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王开老照片面世记
分享
 

王开老照片面世记

张晓然

9年前,数千张珍贵的老照片在上海著名的老字号王开照相馆的地下室里被偶然发现,之后被新民晚报独家报道,轰动海内外。这一新闻事件,至今仍被很多读者津津乐道。


作为人类影像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各种人像、风景、建筑、服饰等等为题材拍摄的老照片,是我们见证历史社会变迁、地域人文气质、特定文化风貌、复杂生活方式的可贵依据。而且大多数留传下来的老照片,尤其是人物照片,都记载着以往美好时光的那一瞬间,承载着人们对生命和未来的希冀。让怀念者珍惜岁月过滤后的纯净,从而更加善待当下的生活。这便是我对老照片为何屡屡被大众关注的感悟。

 

20100307114211photo3_0.jpg


2007年1月14日, 星期天。这天我接到哥哥张晓天充满热情的电话,说他们全家今天计划下午到南京路步行街上的上海王开照相馆拍全家福照片,邀请我全家也一同前往拍照。


好久没有拍过全家福了,或者说全家好像还没有在正式在照相馆里拍过全家福,以前都是在家里或公园等地拍全家合影。现在突然要去王开拍全家福,我把哥哥的邀请告诉了妻子和儿子,他们都很高兴,像过节一般。下午我们换上喜庆的服饰,准时来到了王开。


在照相馆的大堂里,我见到了我77岁的老母亲。她是个相片迷,遇到拍全家福这种好事情,她是不会漏掉的。她不是自己喜欢拍照,是喜欢子女们拍照,让她保存。她望着儿孙们笑得合不拢嘴,手里挽着一个大包,像是要去旅行。其实我们都知道,母亲手里的这个包,里面装的并不是外出的必需品,而是数百张家庭老照片。其中绝大多数是她六个子女从小到大的生活照、家庭合影。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带大,她不需要我们给她任何物资上的回报,我们一个个成家立业、繁衍子孙,就是她最大的幸福。她把这种幸福全牢牢地融化在这些照片上,经常翻出来反复地观看、欣赏。并且生怕会有遗失,若是遗失,就不是照片的问题,而是她毕生的幸福与寄托啊。所以她只要出门,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带着她的这个装满照片的大包。包很沉,她力气很大,一定要自己挎着。甚至别人都不能碰。长此以往,我们子女都觉得母亲有些强迫症。但她反复叨唠,“这是我的命啊!我的命啊!你们不懂的!”


受母亲的感染,我对老照片,也有种特殊的敏感与情怀。

 

婚礼外国人.jpg

婚礼外国人


外国女孩2.jpg

外国女孩

 

王开摄影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孟英先生在门口迎客。我们互换了名片,他见我是新民晚报文化部的记者,便格外用心地向我们介绍王开的历史。母亲是老新四军,她插话说,当年王开有位副总经理是地下党员,渡江参加新四军后,是她部队里的老战友。孙孟英连连称是,他见自己的介绍引发了互动,更加起劲了。他向我透露,最近照相馆地下档案库房水管爆裂进水,在搬运藏品时,发现几个大纸箱,原来要丢掉的,但打开一看,全是老照片,其中好像还有不少电影明星照片。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是吗?能否让我来看看?”“完全可以。正好也好帮我们解读一下这些照片的内容。”孙总回答。我马上与孙孟英约定,次日派记者前来了解情况,评估这些照片的价值。

 

王开创始人王炽开.jpg

王开创始人王炽开


1月15日星期一,我就派负责电影报道的记者周铭前往王开。周铭是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毕业,跑电影条线多年,文笔流畅、很有才华。他不幸于2010年春随上海艺术团出访非洲时,因公殉职在毛里求斯,令人唏嘘。这是后话,此文不表。


