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上海火车站:从历史烽烟中走向辉煌
分享
 

上海火车站:从历史烽烟中走向辉煌

陆士清

DSC03082.JPG


上海火车站,人生旅途的驿站,它引渡人生,有时改变着人生的命运。


王安忆一九八一年获将小说《本次列车终点站》开头写道:


“前方到站,是本次列车终点站——上海……”

“上海到了。”打瞌睡的人睁开了眼睛。

“到终点站了。”急性子的人脱了鞋,站在椅子上取行李了。

……


这些旅客中,有的因为到达上海火车站而开始了新的旅程,小说的主角、回城青年陈信则迎来了人生的转折。多少年来,无数青年学生、工人、农民、商务人士、知识分子等等,不都是因为进出上海火站,进出上海而改变了人生的命运。笔者也是,在第三次踏进上海火车站、进入上海后,即从一个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变而为复旦的学子,以至在复旦生活了一甲子!


更典型的如,1913年3月20日,当时可与孙中山、黄兴并称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应袁世凯电召,乘座当晚10时45分的火车去北京共商国是,10时许,当他走向检票口时,袁世凯亲信派出的杀手射出了罪恶的子弹,击中了宋先生。宋先生立即被送往沪宁铁路医院急救,但未能挽回生命!这是民国二年政治斗争在上海站演出悲惨的一幕。革命志士宋教仁死了,而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也只是黄粱一梦。又如,1966年11月,在“文革”中冒出来的王洪文,为了争得他们纠集的“工人造反总司令部”的合法性、夺取上海市的领导权,而冲进上海火车站强行登车去北京请愿。上海火车站和铁路局阻止,他们就卧轨,阻挠火车运行,制造了“安亭事件”。他们得逞了,从而王洪文这个野心家,在中国政坛翻云覆雨、折腾了十年,最终不得不接受人民的审判,悲剧下场。


上海火车站见证历史烽烟中的悲喜剧,也是从历史的烽烟中走来的。


上海火车站在时间的长河中浮沉


1825年,世界上有了第一列火车,那是在英国。半个世纪后的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在上海建成。据记载,英国第一列火车开动汽笛的吼叫,曾把围观者吓得逃跑;而1876年7月3日由英资怡和洋行投资兴建吴淞铁路通车时,上海市民已无惊慌之感,他们蜂拥而至,乘坐观看,铁轨两旁“立如堵墙”。当时沪上有竹枝词《咏火轮车》:“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可惜的是,当年8月3日,因火车碾死一名士兵,沿途居民阻止列车继续运行。10月24日,无奈的清政府出银28.5万两买下了铁路,并于次年10月将铁路拆毁运往台湾,吴淞铁路的车站也就烟消云散了。23年后(1897)盛宣怀重建淞沪铁路,1898年9月1日通车,全长16公里,从现今河南北路延伸到宝山区的吴淞、炮台湾。淞沪铁路的建成,促进了上海虹口和闸北地区的发展。上海最早的火车站就建在今天的东华路、虬江路道口附近。


DSCF8357.JPG

淞沪铁路的上海火车站


这条号称中国人自己建的第一条铁路,在上海城市建设中已逐为新的轨道交通三号线所替代。为纪念它,宝山区在吴淞大桥东侧(原址)淞桥东路口的绿地上,按原样重建了淞沪铁路的蕰藻浜火车站——


一段水泥地坪上铺着的铁轨,玻璃房里一个老式火车头,一座车站小屋,木板的候车室,小屋里陈列着照片资料,站旁边还有一座五、六米高的钟楼,时钟依旧跳动着秒针……


DSCF8354.JPG

淞沪铁路蕰藻浜火车站


照片修剪 579.jpg

按原样重建的蕰藻滨火车站局部


继淞沪铁路之后,沪宁铁路1905年开建,1906年沪杭甬铁路开工。1908年,沪宁线全线通车,沪杭线局部路段也开始办理客运。沪宁线火车站最初选址于现今的恒丰路,命名为上海东站,因为它处于沪宁线的最东端。后来铁路延伸至繁华区与淞沪铁路并轨,就将车站建于现今的宝山路、天目路交会处。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芦苇荡,沪宁线总管理处根据英籍工程师西排立的设计,建成了高四层的西式洋房车站。1909年落成,命名为上海站,因它处于上海的北部,又称上海北站。


