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转型之重
分享
 

转型之重

陆幸生

“特色房产营运为主导”的昨日荣誉


在股东大会上通过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年度报告》,计有九万多字。对于当年到任的总经理葛培健而言,这份年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年报上出现了这样的数字:2014年经营工作分析,一,园区开发建设(具体项目略);二,房地产销售租赁,“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267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6.57%;其中完成房产销售收入18933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2.54%,完成房产租赁收入6387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 44.19%。公司房地产租售均超额完成年度预算计划”。


数字是枯燥的,但在企业家的眼中,数字从来都是活生生的,是在生存舞蹈中时时刻刻跃动着的精灵。主营业务收入29亿多元人民币,其中,房地产销售实现近19亿元,租赁收入6亿多元,这也就是讲,房产销售和租赁两者相加的合计总收入是25亿元。当年的租售收益创下了历史之最。


资本市场将张江高科归类为房地产企业。用民间的话来表述:这个张江高科上市公司,基本上是一个靠卖房产收房租的“房东”。


zj.jpg

张江高科技园区


当年张江高科的上市过程充满艰辛。1996年,第一任总经理作“在股份公司第一次员工大会上的讲话”:“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浦东开发开放的一个窗口,当开发建设到一定阶段,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必然要探索进行股份制改制。这既是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不断深化所带给我们的机遇,也是市委市府和新区领导要求我们形成滚动开发、加快园区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我们股份公司的主要发起人——张江开发公司追求发展壮大的一种内在需求。”


这段讲话记录中,涉及到两个不同的单位主体,一为“张江高科技园区”,这是与陆家嘴、金桥和外高桥开发区同为上海浦东新区四个重点开发的区域。二是当时名为“张江开发公司”,即为今日之张江集团的前身,张江园区的开发主体,张江高科的控股母公司。


“公司改制成功,在此期间,股办的同志们不计个人利益得失,兢兢业业,坚韧不拔地工作着,这是有目共睹的。”


在今天依旧被人们经常提到的,是高管人士为筹备B股上市事宜,抵达“还悬挂着另一面旗帜”的香港,却遭遇B股低靡、“当地市场方面”压价分销的心头之痛。返回上海,得知为获得A股的上市发行,已有另外三家单位“排队在先”,张江只能落在老四的位置。最终,“上面”预分上海一个亿的A股发行额度,4家平分,一家2500万股,由此,张江开发公司成为了A股冻结两年半“申请改制企业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更准确的表达,是上海市有四家公司上市,同时属于这个“第一”。


在奋发努力的前提下,作为浦东开发开放催生果实的张江高科技园区, 1999年8月,市委、市政府颁布“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明确园区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集中体现创新创业主体功能。经过20年的开发,园区构筑了生物医药创新链和集成电路产业链为主的创业框架。园区建有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863信息安全产业化(东部)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基地。园区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也获取了相应的成果,自1999年始,公司明确“打造自主创新园区运营蓝筹股”的经营理念,之后逐步确立“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中国自主创新园区运营发展商”的战略目标,制定并全力开始实施“以张江园区特色房产营运为主导,以高科技产业投资和专业化创新服务提供为两翼”的产业互动式发展战略。


张江高科是房东,且前面必须得加上一个“大”字:拥有约275万平方米的产业地产空间资源,为园区众多高科技企业提供了发展所需要的物理空间及综合性服务,张江高科是张江园区“核心园”的“大房东”。


张江高科获得过这样的荣誉:《2009年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测评研究报告》显示,于2008年沪深上市的103家和内地在港上市的28家合计共131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中,张江高科位列2009年综合实力榜第19名、抗风险能力榜第3名、成长能力榜第7名。公司并获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从2009年7月1日起调入上证公司治理指数样本股。