这天下雨。周铭到王开后,不久便打电话向我报告说,照片很多,认出些明星,但大量的一时难以断定,都是些罕见的艺术照与生活照。


我有些兴奋,挂了电话立即赶往现场。


孙孟英又详细地向我介绍了一番。2006年12月底的一天,王开摄影有限公司地下二层档案室内消防龙头突然爆裂,水柱喷涌而出,涨至小腿肚,导致室内众多藏品“蒙难”,只有一部分置于最高处的藏品幸存下来。事后,孙孟英与公司职工对幸存藏品重新开箱整理。当孙孟英打开一只黄色硬板纸箱时,发现一叠印有“公安局”字样的档案袋躺在箱底,袋上标有“内容:黄色、反动;时间:1968年”。同时,不少黑白照片零星地散落其间。孙孟英打开袋子一看,震惊不已。里面有王开照相馆创始人王炽开先生生前的照片,他们一家人合影,以及外国人穿着中国服装拍的艺术照、当年曾刊登在《申报》上的新闻事件照和无数张一看就知道是当年电影明星的照片。次日,孙孟英把箱子搬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开始整理照片。王炽开的孙子闻知消息赶到照相馆,因为“文革”中他爷爷的照片和全家福全被销毁和查抄一空,在这批照片中,他找到了一些家族照片非常高兴。


尽管孙孟英买了几本与上海电影史相关的书籍,将书中的明星照片与刚发现的老照片一一进行比对。周铭凭借自己的经验,也依稀认出一些人物像片。但还是有大量照片上的人物似曾相识,但无法确认。


我于是决定,先将初步辨认出来的照片拣出来,供首发消息使用。结果惊喜地发现,很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明星与海上名媛珍贵的老照片以前从来没公开过。有在游艇上休闲的市民晒日光浴的泳装照,有华丽的派对照,尤其珍贵的是阮玲玉、周璇、胡蝶、陈云裳等一批当时一线电影明星的私人生活照和艺术照,影像之清晰、技术之优异、保存之完好令人惊讶。大部分影星照片是第一次面世,将成为有价值的中国电影史研究史料。还有当年曾在上海策划了绑架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儿子、并刺杀汪伪特务头子丁默村未遂以致献出年轻生命的传奇女子郑苹如在《良友》画报上的封面照。这些老照片用生动真切的影像记录下上海的历史和时尚风情。照片透露出许多主人公当年的生活、艺术信息,对于解读历史具有重大价值。这无疑像是发现了一个文化历史“金矿”。

 

胡蝶.jpg

胡蝶

 

胡蝶结婚照.jpg

胡蝶结婚照

 

另外尚未辨认出的老照片,原本想马上再请专家前来仔细观看,但我与孙孟英等商量后决定,一旦消息泄露,新民晚报独家报道的地位将难保,所以暂时封锁消息。那时还没有微博、微信,相对来说封锁消息来源比较容易做到。


我马上又向新民晚报社领导作了汇报。他们都是经验丰富、造诣较深的文化人、老报人,马上意识到这批照片的新闻与文化价值,亦立刻同意我的报道方案,决定次日马上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一批已经基本确定人物身份的老照片,配发消息与现场报道。


于是在2007年1月16日,第一批12张王开老照片,与消息、通讯在新民晚报的头版、A2版文娱新闻版见报。


当晚,暴雨如注,天气又冷又湿。我们通过上海电影家协会葛秘书长联系了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请她来帮助我们辨认大量的照片人物是谁。


为何要请秦怡来辨认?秦怡1922年出生在上海浦东,虽然年龄比当时的一线明星小很多,但她自幼就对文艺产生浓厚的兴趣,1938年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担任话剧演员,1941年成为中华剧艺社演员。1946年凭借在影片《遥远的爱》中的演出成名。建国后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曾是一代影帝金焰的妻子。在一次活动中,她曾对我讲:“我小时候用买花生的5分钱就可以看一场电影,上海那时有几百家电影院。几乎所有的中外新片我都看过,对电影里的电影明星也是记得牢牢的,正是他们的精彩表演、艺术创造,吸引我走上了电影这条五光十色的道路。”当时我听了她这席话,脑海里顿时浮出一个背着书包、怀揣电影梦想的少女,穿梭在上海各大影院,成为铁杆影迷的形象。我相信,老照片里的这些明星、名人,秦怡老师一定会认识。

