出风头。老杨开着七八家饭店,他更不想让分享冰箱和他饭店的店名连在一起。


老杨不隐姓,只埋名。


10.jpg

 

从提出这项动议开始,分享冰箱满是纠结                     

 

2016年5月的一个夜晚,老杨翻看微信里的各种信息,忽然,有条消息吸引了他:2016年3月,印度可钦的一家餐厅外摆出了一个冰箱,当地人每天把吃不完的食物都放到冰箱里,流浪者可以随意取走食物,用来填饱肚子。这个点子是餐厅的主人波琳想出来的。


有天深夜,波琳拎着一大袋食物走向垃圾箱,因为餐厅每天都会剩下许多食物,不新鲜了,不想提供给顾客吃了,所以一倒了之。波琳往回走时,无意中看到一位女士把手伸进垃圾桶寻找食物……这一幕让波琳很难过,女士一定是睡到半夜饿醒了,才一条街一条街寻找食物。波琳想:这样的人肯定不止她一个。


第二天,波琳就把一台新冰箱放到餐厅外的大树下,还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善意之树”。冰箱每天24小时开放,任何想吃东西的人都可以从冰箱里取食物,任何人(包括波琳自己)都可以把吃不完的食物放进冰箱。于是,一场充满爱心的互动开始了:放食物,取食物,再放食物,再……


老杨在手机里看到很多动人的画面:波琳的餐厅外景,“善意之树”的翠绿,取食人的微笑……老杨睡不着了:我也是开饭店的,我为什么不可以在我的餐厅外放个冰箱?我和波琳的餐厅一样,也有许多不很新鲜的食物剩下来,也可以送给需要的人。


第二天,老杨把他的餐饮公司的董事们请来商量这件事说:我算了一笔账,国人一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


一位董事说:目前我们几家饭店生意还马马虎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你要放一台冰箱到兜约餐厅的门外,食品卫生部门会不会来干涉?要不要检验食品的新鲜度?市容大队会不会来找你?任何商店门口都不允许放置其它物件的。


还有一位董事提出疑问:这个冰箱设立之后,有没有人往里面放食物?放什么样的食物?有没有人从冰箱里拿食物……我们都要有个预判。


老杨道:我先来说说,我们中国人聚餐喜欢把菜点得多一些,并且不想“光盘行动”,于是,有的菜动都没动就埋单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前去征求顾客的意见:这菜你为什么不喜欢吃?今后我们怎么改进?这个菜我们打包可以吗,或者你带走,或者让我们送给需要的人去吃好不好?如果客人同意了,就可以放到门外的冰箱里了。还有,我们餐厅在给员工做饭菜的时候,有时候统计不全,总是多余一份两份,这也可以打包放到冰箱里去。还有,我们餐厅为顾客做菜,比如红烧肉,有时候酱汁调得浓了,颜色有点发黑,达不到上桌标准,倒掉的话很可惜,也可以放到门外的冰箱里去。还有,我们餐厅每晚为顾客准备一大锅炖菜,有时候全卖光,有时候只卖掉一半,这一半也可以放到冰箱里去……


一位董事打断说:把剩余的食物给别人吃,会不会被人骂呢?


老杨回答:我要节约食物,我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问心无愧。


又一位董事说:万一人家吃了我们冰箱里的食物,说是拉肚子了,怎么办?万一他没有拉肚子,硬说拉肚子了怎么办?


老杨说:我们往冰箱里放的东西都要装饭盒,都要贴上保质期,提醒过了保质期不能食用。我觉得他们不会来诈我老杨,我做餐饮已经做了11年,几十万人在我的饭店里吃过饭,顾客吃坏肚子的事情只发生过一次,而且和他一起来吃饭的朋友都没有闹肚子,只有他非要说吃坏了,我也不和他争辩,象征性给了他一点补偿。我们要相信顾客,你们最担心的事情我是最不担心的。


一位董事心事重重:老杨,有风险啊!


哦,如今要做一件善事真是不容易,往往一开始就充满了纠结和矛盾。老杨反复做董事们的工作,他调侃道:我是个理想主义者吧。既然大家不反对,就是同意了。给冰箱起个名字,我觉得让大家来分享冰箱里的食物,那就叫“分享冰箱”,怎么样?