这两个荣誉本质上是房地产“治理指数样本股”的荣誉。2014年的年报,展示的依旧是这个“主营荣誉”。


作为科技孵化器的第一要素,是让来者有其屋。张江高科的“特色房产营运为主导”, 是当初创业的必然,也是房地产业迄今继续着巨大惯性的政策源头。只是,20年后的今天,时过境迁,全球经济领域的创新激励竞争,使得产业地产商受制于金融机制不完善的情况正在越发凸显,尽管相关人士都在号称,要做轻资产的产业运营商,但大多数企业还都是靠销售来平衡现金流。只是,基本依赖于住宅销售与股票质押输血的地产“幸福”,已是可遇不可求的非复制品。过重的资产和红利不再的地产业,令进入者积重难返。


在已经过去的时间段,张江高科的房地产经营功能过强,而高科技投资功能偏弱,“大房东”角色并没有充分发挥平台功能的优势,有时倒反成制约。


在发展中期,曾有市委主要领导同志来到张江视察工作,当面指示:现在的房地产“停下来”,要为上海今后更高更新的通盘发展目标,“留一块土地储备”。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只是,造房子卖房子出租房子,乃至提供相对良好的服务环境,创造如是业绩,毕竟要比参与、促进、介入、融入高新科技的共同研发,并获得成功,相对要容易一些。最显见的是,相对高新科技研发的高门槛、高投资和长时间,且结果的不确定,房地产收益的时间成本要节约得多了。


在20年时间里,高管人士几度更迭,肯定有着各类复杂的原因,但其中一定含有经营方向或方针的不同意见。更迭也许止息了分歧,但在止息分歧的同时,换来的也可能是徘徊或是停顿。资本车轮有着自己的轨道。葛培健耳边再度响起这次履新时刻,上级领导对他所讲的两句话,对于张江高科,要“恢复融资功能,重塑市场形象”。恢复和重塑,讲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曾经有过,现在失落,指令重建。


积重难返也得返,坚决脱离惯性,无畏开辟新路,成为了一个企业、一家上市公司是否能够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张江高科已经“时不我待,没有空闲去琢磨无关的事情了,我们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的焦点之一,它代表着创新国家队,要参与到全球创新的激烈竞争当中去”。


边驾驶边换轮胎的弯道超车


葛培健.jpg

总经理葛培健

 

新任张江高科总经理的葛培健,曾担任浦东新区财税局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新区国资办的第一任产权管理处处长,其权限与职能就是不断推动公司的金融创新与服务。来到张江高科,他的职场经验和专业经验,让他看到“大房东”的发展,“推动产业地产升级和繁荣的最大动力,是金融创新”,房东必须转型成兼为股东。


转型何其之难,转型又何其之重。


来到张江高科之前,葛培健是上市的另一家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任期十年,他对于上市公司的“三独立原则”和“五分开原则”,实在是太熟悉了,这几乎是一部天天要念的经:“三独立”就是股份公司要具有独立的生产、供应、销售系统,具有直接面向市场独立的经营能力;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的“五分开”是指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应实行人员、资产、财务分开,机构、业务独立,各自独立核算,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从“人分开”到“机构分开”,缘由在于:如果上市公司的意志不具有独立性,上市公司的利益很难保障。该独立而没独立,该分开而不分开的病因,还是源于“政企不分”的痼疾。体制纠结、机制捆绑,既有历史沿革的因素,更有现实利益的重压。


2014年上半年,先期到达担任张江集团总经理兼张江高科董事长的陈干锦,亦曾担任过上市公司董事长,对症结已有清晰的判断:张江高科董事会,还未承担起其自身应有的使命。


陈干锦.jpg

董事长陈干锦


市场经济中,国企先天的体制弱点,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曾撰文,明确点出国企公司治理的软肋,“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完善,规范的董事会建设还处于探索之中,内部制衡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国资监管机构、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2013年第22期《求实》,《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曾有“网络桥段”,将国企上市公司现代化治理的矛盾焦点,归结到“人与人的对抗”,即国资母公司总经理兼任上市公司董事长与上市公司总经理“婆媳”之间的不合和挑战。有过这样的调侃:董事长+总经理=内讧,国资+市场=你懂的。来到张江高科的葛培健则在庆幸自己的职场幸运:董事长陈干锦对我很支持。