 

8黄柳霜.jpg

黄柳霜


我开车带着记者周铭冒雨来到王开接孙孟英,然后携带部分老照片,前往秦怡位于吴兴路的家。家门口,我们与葛秘书长、本报摄影记者周馨会合,然后进入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家中。


秦怡一身紫红毛衣,脸颊略施粉黛,显得格外白皙。她热情地引领我们来到客厅。房子的格局很逼仄,说是客厅,实际上就是间起居室而已。陈设简陋,并且拥挤。屋中央的茶几边,她的智障儿子半躺在一把藤椅上,似笑非笑,打量着我们。我有些犹豫。因为听说她这个儿子有时发作起来还打母亲,万一见我们这么多陌生人进来发作了怎么办?别把珍贵的照片撕掉了,后果就严重了。

 

IMG_1072.JPG


我决定先寒喧片刻,暂不把照片拿出来。幸好,她儿子对我们并不感兴趣。开口道:“不玩了,不玩了!要去睡觉!”然后就起身跑出房门。我这才松了口气。就把老照片取出来,递给秦怡。


秦怡一眼看到的是那张不知名的男明星照片,她戴上老花镜后,仔细瞅了一眼,就非常肯定地说:“是金焰,肯定是金焰,我认得出那身衣服。”秦怡指着金焰身上的大毛领皮茄克说,“这是当时空军的外套,金焰年轻时读过空军学校,他非常想当空军。他快毕业的时候抗日战争就要爆发了,他去考了空军,因为视力不达标被刷下来,他只好重新回去演戏了。”原来这张照片背后还埋藏着一代影帝的“空军梦”。

 

金焰.jpg

金焰


打开照片袋,秦怡像看到了宝藏似的,眼睛熠熠生光。“这个我认识,是高占非(曾和胡蝶一起主演《空谷兰》)。那个就是刘琼,那时候金焰刚把他带到电影圈里,年纪很小,在费穆的电影里演个小丑。这个不是演员,是著名摄影师罗从周,和很多导演合作过电影。”辨认照片的时候,秦怡非常认真,不仅从五官、神态辨认,甚至在眉眼和化妆的手法上也独具慧眼:“这张是侧面照,又有些朦胧,但看画眉毛的方式应该是张织云,还有她小巧的鼻子也是一个特征。周璇的这张照片真漂亮,你看这衣服的质感,织锦的花纹都凸出来,拍照的技巧很高。”85岁的秦怡眼力之好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折服,而她的记忆力之强更是让人惊叹,不仅把这些明星的名字、写法说得清清楚楚,典故和细节都信手拈来。“这位白虹,唱歌也很好,是明月歌舞团的,那时候的明星不像现在歌、舞、演分开的,他们有很多才能的,能歌善舞。这位是于立群,艺名黎明健,和黎明晖、黎莉莉一起是黎家班的,她是郭沫若的夫人。”秦怡还介绍了一些在认照片时容易误认的明星:“顾兰君、顾梅君姐妹长得比较像,她们合演的《姊妹花》轰动了上海滩;徐徕和胡蝶长得也有点像,需要仔细看看;这个看化妆有点像阮玲玉,但是阮玲玉的身形很单薄,没有这么丰满,所以这个不是阮玲玉。”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秦怡已经把绝大多数的“相中人”认了出来。

 

胡蝶3.jpg

胡蝶

 

关紫兰.jpg

关紫兰

 

5周璇.jpg

周  璇

 

放下老花镜,秦怡非常感慨:“发现这些照片真的非常有意义啊!从这些照片就可以看到中国电影的传统有多悠久。这些明星是中国电影的先驱,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电影走在世界前列。从这些明星多彩多姿的剧照、艺术照就可以看出,中国电影那时候创新意识很强,电影样式很丰富,各行各业分得很细,明星阵容非常强大。我真心希望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一定要保留和传承下来,重现当年的辉煌盛景!”