建成于1912年的沪杭铁路上海站,1916年12月后改称上海南站,1937年8月毁于侵华日军战火(位于黄浦区车站路中山南路与瞿溪路之间.JPG

建成于1912年的沪杭铁路上海站,1916年12月后改称上海南站,1937年8月毁于侵华日军战火(位于黄浦区车站路中山南路与瞿溪路之间)


老北站.jpg

这就是当年的上海火车站(老北站)


重建的上海老北站,现为上海铁路博物馆.JPG

重建的上海老北站,现为上海铁路博物馆


上海火车南站1908年4月落成,建于上海老城厢南面商业繁华区。


两座火车站,分别位于城市南北两侧长达8年之久。1916年,在城市西侧修建了沪杭甬铁路与沪宁铁路的连接线(沪新铁路),上海火车南站成为以货运为主的车站,上海北站成为铁路沪宁、沪杭甬两条铁路的总站。这个总站,像上海城市的一颗输心脏,跳动了80个岁月,到1987年新的上海站,亦名新客站建成启用,才消失在历史中。


上海火车站铭刻着民族的苦难


上海站流淌过革命志士的血,也流淌过中国无辜老百姓的血。1932年一二八事变和1937年的淞沪会战期间,淞沪铁路两侧是中日两国军队对峙和激烈争夺的地区。一二八战火中,日寇轰炸了淞沪铁路的炮台湾车、张华滨车站,上海站的四层楼房也被炸毁,1933年只局部修复。据记载,1937年淞沪抗战,日机对上海狂轰滥炸,炸毁无数建筑设施,上海站再次被炸。8月28日下午2时许,日机十二架,轰炸上海南站,南站站台、天桥及水塔,车房被炸毁,在站台候车离沪难民,死伤达六七百人。2015年5月29日上海《文汇报》刊出了一张名为《中国娃娃》的照片,拍摄的就是当年日机轰炸上海南站后悲惨情景。一个失去父母满身血迹的孩子,跌坐上海南站断垣残壁的地上,惊恐大哭。这张照片,是当时服务于米高梅影片公司的摄影师王小亭拍摄的影像片,单独冲洗成照片后,刊登在美国1937年4月号的《生活》杂志的封面上。这张记载着苦难的照片,也布展在上海铁路博物馆。上海铁路博物馆,还专门开设了一间视频室,展映当年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多个火车站时的影像。炸弹落地,硝烟冲天。


DSCF8368.JPG

日机轰炸上海火车站的情景


1937年8月日军轰炸后的上海北站.JPG

1937年8月日军轰炸后的上海北站


遭日军轰炸后的上海北站.JPG

遭日军轰炸后的上海北站


DSCF8384.JPG

上海铁路博物馆布展的《中国娃娃》


上海火车站在改革开放中熠熠生辉


日军占领上海后,拆除了上海南站及附近长约1.5公里铁路,上海南站从此不见踪影,只留下南车站路等路名,让人们记得它曾经的存在。日军修复了上海北站,但将它改名为“上海驿”。抗战胜利后,京沪区铁路管理局接管上海北站,开始修复和扩建。新中国建立后,上海站真正浴火重生。1950年8月,经铁道部批准,上海北站更名为上海站,定为特等车站。1960年,上海站的货运移至东站,成为专营的客运车站。1961年,上海站进行改造和扩建候车室,延长月台,形成南北两区11股到发线,日到发车29对,年运送旅客3900多万人次。今昔对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20世纪50年代上海站候车室.JPG