“国企改革,要求负责人拿出十足的智慧和勇气,凭自己格局和专业素养来平抑体制产生的这种扭曲。” 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充分沟通、支持与信任,是张江高科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在日后被张江人誉为“陈葛配:智慧+格局+市场化”的格局,其“和谐社会”的原因是:曾经同为董事长,心有灵犀一点通。


收租的房东欲“摇身一变”,成为高科项目的投行经理,公司角色转换的巨大反差,犹如高速路上的弯道超车,而且还要边驾驶边换轮胎,其难度可想而知。“压力非常大,我都给自己多买了一款保险。”葛培健曾经这样戏称,他做着现在的工作,最后肯定会成为“院士”——不是进医院,就是进法院。


玩笑是沉重空气的稀释剂,但玩笑也蕴含有严峻现实的可能性。不进医院,是健康挑战,是告诫;不进法院,是规则挑战,是警示。当全球资本涌动、互联网创新和竞争压力扑面而来之时,铁板一块的国企体制也已到了被拆解、重组的一刻。张江高科面临有史以来的最重大变革转型,从一家重资产的园区开发商,转向一家集科技促进、金融服务、创业扶持于一身的投行式集成运营商,这在全世界都没有先例借鉴,肩头重压可想而知。为有效实现这样的转型,必须向国企的痼疾,也就是向往日张江高科被外界诟病得最厉害的地方宣布挑战。


陈干锦首先做出一个动作,“上市公司的决策,除了需要集团直接向国资委汇报的,都下放到股份公司,对上市公司充分授权”。还把自己原设在上市公司所在地张江大厦的办公室也撤走了。他主动邀请上海证监局一处处长到张江集团做有关上市公司规范治理的讲座,张江集团中层以上领导、集团下属控股子公司总助以上领导均要求出席。通过学习,向全员灌输:上市公司规范治理不仅是监管需求,更是上市公司发展的基石。


张江高科原有团队与原定的重资产经营模式相匹配,往日的员工大多是“房管员”,公司要实现重大转型,团队的调整、人才的跟进和理念的扭转,是必由之路,这也是对公司原“人事形态”的挑战。团队的重组建设成为了公司极其紧迫及“压力最大”的事情。


董事长陈干锦继续表态:张江高科“将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充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对上市公司要进行战略管控,支持鼓励并推动其成为未来产业地产和产业投资领域的市场领头羊。” 总经理葛培健即刻回应:“这显示了董事长推进张江高科现代公司治理的决心。”董事长的战略表述唤来总经理的战役动作。公司决定,为使张江高科的团队具有整合能力、服务能力、创新思维,公司设立产业地产事业部、产业投资事业部及资产经营事业部,以基金管理的模式探索运营新模式,将企业责任中心分解下沉,以提升公司管理效率和加深市场化运营程度。为调整组织结构,公司深化“劳动、用工、人事”三项制度的改革:通过中层管理岗位的公开竞聘,搬走“铁交椅”,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在选人、用人时以坦诚、公开、竞争、向上的原则,应对和处置各类复杂的人事变动;通过人员岗位配置双向选择,对人员结构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2015年2月,竞聘领导小组贴出“职务任前公示通告”,对拟聘任为部门经理等职务的10名同志予以公示,在一周时间内,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在公示期内,任何部门和个人均可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的形式,向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反映公示对象存在的问题。以单位名义反映问题的应加盖公章或署报公司名称并明确具体联系人,以个人名义反映问题的提倡署报本人真实姓名”。“要求:反映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综合遴选定局”的投票中,身为高科副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葛培健,享有“两票”的权力,但他“只要一票”。