第二天,新民晚报又发表了《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昨晚为王开老照片“认人”——当年风花雪月见证影坛盛景》,同时配发了7张于立群、舒绣文、黎莉莉等明星的老照片。

 

于立群


IMG_1055.JPG


就在晚报读者津津有味地欣赏着王开照相馆近日发现的珍贵老照片,对照片中的美女影星们评头论足时,新民晚报的记者马上采访了沪上的一批业界专家,听他们如何研究这些老照片的人像摄影艺术价值。


有中国南派摄影大师之称的王伯杰先生说,在中国摄影16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王开”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因而从新发现的这些老照片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先进摄影技术的独到之处。在他眼中,照片不是二维的画面,而应该是三维的立体空间,这就对摄影师在影调上的造诣提出了颇高的要求。王伯杰说,从这些老照片来看,当时的肖像照在用光、构图、造型上很讲究。单从用光来说,就有三角光、阴阳光、一线光之分,用来照明的除了主光灯和辅光灯外,还有发顶灯和背景灯,有时候还会用聚光灯强调局部,来追求照片的空间感、立体感和层次感。照片的整修工艺也很精湛,用油墨和水彩墨所染的颜色几十年后都没有泛黄褪色。


上海摄影行业专家还专门就新发现的老照片展开讨论。王开照相馆总经理匡丽英女士透露,这些老照片所显示的高超摄影技术,对当代中国摄影具有“警示”作用。“现在大家都用闪光灯,设备先进了,但用光的传统技术不能丢。”匡总说,现在上海的诸多影楼都是“快餐化”拍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再花时间在用光上,而是千篇一律采用“大平光”,“没有层次,缺乏立体感,照片千人一面,脸是白的,嘴唇是红的,鼻孔是黑的。”


专家也指出,摄影师应该拥有自己的拍摄风格,就好比戏曲中的各种流派。对于不同的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用光和造型手段。“我们应该在传承优秀技术的同时,融入现代时尚,让这些用光技巧和染色技巧后继有人。”匡女士说。

 

 

 


当时年逾八旬的原上海电影制片厂一级编剧沈寂认为,这些照片中主人公的衣着都是比较典型的20世纪30年代的流行服饰。他认为,老照片中的发型、造型和服饰,今天能够供拍摄当时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借鉴。“比方说,现在很多影视剧中的旗袍开叉都很高,但我们从这些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女性名流并没有把旗袍的叉开得那么高,只是开到能迈出步。”


沈先生表示,当时能够去“王开”拍照的人家庭条件一般都不错,因此能受到比较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明程度。女性的化妆很少有浓妆艳抹的,基本上都是淡妆,含蓄而清秀。“拍生活照就是为了凸显本人的气质,所以她们的表情最多是微笑,很端庄,这些都是值得当代人学习的。”


时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吴贻弓在接受新民晚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批老照片价值很大,尘封了那么久被发现,帮助人们恢复了历史记忆。历史没有被淹没。记得我们拍摄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时,能找到一张当年的月份牌,上面有旧人物画就兴奋不已,如今发现的老照片更是非常珍贵,这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尤其是纪念中国电影百年诞辰刚刚过去,在中国电影发祥地——上海发现如此众多的电影老照片,至少可以大大丰富中国电影馆的馆藏资料。这不仅对研究中国电影史有好处,而且还对戏剧史、艺术史、摄影史、服装史等研究都具有相当的好处。它打开了一段历史,让人们回到了上世纪那段历史的氛围中,使人感到既温馨又可喜。它开掘了一座宝库,上海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一页,它的老照片现存不多,这次发现和发掘,也许能从中淘出不少‘宝贝’。要说它究竟有多少重要,现在可能还言之过早,因为,它的意义将随着不断整理、不断发现、不断解读而被渐渐地显现出来,也许它还能解开一些历史之谜呢。”

 

12袁丛美.jpg

袁丛美

 