20世纪50年代上海站候车室


这是1961年扩建后的上海站.jpg

这是1961年扩建后的上海站、老北站的俯瞰图


这是原上海站.jpg

这是原上海站、老北站的夜景


20世纪70年代的上海站.JPG

20世纪70年代的上海站


20世纪70年代上海站候车室.JPG

20世纪70年代上海站候车室


上海站虽经改建、扩建,但终因受地理环境限制,站场和设备无法得到根本改善。为了应对改革开放后日益增长的客流,于1981年规划在上海东站的原址上建一座新的上海站,1987年建成。1987年12月27日晚,原上海站(老北站)开出了最后一班列车、完成历史使命后关闭。1987年12月28日,新的上海站启用。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召开,上海站又进行了大规模整修翻新,真正建成了规模宏大的铁道枢纽站。新的上海站又称谓新客站。新在哪儿?新闻报道称,它站厅设计理念新:“高架候车、南北开口”。为见证它的新,笔者曾趁赴宁开会之机会,提前进站巡访。原来它将候车室建成“过街楼”,连同无廊柱雨棚一起,将月台和车道抱入怀中。“过街楼”中有宽敞的中央通道,将候车室分开左右。左右两侧候车室旁,开设了各色饮食和日用品商店,服务旅客所需。原来的老北站,只能从南面进站,现在“南北开口”,设置南北两个车站广场和完善的客运服务的配套设施,旅客可以从南北两个方向进站,乘坐自动电梯抵达候车室中央通道,再根据电子显屏指示,找到自已候车的准确位置。同时拫据“上进下出”的原则,将登车旅客从候车室的两端引至楼下月台;在地下开辟东西两条出站通道,将出站客旅客导入地下通道,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出站。接客的小车和出租车也循此原则,导入地下,从而有序疏散人流和车流。上海火车站衔接三条地铁线和将近20条公交线,可将赴上海的旅客快速分流到全市各个角落。北广场左侧,还设有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总站含数十条客运线,到达与出发几乎可达大半个中国的长途客车,与上海站一起迎送南来北往的旅客。上海火车站,不仅是是全国铁路交通枢纽,也是公路客运枢纽。现在,即使一般的节日,车站广场上,已再也见不到往日那拥挤得乱哄哄的人流和车流。上海火车站方便、有序、安全。上海站建成运行后带动了周围的商业繁荣,入夜辉煌的灯火与上海站相映,将上海站变成了“不夜城”。“不夜城”已成为上海站的专有名词。


1987年上海新客站鸟瞰.JPG

1987年上海新客站鸟瞰


1988年的上海站.JPG

1988年的上海站


20世纪90年代上海站候车室.JPG

20世纪90年代上海站候车室


DSC03080.JPG

DSC03090.JPG

上海站南广场


上海火车站,高铁时代的明珠


这里所说的“辉煌明珠”,不仅指上海站,还包括上海南站和虹桥站。为适应中国经济建设和上海对外交流的需要,上海南站2002年7月开工建设,2008年7月1日投入运行。上海南站位于离徐家汇约5公里,地铁一号线和三号线会合处。主站房和南北广场占地60公顷,由法国AREP公司(集团)设计。主站房如一巨形飞谍,气势磅礴。一次我同小外孙乘坐地铁一号线去到辛庄访友,钻出地面的列车行临上海南站时,小外孙突然指着窗对我说:“外公,看一个大飞谍!”,我说:那是上海南站。小外孙觉得好玩,回程非要去参观。我们出地铁一号线站,转乘自动电梯即进入上海南站。它的设计理念也是“高进低出,高架候车”。南来北往的火车可从主体建筑的架空部分穿行而过。主站屋分为三层:中层与地面同高,为站台;上层为候车区,有周长为800米的环形候车平台,可同时容纳一万余人候车,不同的候车区由袖珍绿化带间隔。站房的天棚是透明的,小外孙对此感兴趣,问:“这有什么好处?”我说:“白天旅客可以完全享受自然光,也便于候车室的绿色植物生长,节能、环保。”上海南站下层为到达层,设有旅客出站地道,接南北地下换乘大厅、地铁一号线、三号线和十多条公交线,南北广场有大面积的绿化地和旅客的集散地。我们仔细看了电子显示的列车到发时刻表,发现上海南站日往返列车竟达234列,其中动车43列,线路覆盖上海、天津和重庆市3个直辖市以及浙江、江苏、江西、黑龙江、内蒙古、安徽、四川、贵州、云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吉林和海南18个省,约19分钟就发一趟车。据报道,上海南站建成后,分流了上海站三分之一的客流。