董事们点头:这名字好,不是施舍,是平等。老杨,推出分享冰箱,餐厅肯定要有资金投入,这一点由你来把握吧。


第二天,老杨找到了绿洲食品银行的老总李冰,他们俩在2006年就是好朋友,是参加欧洲的一个保护东北虎的自发组织时认识的。绿洲食品银行是大陆第一家食物银行,它从农场、制造商,以及个人那里募集即将被浪费的食物,采用专业的运输、分类和储存,把食物捐赠到弱势人群中。


2.jpg


食品银行和分享冰箱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冰当即表示:我支持你,我们可以合作,我会不间断地向你的分享冰箱里提供即将被浪费的食物:牛奶、饼干、面包、麦片、月饼等等。我们抱团取暖,不管这件事有多难做。


老杨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但他还是不放心,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发到手机朋友圈,想听听亲朋好友的意见。没想到一片赞声,一片支持: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老杨下了决心:干。


如今,要做一件善事真的不容易:当一个老人在路上跌倒了,你去扶他,结果会……当一个小女孩得了白血病,你寄钱捐款,结果小女孩的爸爸拥有三套住房……当一个学生主动为辛勤的老师打伞遮阳,结果教育局责令老师做检讨……行善无法如流,好心难得好报,不信任就像雾霾一样扩散着。


3.jpg


然而,一个很普通的饭店老板却坚持多一事就是好一事,多一份信任就会多一份回报。老杨举例说:我觉得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正在改善,比如以前快递哥上门送货,要核实收货人,要签名,收货人还要当面验货。现在,门铃一响,你是某某某吗?快件往你手里一塞,快递哥走了。这就是一种比以前更信任的信任!

 

从推出第一个分享冰箱开始,就充满了争议                    

 

2016年9月28日那天,老杨在自己的兜约餐厅门前摆出一个分享冰箱。冰箱的迎客,似乎比餐厅开张更让老杨紧张和忐忑,这毕竟是上海乃至中国的第一台分享冰箱。


冰箱正面的左侧写着:欢迎个人、食堂、餐厅分享捐助,填上可食用期限和放入日期,若有问题可咨询店内。右侧写着:您可以从冰箱中免费领取,在保质期内食用,请按需领取,拒绝浪费。


4.jpg


冰箱的左侧面写着:绿洲食品银行是家致力于减少食物浪费的非盈利性公益组织,我们参与捐助。


老杨往冰箱里放了几十份食物,然后站在马路对面细细观察。不一会儿,有个工地的保安(因为他穿着保安员的制服)走到冰箱跟前,读完冰箱上的介绍,从冰箱里拿了两个面包,走了。不一会儿一个戴安全帽的工人来了,也拿了两个小面包——显然是口口相传,干体力活儿的人,来取个小点心。


有个衣衫破烂的老人走过来,把冰箱里四五个月饼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老杨上前劝道:大爷,您是不是先拿3个,不要拿那么多,让大家分享?下午冰箱里还会放食物,你下午再来?老人放回了两个月饼。


老杨问:您住哪里?老人回答:住在旁边的公园里。老杨“哦”了一声,说不出话来。这些人就是最需要帮助的人,也许今后会是分享冰箱的“常客”。


《新闻晨报》的记者跟踪而来:老杨,你为什么不多放一些食物?


5.jpg


老杨的回答很实在:如果花太多精力和资金在这台冰箱身上,不太合适,因此希望周围的居民和饭店能够主动提供食物。

 

第二天,老杨继续观察分享冰箱。下午两点,一个小伙子走进兜约餐厅,他是沈阳来上海旅游的,进门就说:我要20份炒饭,要带走。当热腾腾的炒饭装进20个盒子,小伙子捧着它们来到分享冰箱跟前,都放了进去。他付了钱,但是他没有留名。


老杨频频点头:分享冰箱不是简单的爱心表达,它也代表了上海的形象啊!


印度的圣者泰戈尔说过:行善者叩击着门环,仁爱者却发现门已经打开。

 

老杨继续到分享冰箱跟前观察,路人并不知道他就是兜约饭店的老板,不知道他就是分享冰箱的发起人。


有一天,饭店服务员刚往冰箱里放入十多份食物,立刻有人争先恐后来取食物。


有个智障的男人站在一边,脸带微笑,不争也不抢,等大家都拿了,他才从冰箱里拿了一份,然后悄悄走了,他没有像有的人那样一次拿了两份三份。


老杨陷入沉思,人间万象都展现在冰箱面,我们难道还不如弱智者吗?