7美人鱼.jpg

美人鱼


高占飞.jpg

高占飞


之后,新民晚报文化新闻部又派遣首席记者俞亮鑫、年轻记者张艺等对老照片的照相艺术、摄影技艺,以及衣着特色、时尚潮流,请专家到现场观看欣赏后接受访谈,进行了系列跟踪报道。又从历史的角度挖掘照片中的感人故事,如抗日传奇女子郑苹如等。


时值著名导演李安的新作《色·戒》放映,人们对影片女主角的原型、上海孤岛时期地下抗战女侠士郑苹如非常感兴趣。当新发现的王开照相馆一批上海老照片在电视新闻中播放时,其中有一张年轻美丽女子的着色照片引起了其家属的惊奇,她就是当年曾在上海策划绑架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儿子、并刺杀汪伪特务头子丁默村未遂以致献出年轻生命的传奇女子郑苹如。


郑苹如的侄子、当年68岁的老人郑国基拿着这张首次发现的老照片激动地说:“我在电视上一眼就认出了她,她就是我的姑妈郑苹如!”  

 
对郑苹如颇有研究的上海史志专家、编审许洪新老人告诉新民晚报记者,郑苹如是上海滩有名的美女,“八一三”抗战爆发前的《良友》画报7月号,封面照片就是她,她当时还是上海政法学院的女学生。为了伺机翦除汪伪特务头子丁默村,郑苹如利用自己与丁默村在上海民光中学当校长时的师生关系,逐渐接近他。让色鬼丁默村很快为之倾倒。


1939年冬,经密商,决定趁丁送郑回家的机会将其击毙,但嗅觉灵敏的丁默村突然早退而使刺杀计划流产。当年12月21日,郑苹如突然提出要丁陪她至西比利亚皮货行买大衣,算是圣诞节送给她的礼物。丁对这一临时性建议没有疑心。于是车至现今的南京西路1135号店内买衣。丁突然发现窗外情形有疑夺门而出,此时店外已响起枪声。等郑追至门外,丁的座车已扬长而去,唯见子弹射在后座防弹玻璃上的几点白色弹痕。事后,郑心有不甘,再次与丁相约共度圣诞夜,以完成刺丁计划。那天,她怀揣一把勃郎宁手枪离家,却从此一去不返。1940年2月15日,有人告知郑家,郑苹如已于几天前遇害,年仅23岁。

 

IMG_1056.JPG


深入的系列报道,先后刊登了近60张具有重大价值的影星和名人精美生活照,以及相关的文字报道、评论、名家访谈。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报道的意义超越了老照片本身,激发了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对上海文明的记忆热,一时间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


报道不久,恰逢上海“两会”召开,一些政协委员议论:“这一报道做得精彩,体现了新民晚报的文脉和特色。”“新民晚报真好看。”这组报道在海内外也引起了轰动。包括中央电视台和我国香港、台湾及新加坡的几十家电视台和报刊等媒体闻讯而来采访报道,美国新闻网在第一时间转发了新民晚报的报道。据百度搜索网统计,至2007年2月2日,各地媒体和网站有关新民晚报王开老照片报道的网页达7130篇;在谷歌搜索网上,有关本报王开老照片报道的网页和内容提及更是达到20.4万篇之多。  

 

灵柩孙中山.jpg

孙中山灵柩

 

阮玲玉遗像.jpg

阮玲玉遗像

 

直到2013年10月16日,上海著名的艺术沙龙克勒门主持人阎华,对王开老照片仍感念不己,来找我采访当时的场景与往事。沙龙节目举行的那天,阎华把我、孙孟英,还有秦怡老人、郑苹如的侄子郑国基请到现场,再现当年的情景。又引起一番不小的轰动。


一些专家认为,晚报报道的这批老照片中透露的社会及文化信息,其价值难以估量,甚至将催生国际新兴的图像解读学在中国出现;同时也提醒社会各界,民间蕴藏着不少十分有价值的文明记忆,这是上海文明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抢救这些民间的文明记忆刻不容缓。


2008年,这组报道与版面被评为全国晚报“赵超构新闻奖”特等奖。上海新闻奖二等奖。报社党委对文化新闻部给予了通报表扬。