mhrf-dspd25030.jpg

上海南站外景


mhrf-dspd32742f30.jpg

上海南站候车室旁顶一一透明天棚


上海南站投入运营之际,正是我国高铁时代到来之时。2007年4月18日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投入运行,拉开了我国高铁时代到来的序幕。2008年8月1日,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高铁的开通,是我国高铁时代到来的标志。为适应上海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和迎接高铁时代到来。上海于2006年底开始建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将高速铁路、城际和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出租车及航空港紧密衔接在一起的现代化大型交通枢纽。枢纽除空港铁路外最终将有5条地铁、30多条公交线路,由此连通上海各区,还有上海西部最大的城际巴士客运站,真可渭四通八达。虹桥火车站紧靠虹桥机场,2008年开工建设,2010年7月1日启用。建筑占地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相当于3个天安门广场。站房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其中铁路站房约10万平方米,雨棚面积约11万平方米,站房分为5层,恢宏的候车室可同时容纳一万名旅客候车。今年五一节当天,我乘地铁十号线去虹桥站,途中遇七十三岁周姓老太,她告诉我,她们家族四十余人(多半为六七十岁的老伯老妈),将于5月2日去浙江嵊州(越剧之乡)返乡聚会,要乘高铁前往。为保证大家顺利登车,她先到虹桥站踏看一下,熟悉现代化的设备。我说:“你们这么多人为什么不包一部大巴呢?”“大巴大家坐过了,现在要享受高铁,快、舒适、安全、便宜。”她说。想想到也是,从我家打的到上海站要40分钟,车资45元。从上海乘高铁到苏州工业园区,百公里,31分钟,车票30元。周大妈对我说:“老伯,侬阿好领领我?”于是我当起了志愿者,从地铁出站后,我们顺着指示进入虹桥火车站,登上候车室的上层,俯瞰候车室大厅。大厅像个长方型的广场,厅内人来人往,排排展列的簇新的铝质座椅,坐满旅客,秩序井然。我陪她下到候车厅,看站内人工和自动售票处,看发车时刻的电子显示屏,找到她明天登车检票口,让她看了自动检票系统、自动引导系统等自助服务设备,特别告诉她,各进站口都设有为老、残服务电梯,老伯老妈可乘直达电梯进站台。她问我,这里候车室为什么不分区?我按自已的理解告诉她,电子显示屏显示了检票口,在检票口前候车,实际上已达到了分区的目的;另外,这里日到发列车三百多对,平均十分钟不到就发一次车,人流疏散非常快,不必分区。她很满意,愉快地离去了。据报道,虹桥站主要承担高铁运输,是当今东亚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客运站。它北端引接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南端与沪杭高铁、沪昆高铁、沪广高铁接轨。它是长三角一体化、以及中国“两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绸之路)大通道。


上海站、上海南站、上海虹桥站,以它现代化的设备、优质而安全的服务,服务于进出上海的旅客,显示了巨大的能量,据报导,2015年春运,它最高日发送旅客达45万人。这三个车站,分别位于上海的闸北、徐汇和长宁区,像三颗闪闪发光的明珠,辉耀在三区构成的三角点上。


DSCF8408.JPG

上海虹桥站站台雄伟外景


2015年5月1日上午虹桥站候车室.jpg

上海虹桥站候车室


5月1日上海虹桥站人工售票处.jpg

5月1日上海虹桥站人工售票处


笔者注:本文只是对上海火站的状貌作了粗略介绍,资料来自新闻报导,以及上海铁路博物馆、相关的官方网站和百度网站,当然也有笔者乘车和巡访所得的体会。这里所载照片除5月1日所摄和透明天棚、蕴藻浜复原站一角外,其余都取自铁道博物馆和网站。在此谨向博物馆和网站相关材料的编辑者致敬致谢!


摄影/翻拍:傅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