有个记者赶来采访:老杨,我们从人民网上看到,九月底,上海西康路一饭店引入第一台分享冰箱,说的就是你的兜约餐厅;十月初,长寿路街道引进了上海第二台分享冰箱。但是有人说长寿街道的分享冰箱是中国第一台的。


老杨笑了:谁是第一台都没有关系,只要大家都为弱势人群献爱心,不分先后,都是“第一”。我们的分享冰箱是9月28日摆出来的。


6.jpg

 

老杨在关心饭店经营之余,还是抽空去看他的分享冰箱。


一个壮汉拉了一只半人高的旅行包过来,打开冰箱的门之后,开始把冰箱里所有的食物都往旅行包里装。老杨赶过去说:你一个人吃不了这么多,全拿走的话就占据了其他有需求人的配额,少拿一点行不行?那人脸有愧色,只拿了两盒就走了。


天津北方网称赞:这是有温度的冰箱!


有个网站叫“知乎”,其评论员说:分享冰箱不仅可以避免“舌尖上的浪费”,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设一个低成本社会,不仅裨益了他人,也照顾了他人的体面和尊严,让民间慈善以一种更加柔软更加有温度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慈善参与双方“不相见,不相识”,避免了那些得到帮助的弱者的心理受到伤害。


又有记者来采访老杨:你担不担心有人会往分享冰箱里投毒?


老杨顿时发火了:你为什么总要往这方面想?为什么把别人想得那么坏?说难听的,坏人也是有他们“底线”,他们有很多很多缺点,但也有优点!


是啊,行仁爱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倾向,在性情最坏的人的身上,也总还留有一点爱的根苗,这种根苗对善意的人会产生巨大影响。他们为何要毒死那些弱势人群呢?

 

老杨的分享冰箱渐渐有了知名度,不少个人和单位都把剩余的食品放到冰箱里,食品品种也丰富起来:牛奶、面包、饼干、巧克力、麦片、八宝粥、炒饭、红烧肉、方便面……有家生产方便面公司的老板打电话给老杨:我要处理快要过期的方便面,成本很高,要雇人把方便面全部拆开,要把方便面全部打碎,然后要用车把它们送到饲养场去。现在交给分享冰箱,方便面就“方便”多了!


不少贫穷的和并不那么贫穷的人都会定时到冰箱里来取食物,他们有的退休工资很低,有的老伴生重病了无法做饭,有的必须省吃俭用为了下一代,有的是路过觉得好奇,有的……


黑龙江电视台报道说:分享冰箱走红上海!


荆楚网却贴了一段回忆,那是提醒老杨的:当初,不少城市流行“爱心墙”,想实现“施与爱”的双赢。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意外遭遇了破旧衣物堆积如山,却鲜有人问津的尴尬,剃头担子一头冷一头热,启用不久就无奈“阵亡”。


这件事老杨知道,眼下,以往的“爱心墙”在上海已经演变成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与和支持的“废旧衣物回收箱”,具体主办单位是,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建交委、上海市环保局。电话是:39872782……很大的回收箱可以让居民放置衣物。


老杨想:这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啊。


澎湃新闻评论道:食品安全肯定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7.jpg

8.jpg


老杨在没有推出分享冰箱时就反复考量过这个问题,如今,分享冰箱的食品安全由老杨的饭店自行管理,饭店工作人员一日三次检查冰箱,及时检查食品是否干净,及时把过期的食物处理掉。但实际上因为供不应求,食品没有出现过因为过期被撤下的情况。


2016年岁末,中国最权威的媒体中央电视台来采访老杨,CCTV12频道,夜线专栏,著名主持人张越主持,她以犀利、尖锐的采访风格而闻名中国。果然,张越的话鞭辟入里——


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费了。很多动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提供给人们食物,可是却让人扔在垃圾桶里;


世界上有7.9亿人食物不足;


如果食品源一断,那么分享冰箱就会成为“饥饿的冰箱”;


如果人们吃了分享冰箱里的食物吃坏了肚子怎么办?要是他们拿回去不在保质期吃,而是过了保质期才吃呢?如果他们把这些食品拿去送人,吃坏了肚子怎么办?


现在做善事比较有风险,有些人对分享冰箱的前景不看好;


好事和坏事永远在赛跑!