“中层干部”有上有下,有进有出。随后,由被聘用的中层负责人,挑选自己部门的任用人员。最终,公司员工岗位调整比例占总数的14%,解除劳动关系比例约占总数的10%;通过岗位聘任合同,以契约形式明确岗位名称、岗位职责和薪酬组成,做到“易岗易薪易福利”,打破了“铁工资”。公司制定中长期的员工激励机制,打破投资企业的“行政化”待遇格局,实行超额利润5%的激励,实施增量的跟投机制,等等,这在以往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国企体制中是难以想象的;在绩效考核方面,实行内外考核的结合,加强团队的复合能力培训,以“学习力+创造力”来形成内在真实的执行力。


确立主干,梳理枝杈,处理“落叶”,实行激励,都是改革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机构与人事的“繁茂”,不一定是资本增值或溢价繁衍的同义词,叠床架屋是需要成本支出的,其中有人力成本、时间成本,更有扯皮成本。陈干锦与葛培健都知道:政企不分、职责重叠、延宕程序、拉高成本、摊薄效益的惯性动作,均与资本的指向背道而驰。

 

从空间提供商向时间合伙人转变

 

企业家都是长翅膀的人,尽管每一个企业的天空不是无限的,但作为引领飞翔的经营者的观察,必须是全天相、全天候的。2014年12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这标志着中国式的园区地产介入科技投资已是大势所趋,园区地产和科技投资有机融合,带动园区经济转型升级,将创新成为园区开发公司的商业模式。如是,未来张江高科的利润点和价值点,不应再是简单的租售环节,而是在资本市场予以实现。张江高科必须逐渐淡化以销售和租赁为主的产业地产模式,着力于打造园区内的创新生态体系,并择机以投资模式参与到创新产业的发展中,回归张江高科的高科技本质。


变房东为股东,就是将“特色房产营运为主导”转型成科技投行为导向,把租金作为股本,投入企业的经营运行;撬动转型的“支点”是培育新的商业模式,即打造“三合一”的科技地产商、产业投资商和创新服务商,盈利模式由“土地红利”向“资本红利”和“创新红利”转变。


每天晚上,总经理葛培健与董事长陈干锦保持通话。张江高科要实现 “去行政化”,成为投贷孵一体化平台,在产业地产之外,须推动资产或资本更高效率的价值转移。在张江高科的产业投资上,必须“投资一批、股改一批、上市一批、退出一批、储备一批”,使张江高科的投资业务形成良性的持续滚动。“产业繁荣了,地产也差不了”,张江高科以“产业地产+股权投资”,形成战略协同,把以往的有形资源转化为无形资源,让轻重资产得到有机平衡。在葛培健的时间表中,在未来3年,要实现股权投资和产业地产在业绩贡献中各自达到50%的比例。


张江高科的转型是“逼出来”的,形势逼人,势比人强。形势到了这道坎上,人就得高抬腿跨过去。


转型不是简单的放弃产业地产,从产业地产到科技投行,是充分利用银企合作、投贷联动的金融资源优势,与入驻企业共同到资本市场寻求价值发现。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本身可能不赚钱,但可以培育优先投资的项目池,完善张江高科的投资链。


2015年6月,张江高科的众创平台“895营”正式开营。“895营”淡化传统孵化器房东和房客的关系,更多地强调以“投资+”的孵化理念,以“虚拟+实体”的孵化形式,全方位对接创业资源为服务手段。“895营”由创业营、成长营、上市直通车三大板块组成,报名企业覆盖了种子期、成长期、IPO项目等在内的不同发展阶段。通过帮助企业匹配与其相适应的创业陪练、天使投资、投贷联动金融服务、对接企业上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通道、人才服务、宣传推广、市场拓展等各类资源,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集成服务。凭借“895”载体,张江高科从招商引资的“空间提供商”,转变为创新创业链的“时间合伙人”,逐渐在资本市场上塑造“科技投行”的新形象。“895创业营”第一季就吸引200多家全球创业项目报名参与,经筛选有34个项目入营。张江高科将全程观察入营项目,随时参与优秀项目的投资。


ldbj.jpg

张江高科技园区


脱离了“房东”和“房客”的单一关系,很多企业开始与张江高科共同探索,如何建立“血缘关系”。企业对房租和商务成本的敏感度大大降低,张江高科作为开发主体,有效实现了与众多创新主体的和谐共处。