人在做,上帝在看……


张越的夜线节目2017年1月4日晚间播出,足足半个小时。

 

从一个冰箱到三四个冰箱,他还是充满了爱心                   

 

分享冰箱有个美好的初衷,有个不错的现在,但是,它能走多远,能走多久——这个问题凸显出来,不仅是老杨和他的董事们,百姓、媒体、研究机构、政府部门都向它投去关注的目光。


如果说“地铁丢书”是一种流行,那么老杨的“饭店丢菜”是不是另一种“地铁丢书”呢?“地铁丢书”是明星作秀,一时兴趣,台型扎到了也就作罢了,明星不可能365天天天到地铁去丢一本书,不可能数年如一日丢书。而“饭店丢菜”则应该是长年的,最少,最起码,老杨要每天往冰箱里“丢”20到25份菜,很多“老客户”在等待着那些食物。


《中国青年报》指出:分享冰箱面临的挑战往往是你究竟有多大决心将其做下去?量力而行,持之以恒,肯定比短暂的热心冲动会取得更大的战果。


是啊,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好事的人,是不可能持之以恒的。


9.jpg


央广网指出:分享冰箱是公益,但是它会不会昙花一现呢?这不取决于初衷有多美好,而在于其本身能不能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哺育和补血,能不能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起精细化的运作机制,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不管。


老杨想起了发生在西班牙的一件事,巴斯克自治区比斯开省的小镇加尔达考的广场上,有一个小小的凉亭,凉亭下摆放着一台白色的冰箱,冰箱里放置着剩余的食物。小镇居民可以把食物和剩余的饭菜放在里面,也可以随意从冰箱里取用自己需要的食物。


这个冰箱的名字不叫“分享冰箱”,而叫“社区节粮冰箱”。冰箱的主人规定:不能捐赠生鱼、生肉和生鸡蛋,所有食物必须在保质期内,自制的食品必须添加标签,说明成分。并安排卫生部门的人员每天检测,确保食物安全。


老杨注意到了:由卫生部门每天检测。


这个“社区节粮冰箱”设立两个月,就节约了食物300多公斤,并且得到了政府的关注,目前,西班牙全国准备推广普及这种冰箱。


老杨注意到了:政府准备推广普及。


老杨反反复复想了很多:分享冰箱在西班牙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运作经验,而在中国还是个全新的尝试。目前模式仍在探索中,无法肯定这一模式会不会一直成功下去,或者遇到更多的问题,但是发展趋势越来越好,社会影响力也在进一步扩大,我认为上海人具备了这样的素质,这样的项目会得到市民的理解和支持。所以我要把这项尝试进行下去,我首先要做好我老杨已经推出的3个分享冰箱,春节以后,在浦东再推出第四个分享冰箱。古人云: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我从我的8家饭店赚到了钱,那是我物质上的富有,我从分享冰箱上得到的却是精神上的富有。如果我们的政府能像国外的许多政府一样,认可我老杨的分享冰箱,推广这种冰箱,那么更多的资源就不会浪费了,更多的弱势人群就会得到帮助。有朝一日,我们所有人都充满了爱心,那么一切灾害都将在普照的阳光下消失掉……


10.jpg

 

老杨是河北人,大学读的是河北科技大学纺织系。大学毕业之后当上了杉杉西服河北总代理,他把杉杉西服在河北省的销量一下子拉到历史最高纪录。2001年,总公司认为这个小伙子是有用之才,便把他调到上海,担任杉杉西服总公司下属的某公司的副总经理。2005年,老杨辞职了,创业了,他开出第一家自己的饭店叫“家有川菜”,后来开出的餐厅叫“兜约”。


开饭店和西服和纺织似乎没有什么关联,然而老杨一家一家已经开了8家饭店,生意说不上火爆,倒也平平稳稳。


老杨喜欢运动,跑步、登山、打球,他都喜欢。他曾经爬到喜马拉雅山8400米的高度,还有400多米眼看就要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但是,前面有个登顶的人病倒了,昏迷了。老杨放弃了自己的登顶计划,帮助那个昏迷的人下了山。


帮助一个在珠穆朗玛峰病倒的登山人,需要有10个登山人全力相助;帮助一个没有温饱的人,难道不需要10个人尽心尽力吗?


老杨叫杨什么?他不让我写出来,也不让别的媒体提及。其实,去年老杨只有49岁,今年也才50岁,他最多是个“大杨”。老杨不希望人们误会,认为他是在炒作自己,他只是想默默帮助更多的人。善良是善者的光荣,善心让人永远快乐,能够容忍百事,能够居危而忘忧,有了这些,老杨已经满足了。


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