园区内的CEO们定期举行闭门的头脑风暴,葛培健每次都参加,在风暴过程中观察哪个公司需要帮一把,哪家公司“是否值得我来投资”。2015年,张江高科开启了一系列高科技投资的布局:一,瞄准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投资上海金融发展基金。该基金从2010年80亿元的“盘子”到近期最高的240亿元估值,使张江高科投入的6亿元资金成倍增值。二,瞄准上海领先于全国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公司投资“武岳峰基金”操盘。该基金以6.395亿美元的大手笔,联合竞购美国新型存储芯片的上市公司芯成半导体,成功击败了全球行业老大赛普拉斯。三,瞄准上海“四新”经济的重点领域,投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代表企业。其中,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张江浩成创投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23亿元到填补国内集成电路行业高端光刻机空白的微装公司,向国家十三五战略产业进行积极布局;增资1000万元,持有上海朗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5.62%的股权,该公司致力于移动检测、大数据分析,其产品将提供基于“物联网+”的高效健康服务;由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张江高科和兴中实业集团发起成立的“飞天众智中国智造科技服务平台”,已经正式上线。


2015年上半年的财务报表显示,张江高科房地产销售收入0.27亿元,同比下降89%,并导致张江高科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30%,这佐证了高管层对产业地产难以长久维持的先见之明。从总体看,张江高科投资收益大幅上升,净利润大幅增加1.71倍。凡事预则立,实践做检验,这个一降一升,精准提示了张江高科的发展方向。


张江高科正在实现“从空间提供商向时间合伙人转变”的过程,万千头绪,纲举目张,寻求三大主业的有机聚合,以“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心胸,推动“离岸创新、全球孵化、产业并购、张江整合”。


当下时段,网页充斥神马,江湖颇多新词,究其底里,相当成分不过是带了新面具的沉疴旧习。转型不是飞来峰,葛培健说:我没有什么“创新”,我只是在按照公司常识办事。因为常识是事物可能性的尺度,由预见和经验组成;常识是两点之间最短的直线;常识是人类的守护神。


上海“一号课题”: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zjds.jpg

张江大厦

 

在上海市委市府的多次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站在更高的层面,宣布: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号课题”,在国家产业升级转型的关头,要让最有条件的地区率先突破,为其他地区跟进做出示范。


高科破冰,高层破题。董事长陈干锦和总经理葛培健的理解是:一号课题体现的是国家意志。


2016年春节刚过,上海市发改委官网发布消息称,近日,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两部委同意上海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举措和核心任务,构建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提升我国在交叉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推进目标,是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础框架,基本建成自由开放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制度环境,以及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等。同时,为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基础支撑。


迫不及待的形势,时不再来的机遇,紧锣密鼓的催促,都在标志着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的转型大潮,正滚滚到来。如同面对所有的历史潮流,从来都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今天,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一块试验田,张江高科的任务,是当仁不让地坚持探寻、坚决实践,法无禁止皆可为,以实现“率先突破”。


今天的张江人,将近两年来的高科更变,形容为“朝花夕拾”。葛培健理解,刚刚拥有二十年历史的张江高科,当然是一朵朝花,它的经历是:成长不易,盛开更难;而“夕拾”两字,“夕”似是在表达自己的年龄,只因外部世界“生机勃勃、令人激动”,“本来就要归隐山林,不料想又回到舞台中央”;这个“拾”字,是在提示自己在岗在位的职责。


大转折时代,改革者们可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但也无比清晰地知道,背景的天幕上从来就是潮流与乱流并存,渴望起飞的翅膀,永远是沉重的。不论是先行者,还是“夕拾者”,当下的中国眼前,有转型的路牌,但也有现实的泥泞。用自己的双手把路从泥泞中挖出来,这就是改革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